导读:1953年3月5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苏联对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赫鲁晓夫逐渐成为苏共领导人,并且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秘密会议上全面批判斯大林,由此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地震,随后波匈事件汹涌而来,并对我们国内的思想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间轴:1956

1953年3月5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因脑溢血突发,病逝于莫斯科。

此后,苏联在经历了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这六任领导人之后,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解体。

苏联这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1922年诞生到1991年解体,总共经历了74年,这个曾经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其发展速度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却最终败在了资本主义的脚下。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被视为苏联变质的开始。

这个会议直接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地震,甚至对我们国内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视为继三大批判之后,造成国内思想混乱的又一大因素。

那么苏共二十大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

聊苏共二十大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苏联的发展历程。

1922年,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此苏联成立。

在此之前,列宁于1917年11月领导十月革命胜利,推翻沙俄资产阶级政府,又于1918至1920年,领导全国人民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为苏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权利移交给了斯大林,这个格鲁吉亚人带领苏联人民开始了强国之路。

今天对斯大林有很多非议,比如称其执政时期出现了饥荒,采用暴力手段清除异己等。

作为一个解体的国家元首,并且被后来的继任者否定的人物,敌对势力显然会突显问题,甚至可能混淆视听,毕竟失败者无法阻止别人篡改历史。

但是,无论苏联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些历史是无法篡改的,特别是斯大林在执政期间,苏联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

1928年,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我们的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才刚刚会师。

此时的苏联在实行“一五计划”之前,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蔓延至整个西方世界,而这一年的4月,苏联的“一五计划”方案才得到批准。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随后东三省沦陷。

也是在这一年,老人家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于4月15日发表直接对日作战宣言。

而此时西方的经济危机还没结束,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已经完成,仅仅5年的时间,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不可否认,苏联当时的农业和工业基础比我们后来的“一五计划”时高很多,实现工业化自然比我们快。

但是,不得不承认,苏联用短短5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产值高于农业产值的变化,这一点是资本主义国家无可比拟的。

如果说仅仅是国内的变化,不能代表在国际上的实力,那么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用实力证明了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37年,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苏联已经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此时的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超过当时的德国和英国,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

从1928年到1937年,不到10年时间,苏联实现了超英,这也是我们后来提出超英赶美的历史依据。

庆幸的是,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并提升了国力,否则能否在四年之后抵挡住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或未可知。

当战争不能一击毙命时,打到最后就是比谁能更快更多生产出更先进的武器。

1941年,我们进入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德国法西斯开始进攻苏联。

在此之前,德国已经征服了欧洲诸国,使这些地方成为其生产武器弹药的“世界工厂”,为德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

苏联当时的工厂相当于在与整个欧洲的工厂对抗,谁的工业化先被扒下底裤,谁就缴枪投降。

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家那一代人如此重视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因为打仗打的就是工业化。

残酷的卫国战争没有将苏联打败,反而让它变得更加强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世界重新洗牌,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强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分庭抗礼。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始进行地缘分割,由此热战变成冷战,继美国在1945年研制成功原子弹之后,苏联也于1949年研制成功,核威慑与核平衡形成。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率先建立了北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开始装备欧洲,开始对苏联形成包围圈。

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西方对苏联的恐惧,远远大于苏联对西方的恐惧。

虽然一年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但双方角力的重点在欧洲。

为什么角力的重点在欧洲,而不是在亚洲?

因为在“二战”之前,欧洲很多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这里是战略要地,如果再次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这里无疑是武器的生产基地。

欧洲在冷战,热战在亚洲。

1953年3月5日,朝鲜战争还没结束,斯大林因脑溢血突发逝世。

从战略角度来说,斯大林逝世,美国应该趁机加紧对朝鲜的攻势,以免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是,最终美国没有这么干,而是在1953年7月27日与我们签订了停战协定,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志愿军让美国没有再打下去的勇气。

从1950年到1953年,军费开支累计上千亿美金,却没有赢得想要的胜利。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苏联内部也发生了变化。

