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四年至十年(1854年—1860年)间,左宗棠供职于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当了一名幕僚。

幕僚是官员的私人助手,由官员自掏腰包承担所有费用,比较客气的说法是客卿,难听一点的说法是师爷。有清一代,幕僚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存在,总数不下于数万甚至数十万。一般来说,幕僚的地位比较低。但是,左宗棠不一样。他当幕僚时,甚至反客为主,代为处理许多军机要务。骆秉章也乐得当一名甩手掌柜,听凭左宗棠去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宗棠

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有一天,骆秉章听到辕门放炮,赶忙招来左右,询问是什么事情。左右汇报,说是左师爷在发军情奏折(按照清朝制度,地方官员在给朝廷发出奏折时,需要设置香案供奉用黄缎包裹的小木箱,鸣放礼炮,行三跪九叩大礼)。骆秉章听了,慢悠悠地吩咐左右:“把奏折取来给我瞧瞧。”

显而易见,左宗棠在发出奏折之前,没有经过骆秉章的批准。骆秉章不以为奇,也毫不在意。诚如左宗棠自己所言:“中丞(骆秉章)推诚委心,军事一以付托,所计划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当然,左宗棠也没有辜负骆秉章的信任。他殚精竭虑,日夜策划,全力辅佐骆秉章支撑大局,达到了“内清四境”“外援五省”的效果。彼时,湖南不但赶出了太平军,还有余力支持湘军出省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骆秉章

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像左宗棠这种杰出的人才,总是会引来各种流言蜚语。有人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左都御史”。左宗棠是三次会试不第的举人,本身没有一官半职。因此,这个外号的嘲讽意味是如此明显而恶意十足。

那么,左都御史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左都御史是一个从明朝就开始设置的官职,是都察院的主管,又称总宪,最初为正三品,后来升为正二品。

清朝入关后,在朝廷的架构上沿用了明朝的做法,依然设立都察院,并设立左都御史。设立之初,左都御史有两名,一名由满人担任,一名由汉人担任。满人左都御史的品级为一品,汉人左都御史的品级为二品。顺治十六年,满人左都御史和汉人左都御史的品级都为二品。雍正八年,满人左都御史和汉人左都御史的品级都升为从一品,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改变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察院

明朝的都察院里,除了左都御史,还有右都御史。他们的品级都是正二品。在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之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品级为正三品。清朝的都察院里,也有从一品右都御史。,以及正三品的左、右副都御史。不一样的是,清朝的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并非实职,而是各地总督、巡抚的坐衔(兼衔)。

骆秉章作为湖南巡抚,会被朝廷例授右副都御史衔,而左宗棠被戏称为“左都御史”,由此嘲笑他比骆秉章的权威还高,嘲讽意味又放大了好多倍。

左都御史率领都察院,负责监察文武百官,监督朝政的运行,纠正过失,检举奸邪,参与军国大政的商议,是一名集监察、弹劾、议政大权为一体的重量级官员。遇到重大案件,还要与刑部、大理寺的主要官员一起会审,这就是俗称的“三司会审”。

许多历史名人都担任过左都御史,比如清朝名臣刘墉(历史题材古装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刘罗锅的原型)的父亲刘统勋,就曾经担任过左都御史。刘统勋是一个狠角色。他在当左都御史时,曾经在一道奏折里,一次性批评了两个权臣,即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和吏部尚书讷亲。

乾隆皇帝很重视刘统勋的意见,在上谕离要求张廷玉和讷亲虚心接受批评,“益当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