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二世皇帝登基第一年的三月,一个叫陈胜的无名之辈就给秦二世送上了一份大礼:那就是以讨伐暴秦的名义发动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朝法律的残酷,让天下人对暴秦痛恨已久,因此当陈胜起义的消息传来以后,各地的地方实力派纷纷起来诛杀秦在各地设置的官吏。

为了能和暴秦分庭抗礼,陈胜还成立了张楚朝廷,作为反秦势力的核心。而陈胜的部将周文,也在陈胜的指派下,以张楚朝廷的将领身份,一边招兵一边讨伐秦的本土——关中。由于秦的暴虐,所以虽然周文一开始属于光杆司令,但还是靠着张楚朝廷的空头支票,招募了十多万军队——当然个人分析,其实这些更多属于流民组成的武装。

不过即便如此,周文大军还是攻破了函谷关,进入了秦的本土。要知道,当年秦和六国对峙的时候,六国的军队也很少有能力攻破函谷关。如今周文带着一群流民武装能够进入秦的本土,这也说明了秦本土的防务空虚:毕竟,关隘再险要,如果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防守,也宛如虚设。

这个消息也让不谙世事的秦二世惊恐:秦二世于是召来大臣商议如何应对此事。这时候大臣章邯提出了一个想法:贼军已经进入关中,如果从远处州县调集秦军来弹压,属于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建议秦二世颁布诏书赦免骊山的十多万刑徒,把他们武装成军队,来抵御周文的流民武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二世无奈之下,赞同了章邯的决议。而章邯也确实率领这些刑徒军击溃了周文的流民武装,形势甚至一度逆转。

那么问题来了:刑徒理论上属于秦朝的对立面,为什么在面前秦面临巨大统治危机的时候,会选择为秦朝积极镇压周文的流民军?

个人认为:

1、刑徒的希望

秦的法度是十分严苛的。在秦法的实务中,一旦沦为刑徒,面临的都是十死无生的生活:即每天要从事繁多的劳动,多数刑徒都会在这繁重的劳动中因为过度劳累等因素而死掉。因此沦为刑徒的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虐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刑徒的人生是看不到希望的。但是秦二世的诏书,又让刑徒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虽然理论上刑徒的悲剧是秦朝的暴政造成的。但是对于刑徒来说,在秦朝高压的统治下,这些刑徒的骨子里、内心深处对秦朝是存在恐惧心理的,所以当得知自己得到了二世皇帝的赦免以后,刑徒们对秦朝的情绪其实是感激的——这其实就是人性的尴尬之处。用当代的观念来形容,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虽然秦朝人不知道这个词汇,但隐约也知道这个道理。这也是章邯敢于启用刑徒的原因之一。

2、张楚的短板

当然刑徒军愿意给秦朝卖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或许也会有部分刑徒军意识到秦才是自己的死敌,按理说应该趁着秦面临危机,对秦倒戈一击。但是这部分刑徒军的顾虑就是:秦真的山穷水尽了吗?

换句话说,根据形势判断,多数刑徒军面临赌不起也输不起的尴尬:因为秦虽然遭遇统治危机,但秦的对手张楚朝廷不论是组织能力还是军队素养,都不足以和秦的正规军相比。因此很多人初步判断认为秦应该不至于被张楚推翻(事实上秦的灭亡,张楚也只是点了第一把火),如果借着帮助秦抵御流民军,那么就可以得到赦免,成为自由人,结束地狱一样的刑徒生活。但如果跟着张楚反秦,则一点获得朝廷赦免的希望都没有了。

因为对秦的恐惧,以及对张楚看不到希望,所以刑徒军这才不得不帮助秦廷来对付周文的流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