马林科夫担任苏共党中央书记职务,但是从斯大林去世到辞职不到10天的时间,便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

1953年9月3日,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之后赫鲁晓夫开始排除异己,肃清政敌,开启了苏联由盛转衰的潘多拉魔盒。

1956年2月14日,这一天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个本应该充满浪漫的节日,却暗藏着阴谋诡计。

此时虽然已经是春天来临,但处于高纬度地带的莫斯科依然还很寒冷,而苏共的二十大就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召开。

这次大会不仅是苏联共产党的大会,而且还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大会,全世界其他55个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团也参加了此次大会。

我们也参加了这次大会,派出由朱总司令、邓小平、谭震林、王稼祥以及新任驻苏大使刘晓组成的代表团。

2月14日,已经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叫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

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这无疑在向西方释放一个信号——苏联将与西方媾和。

有人说赫鲁晓夫提出“三和理论”是明智之举,也是大势所趋,与西方达成和解,才有利于苏联的发展。

这种认知的人,基本上不懂政治和权谋。

1955年5月14日,赫鲁晓夫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起草了一份条约,即《友好互助合作条约》。

这份条约让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

1955年6月5日生效,由于条约在波兰华沙签订,因此这个同盟被称为华约组织。

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赫鲁晓夫就组建了华约,这时候的赫鲁晓夫跟北约可是势不两立的态度。

但是为什么一年不到的时间,赫鲁晓夫对北约的态度就发生了大转变呢?赫鲁晓夫为什么突然就想明白了呢?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当初建立华约只是为了虚张声势,通过这样的政绩以巩固他获得的政治地位,当这种政治地位稳固之后,他开始与西方谋求一种合作。

这种合作可以让他不必像斯大林那样与西方大打出手,而只需要在温文尔雅的气氛中各自安好。

“三和理论”并不是这次大会的重点,重点发生在大会闭幕的前一天深夜,那个夜晚发生的事情引发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地震,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

那么,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如此强大的破坏力呢?

1956年2月25日,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根据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决定,在不邀请外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的情况下,苏共关起门来开了一个秘密会议。

赫鲁晓夫在秘密会议上做了一份长达4小时的“秘密报告”,报告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赫鲁晓夫首先公布了列宁给第十二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信,这封信斯大林在世时被严密封锁。

列宁在这封信中对斯大林作了评价,指出“斯大林粗暴”,建议代表大会把斯大林从总书记的职务上调开,找一个比斯大林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更少任性的人代替他。

由此赫鲁晓夫剥去了斯大林是列宁的学生、战友和合法继承人的神圣光环。

接着报告指出了斯大林滥用权力,对反对者或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先撤消领导职务,然后从肉体上消灭的事实,揭露了斯大林时期大量的冤假错案,造成了大批忠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被逮捕和处决,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报告还谈到斯大林在农业和民族政策上的种种失误,谈到了在反法西斯战争前和战争初期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的严重失利。

最后报告披露了斯大林是如何制造和欣赏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并提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肃清个人崇拜的有关措施。

这份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重大错误,以及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情况,着重阐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赫鲁晓夫的报告令与会代表一片惊愕,因为此时的苏联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斯大林依然心存怀念,真正对斯大林持有否定看法的是当时苏共的高层。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这份秘密报告呢?这份报告真的是赫鲁晓夫出于对苏共负责的态度而作的报告吗?

阴谋多来自于权利中心,真相不会让所有人都知晓。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否有清除异己梳理自己权威的做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尽可能提供相关的史实,并且告知背后的逻辑。

当一个强大的国家出现之后,承后的国家往往是分裂的,比如汉朝之后的三国,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继任者都是分权的。

自从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贝利亚组成的第一个“三人执政联盟”。

之后“三人执政联盟”瓦解,又与由赫鲁晓夫、苏斯洛夫、波斯别洛夫、夏塔林和伊格纳捷夫五人组成书记处。

显然这种分权的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即斯大林所留下来的阴影,他成了一个笼罩在赫鲁晓夫等五人头上的阴云。

因此,苏共高层自然对斯大林都有否定的想法,先打败共同的“敌人”,之后再彼此一决高下。

有人会跳出来说,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苏共二十大时,赫鲁晓夫已经是苏联最高领导人了,他没必要再跟其他人达成联盟。

这个问题恰好反过来论证了我们的观点,既然赫鲁晓夫已经是最高领导人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全盘否定斯大林呢?这样做的背后逻辑在哪里呢?

