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11名学生,

终于看到了长久黑暗中的一束光。

他们站在个人前途与命运的对立面,

成为了为真相与正义而呐喊的孤勇者。

他们知道,自己是在赌。

幸好,他们的力量不再单薄。

图源网络

“举报”这种行为,本身是很有争议的,它天然的带有一定的“威胁感”。

任何人都拥有举报的权利,因而“被举报”的事情也就无关大小。

平日里,人们举报快递员外卖员的不及时,举报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不尽责 ,这些似乎都变成了十分寻常的事。一句“我举报你”,一出口威慑力就有了,似乎多多少少都带这些“为难”情结。

校园中的举报,有一部分也是如此。 有些教授因为抽了个烟,或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发表了一句有待推敲的言论,就被大做文章,想来也是不必。

然而反观这一次的举报,我们却很难不被触动,甚至是有些“佩服”和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01

太多埋头苦干

不知吭声的人

整件事情,要追溯到1月16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黄教授课题组1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实名举报其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

举报材料,满满当当一共125页,由11名学生共同署名,举证黄教授曾指导的3名博士及13名硕士生的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存在数据异常雷同及篡改等学术造假问题;举证黄教授本人涉嫌操纵同行评审、论文不当署名、教材编写造假、打压学生等行为。

在短短三天时间里,新闻火速登上热搜。

图源网络

令人欣慰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并没有为了学校名誉而“牺牲”11位学子;没有压热搜,没有删新闻,学校官网第一时间发布情况通报:

针对2024年1月16日网上关于华中农业大学教师黄某某学术不端等问题的举报信息,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

与此同时,微博与小红书等各大自媒体平台最近不断有人发布声援与讨论的帖子。其中有这样一则标题,令人深思:

“在华农,见过太多埋头苦干而不知吭声的人。”

图源网络

华中农业大学,毋庸置疑是不少农林类学子向往的理想之地。

“双一流”211、“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等诸多头衔,代表着它的实力,也代表着许多当初来到这里的学生,都拥有着一颗求知与上进的初心。

埋头苦干,是学生们学习的状态,更是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精准概括;不知吭声,是学生们的隐忍坚持,更是他们在面对任何困难和阻力的时候,都依然保持沉默,继续做事的态度。

华农的学生们,甚至是全中国的大多数学生们都具备一个重要特质,那就是“听话”

所谓的听话,不只是表面上的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因为骨子里的善良、诚信、谦卑。他们坚信,只要身正好学,不惹是生非,完成好自己的学业,未来自然是可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充满活力的华农学子 图源网络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讲过的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面临严重问题,严重到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90%到社会上会吃亏。”

犹言在耳,这一次我们看到华农的学生们“吃亏”了。11位学生宁愿赌上自己的前途命运,也不愿再做“埋头苦干而不知吭声”的人。这一刻,他们的行为所反映的,正是他们为自己而争取。

他们“听话”了太久,许多痛苦积压已久,这才终于讲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当“听话”已经不管用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吭声”。

02

黎明之前

真理而斗争

“有个学生带头,他威胁别人,一起举报,一起签字了。”

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这句来自于黄教授的回应显得无比扎眼。 在他的表述里,学术不端而遭举报事件,是因为“学生威胁学生”,从而造成了今天11人签字举报的局面。

此句解释,无力中透露着荒唐。

图源 张黎微博

更有些营销号,甚至将一名叫张黎的学生推了出来,引导舆论认为他就是“带头人”,并开始强调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以“他叫张黎,黎明的黎”这样的语句,试图召唤更多观者的同理心和讨论度。

确实,在事件发酵的三天时间里,张黎同学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声,引来了更多社会层面的关注与网友们的支持。但他自己表示:“我只是普普通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真的再普通不过,只是做了一点大家都想做的事。”

张黎,不仅仅是张黎自己。

发声的人,很多时候是一个庞大群体的缩影。

11位学子,正是代表着所有在研学阶段遭遇过不公对待的年轻人。他们拿起“学术造假”的武器,与自己的导师鱼死网破,这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还能成为一丝萤火,成为能让别人避雷、让别人感受到温暖和指引的人。

《觉醒年代》鲁迅 图源网络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在满目疮痍的年代,梁启超曾写下“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在民族尚未觉醒的年代,鲁迅曾高呼“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作者,欧仁·鲍狄埃写进歌词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要为真理而斗争”。

每一个灰色的当下,总要有人站出来。

这11个年轻人,以身为炬,让火光照到了更远的地方。

03

愿我辈同心协力

共创学术之清明

通过“决裂”的方式,揭开重大的学术丑闻,或许并不是这件事的最优解。

这样破釜沉舟的做法,学生们不可避免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即便可能“自毁前程”也在所不惜。

但从他们举报材料中不难看出,黄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实有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也长期处于“失查”的状态。 可以设想,如果常态化的监督、纠偏机制完备的话,学生本不必冒着如此风险,学术不端也不至于累积到这个体量。

当学生以巨大的勇气、决绝的方式站出来,或许也正说明了某种无奈:若不是以这种烈度极高、极富戏剧性的检举方式,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华农教职工丰富多彩的日常 图源网络

事件发生后,也有不少网友已经把矛头直指学校,质疑华农的师资环境与校风。

然而,事情的真相还在调查中。华农的学子们或许比我们更愿意相信,让他们感到痛苦的仅仅是一位教授而已,并不是对学校完全的失望。

他们还愿意站出来,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更愿意相信,学校依然是一个可以庇荫学子,让学生们好好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学校依然是他们坚强的依靠,让他们在遭遇不公的时候,在看到邪恶压制正义的时候,能够有机会也有勇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今年的考研考博成绩尚未公布之前,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真实反映导师的校园口碑,争取属于硕博生合理合法的权益,维护母校的清朗,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自由充实地享受研究与学习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后的华中农业大学 图源网络

学校,原本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清明的圣地。如果我们在学校都不能找到真理,那么真理又将栖身何处。

在这样一个充满新生活力与青春力量的地方,学生们原本就不需要遭受所谓的“苦难”。

“愿教育弘扬正义,使绝学术之弊端,愿我辈同心协力,共创学术之清明。”学生们写在举报信结尾的话,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愿真相大白后,学界晴朗。

愿每一位心怀正义的学子,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简单充盈;在上下求索的学海,一切顺遂如愿。

※ 文章部分观点节选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