实际上,赫鲁晓夫之所以要全盘否定斯大林,除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清除异己之外,还存在为自己的儿子公报私仇的嫌疑,因为斯大林杀了他的儿子。

一个国家元首,为什么要杀一个国家干部的儿子呢?因为赫鲁晓夫的儿子叛国。

事情要从赫鲁晓夫的儿子列昂尼德自作孽说起。

据说列昂尼德早年不学好,混迹于土匪之中,结果被判死刑。

好在他爸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向斯大林求情,于是斯大林撤销了列昂尼德的死刑,列昂尼德被送到航校学习。

然而,在航校里的列昂尼德依然是公子哥儿的做派,与别人打赌炫耀枪法,将玻璃瓶放在别人头上,结果失手打死了一名海军军官。

今天的佞人们还想替列昂尼德洗地,只不过是在愚弄大众,显然列昂尼德这种做法一看就不像是个好人。

好人不会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于是按照军法,列昂尼德应该被处以死刑,但又因为他爸是赫鲁晓夫,于是斯大林又饶了列昂尼德一命。

卫国战争爆发,列昂尼德参加了空军,但他出动的次数很少,总共也只有6次。

1943年3月11日,列昂尼德接到任务出动,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动。

不幸的是,他驾驶的歼击机被击落,列昂尼德被德军俘虏,最终向德国人投降妥协。

但苏联这边不知道他已经被俘投降,与列昂尼德一同出动的人回来给赫鲁晓夫的报告是:列昂尼德英勇阵亡。

但斯大林的情报部门获得的消息是列昂尼德投敌叛国,为了弄清真相,斯大林下令营救列昂尼德。

最终营救成功,列昂尼德回到了莫斯科。

与此同时,反间谍机构也搜集到了他叛国投敌的罪证,军事法庭判处他死刑。

但赫鲁晓夫还是多次请求斯大林,对他的儿子从宽处理,于是斯大林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此事。

最终政治局一致同意维持死刑判决,于是列昂尼德被秘密枪决。

列昂尼德本就是罪有应得,但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的做法,明显带有为子报仇的嫌疑。

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存在公报私仇的嫌疑,而不是什么为了苏共更好的未来呢?

因为当年在政治局会议上同意处死列昂尼德的人,后来都被赫鲁晓夫一一处理掉了。

那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这份秘密报告,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有多大呢?

秘密报告发表之后,在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前后,苏联的第比利斯(今格鲁吉亚首都)和其他大城市举行对斯大林的悼念活动。

举行这次悼念活动的目的,便是针对赫鲁晓夫的这份秘密报告。

然而,面对这次悼念活动,赫鲁晓夫的做法是出动军队和坦克驱散游行,部队和示威人游行的群众发生了冲突。

苏联士兵第一次将枪口对准人民,仅仅是为了这份秘密报告,无产阶级的政党,竟然将人民视为敌人。

更令人觉得荒诞的是,赫鲁晓夫这份秘密报告首先拿到文本的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而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中情局获取了这份报告的英文翻译。

当艾森豪威尔拿到这份秘密报告时,他看到了比原子弹更大的威力。

在军事力量无法撼动苏联,无法颠覆苏共执政时,却可以通过颜色革命、舆论煽动、意识形态渗透等方式,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进行瓦解。

当自我背叛时,便是崩塌的开始。

1956年3月10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英译本在《纽约时报》全文发表,此时社会主义阵营还没看到全文本。

之后法国的《世界报》也刊登了秘密报告的法文译文,至此秘密报告迅速传遍资本主义阵营。

全世界一片哗然,一个被几百万共产主义信仰者膜拜的领袖,一夜之间变成了恶魔。

西方国家立刻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全世界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潮流。

之后在意大利和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和知识分子纷纷退出共产党,社会主义阵营被严重削弱。

面对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老人家认为赫鲁晓夫这么做“一是揭了盖子,二是捅了漏子”,此刻他坚定地站出来维护斯大林的权威。

之前我们提到过,斯大林曾经给我们的革命带来了很多错误,给老人家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老人家从来没有个人恩怨。

当年苏联通知各国共产党,要求在五一期间不得悬挂斯大林像,但老人家坚决将斯大林像挂了出来,以表达我们对斯大林的态度。

老人家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一点在对待尼克松的态度上也是如此。

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之后,老人家还专程邀请他访华,感念他为中美两国正常化作出的贡献,这无疑对尼克松是莫大的支持。

赫鲁晓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后面我们还会通过史实来讲述。

为了推行“三和理论”,赫鲁晓夫甚至在1959年9月15日飞到美国,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美苏会谈。

在玛丽莲·梦露妖娆性感的摸顶诱惑之下,赫鲁晓夫在戴维营创造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即放弃对抗,达成和解,一同称霸世界。

但是,所谓的戴维营精神,表面上是两大阵营达成和解,但其实上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投降。

赫鲁晓夫不仅自己推行这一投降主义,而且还要求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也要执行这个外交政策,并且要求我们向美国和蒋介石示好,不准我们炮轰金门。

可惜,赫鲁晓夫这种天真的想法,最终被西方啪啪打脸。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庇特导弹,由此引发了之后的古巴导弹危机。

不仅如此,美国还派出U2侦察机侵犯苏联领空。

赫鲁晓夫的做法,无疑是热脸贴在了冷屁股上,被西方狠狠地抽了耳光。

当赫鲁晓夫在政治上屡犯幼稚病时,老人家却告诉全国各族人民,“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谁更能看清楚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苏共二十大是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崩溃的开始,他帮助敌人做了一件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波匈事件。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之后,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非斯大林化,将苏联人民的精神支柱彻底推倒。

从这时候开始,斯大林的语录被剥去,塑像被推倒,功绩不再被宣扬。

赫鲁晓夫抛出这个摧毁社会主义阵营的“原子弹”之后,立刻引起东欧巨震。

既然你们都自我否定了,别的国家为什么还要捍卫你否定的精神图腾?

于是,东欧出现了意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情况。

由于苏联与波兰有世仇,当时的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总书记贝鲁特参加了苏共二十大,当他得知斯大林竟然被赫鲁晓夫丑化成一个恶魔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因为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波兰人民时,是斯大林的苏联红军将他们从德国法西斯铁蹄之下解救出来。

然而,赫鲁晓夫却告诉他们,斯大林跟希特勒一样都是恶魔,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贝鲁特没有随波兰代表团回国,他留在了莫斯科,于1956年3月12日猝然去世。

贝鲁特死后,选举奥哈布为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

奥哈布上台后,顺应党内和社会上的要求,承认了过去犯的许多错误,并在国内政策上进行调整,但未对斯大林进行批判。

1956年6月28日,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采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制造厂(原斯大林机车车辆厂)的工人要求降低税收,增加工资,摆脱苏联控制。

于是工人发动罢工,上街游行示威。

对于工人的要求,波兰政府镇压了工人的罢工游行,双方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流血事件。

波兹南事件发生后,各种抗议活动在波兰各地持续出现,国家公诉机关、苏联大使馆、军事部门、监狱等地方受到不同程度的攻击。

人们要求重新清算苏军制造的“卡廷惨案”,要求苏联返还于1939年就事实上占领的原波兰东部地区,将俄语教育排出教育体系。

同年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准备改组党中央领导层,保守派和亲苏派被逐出政治局,重新选举他们自己拥戴的权威人物。

这就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带来的严重后果。

对于波兰的变局,苏共担心波兰走上反苏的道路,而波兰的位置紧邻苏联,是苏联与西方势力的缓冲地带,一旦失去波兰,莫斯科将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面前。

为此,赫鲁晓夫突然前往波兰,但最终在会谈中做出妥协。

当波兰表示不脱离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后,赫鲁晓夫同意不再干预波兰党内事务。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采取强粗暴干涉别国的内政时,这是犯了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

但是当冷战形成了地缘分割之后,波兰出现脱离社会主义倾向时,采取武力威胁之后妥协退让的态度,又是犯了投降主义的错误。

10月20日,回到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又觉得有失当之处。

为了慎重起见,决定召开会议,邀请一些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代表来莫斯科进行商议,并拟派一位中央委员会代表专门赴中国通报情况。

接到苏联的邀请信后,老人家于10月 21 日晚上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波兰局势和苏共中央的来信 。

会议决定派刘少奇率代表团赴苏,任务主要是做调解工作,方针是着重批评苏共的大国沙文主义,同时劝说波兰党顾全大局;方式是分别与波苏两方会谈,而不搞三方会谈 。

当时波兰轻工业部长米契斯瓦夫·马热茨在中国南方和西部参观了三周,回国前刘少奇会见了他,表示支持波兰的改革,并将向波兰提供 3000 万美元的无偿贷款。

1956年我们才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自己过得都还不富裕,还愿意给波兰提供3000万美元无偿贷款,可见我们当时在维护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作用和态度。

当时中国驻波兰使馆派人到莫斯科向刘少奇汇报情况,刘少奇指出,对于东欧各国的事情,管得越多包袱背得越重,人家离得越远,放开些,反而团结得紧些 。

这个道理对于今天的家庭同样适用,在外打工的子女,因为隔得远疏于照顾,反而念及家里的父母之恩,倒是待在家里的子女,则常常因为与父母理念不合而发生矛盾。

然而,波兰事件还未完全平息时,匈牙利也爆发了跟波兰类似的事件。

既然波兰可以要求脱离苏联,那么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成员为什么不可以呢?

对于波兰事件,东欧其他国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将波兰的消息对本国民众进行封锁,反倒是苏联在莫斯科电台大张旗鼓地广播,生怕别人不知道有人在闹散伙的感觉。

西方世界对于波兰发生的事情高度关注,这是自“二战”结束之后的第一次。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支持波兰争取国家独立和个人自由,并且将给予“经济援助”,显然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举措在帮助西方瓦解社会主义阵营。

波兰发生的事情影响到了匈牙利,而匈牙利此时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同时存在反苏的民族主义情绪,于是借此机会一触即发。

匈牙利当时的民众对劳动人民党第一书记拉科西的治理不满,这种不满又引起了劳动党内的不和。

正是因为这种不和,导致匈牙利媒体与其他东欧国家对波兰事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

他们对波兰事件进行了全面公开报道,并且表示:“匈牙利官方报纸和电台热情地欢迎波兰的变化。”

随着赫鲁晓夫对波兰事件的默许,让匈牙利的民众认为,匈牙利也可以效仿波兰。

由此被民粹主义鼓动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将矛头对准了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政权体制,反苏情绪日益高涨。

匈牙利劳动党因为自己党内不和,因此无法控制局势的发展。

苏联也担心匈牙利成为第二个波兰,于是派苏斯洛夫、米高扬等人前往匈牙利进行调查,并直接插手匈牙利党内事务,苏联认为匈牙利事件受到敌对势力的引诱。

这一举动不但没有解决匈牙利的危机,反而加剧了匈牙利社会的反苏情绪。

这一次匈牙利不像波兰,他们不但表示不跟着苏联走,而且还发出了“要西方美元,不要苏联果酱”的声音,也就是要资本主义,不要社会主义。

此时的匈牙利劳动党也表现出了懦弱的一面,他们无法掌控局面,而他们的党报也出现了自由化倾向,此时匈牙利的思想一片混乱。

匈牙利的学生在进行示威游行时,军队和警察也未对游行活动进行干预。

匈牙利事件后期,工会开始改组,军队的军官被更换,政治犯被释放,之前的一切都有被推倒的迹象,新的当政者一度宣布退出华沙组织。

匈牙利出现的动乱让西方欢欣鼓舞,西方世界开始各种游行,或是围攻苏联在当地的大使馆,或是给匈牙利逃亡者避难权,以此来表示支持匈牙利,最终匈牙利的局势完全失控。

此时的匈牙利与波兰表面上看似相似,但本质完全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1956年10月24日4时15分至6时20分,苏军越过边境进入匈牙利领土。

匈牙利事件持续到11月,期间苏联两度出兵,占领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最终以暴力手段来解决匈牙利这场危机。

但此举激起了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民众的反对,而发展中国家也在西方势力的挑唆之下爆发了反苏活动。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在这次事件中瓦解。

1956年11月1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成立。

11月4日,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动乱被逐渐平息。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波匈事件。

波匈事件发生的基本点都来自民众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本来的诉求属于经济层面,但最终都走向了政治层面。

波兰和匈牙利最终获得的结果是导致苏联支持的政党或领导人瓦解,两国都争取到了本国的内政自主独立。

但两者的损失程度不同,波兰未受到苏军的进攻,而匈牙利则与苏军发生激烈冲突。

为什么会爆发波匈事件?表面原因在于当局者未能给民众更好的生活福利。

那么如果当局者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发生波匈事件了吗?未必!

东欧国家建立起来的政权背后有苏联支持,当苏联将他们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之下解救出来时,一开始他们是感恩戴德的,正是政治上的诉求。

但当法西斯消失之后,没有了这种威胁,就不会再对苏联感恩,加上苏联采用强硬粗暴的干涉方式,自然会由亲苏变成反苏。

从人类社会需求来看,当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之后,必然会向生活水平提出要求,由政治诉求转向经济诉求。

特别是匈牙利发出了要资本主义不要社会主义的声音,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在这个国家已经根深蒂固,而当局者不是组织民众革命获得的权利,因而缺乏群众基础。

对民众而言,民众对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没有切身体验,或者说这种体验没有超过他们之前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体验,于是一旦出现变革,就会形成雪崩效应。

大多数民众不管你姓资姓社,他们只管自己的生活,也就是他们的经济诉求大于政治诉求,如果这一诉求处理不好,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这些人会告诉民众,你过得不好,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好,是社会制度让你低收入,由此将民众的经济诉求引向政治诉求。

波匈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内有社会矛盾,外有反苏情绪,而导火索正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

波匈事件无疑也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对社会的复杂矛盾有了新的认知。

老人家将波匈事件做了区别对待,认为波兰反对的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类似于人民内部矛盾;匈牙利反对的是社会主义,相当于敌我矛盾。

因为波兰最终表示跟着苏联走,而匈牙利则表示要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对于波兰的诉求,老人家持支持的态度,而对于匈牙利的诉求,老人家则持反对的态度。

波匈事件一切都源自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搞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与稳定。

这就是老人家为什么把思想文化看得极为重要的原因,因为敌人用武器未必能战胜我们,但是用“糖衣炮弹”则胜负难料,思想混乱,文化侵蚀,这就是西方惯用的隐形的“糖衣炮弹”。

波匈事件虽然发生在东欧国家,但对我们国内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涉及到是后来的整风运动。

如果你想了解过去那个时代的真相,请关注下一章《整风运动:整顿思想》。

参考文献:

1、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马·高尔基.汪介之.《 世界文学 》.1998

2、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沈志华.国际冷战史研究.2004-12-31

3、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沈志华.历史研究.2005-04-15

4、1956年匈牙利事件:“反革命案件”还是“人民起义”?.人民网.2013-02-22

5、实录毛泽东 4 最后二十年 1957-1976版.李捷、于俊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01

6、苏共二十大的内外反响和中苏关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