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东方甄选的故事热度逐渐下降了。此次教科书般的故事,从发生、处理到解决,最终完成了它的阶段使命。

从东方甄选的大格局以及商业逻辑来看,俞敏洪对这件事的处理,有独到的地方—几乎漂漂亮亮地将公司过渡到了一个新阶段,完成了一个新的阶梯发展。

对于这件事的评论,站在不同的角度便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符合我们对一般事体的评论方式。

屁股决定脑袋,不仅是高位人经常犯下的问题,也是大部分人经常犯下的问题。绝大部分人,只能判断和解决当下的事,对于长远性和可拓展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能力胜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董宇辉的某个粉丝站在俞敏洪的位置时,能解决目前俞敏洪的问题吗?大概率不能。

即便董宇辉,也不能来领导东方甄选,何况对于事态并不了解的吃瓜群众呢?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俞敏洪在这个位置时,他就要最大程度地考虑公司综合方向的发展,考虑公司的前进和转型,避免让公司走向极端发展的状态。

作为曾经在商界掀起风云,又因为政策改变方向的人来说,这点嗅觉是必要的,也是急迫的。谁能预测下一次平台的走向呢?

平台的走向,何尝不是一种新型的政策导向?

董宇辉的成功以及逐日的扩大,和目前东方甄选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这种潜在的威胁,故事就这么诞生了。

但故事不是一朝一夕诞生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的矛盾激化点还是董宇辉的个人商业势能与其他主播商业势能的天壤之别

利益之间的平衡和分配,是大集团公司最为险峻的问题。熟读历史的朋友可以明白,朝代大问题的爆发和过渡,哪一次不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对于东方甄选这样的公司,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这件事的探究,我们首先要从孙总的反对饭圈说起。

第一点:为什么去饭圈化,会激起矛盾?谁是矛盾的双方?

最开始问题爆发的核心,是东方孙总的那次“开会”,他的许多动作和神情,让粉丝们觉得被冒犯。

孙总像是给员工开会一样,去给观众们开会,去给消费者开会,显然违反了人们的一贯认知。

顾客是上帝,“上帝”哪有错的时候?

观众觉得被冒犯,自然是有理由的,不过事情不能只看一面,我们要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他提到了一个词很关键——饭圈

饭圈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即容易形成一定的群体思维,进而投射某种心理在某个互联网嘴替或者形替身上,有朝一日形成一种不可控的力量。

这种不可控的力量,可能超过个体、超过公司、甚至超过资本的圈定,成为一种主导某种生态关系的力量。

近年来这般事,屡见不鲜。

从操盘者的角度看,他们希望粉丝经济为己所用,但不想被粉丝经济控制。反而他们想要利用粉丝经济,想要左右粉丝经济,想要引导粉丝经济。

不过,一旦一个群体形成了饭圈的行为特点,它就变得不可控了,操盘者必须依据这些人的行为习惯和期望,达成一定的行为才可以持续收到付费。

这就形成了势能的冲突。

还有另一层方面看,操盘者一般为精明能干的人,这些人的能力超越了大多数普通人,他们营造某个平台或者运营某个平台,使之成为大型商业体或者公司,必须使用超然的才华和技能,而这些人面对自己营造的粉丝时,态度是复杂的。

操盘者面对粉丝,大多数没有真诚的钦佩感,因为术业专攻在自己而不在观众,然而每一笔付费却来自于顾客身上。

顾客是上帝的逻辑是付费为王,任何尊重来自于付费。可令人矛盾的是,人类对其他人产生的尊重,其实大多不来自于付费,而是来自于一些人类的朴实感情和能力。

于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产生了:

一方面操盘者因为自身的技能和行业认知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付费;一方面他们又对付费者的认知、行为习惯、以及能力,尤其是当他们形成了某种群体意识,也就是饭圈思维后,产生极其强烈的厌恶。

这种矛盾和冲突,达到一定体量时,会在某些细节处爆发出来,但由于商业付费群体的广大性,操盘者一般要为自己的傲慢和挑战买单。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某些操盘者被大众的思维击败了,可他们运营成功的思路和商业认知的水准,在事件矛盾暴发前后,依旧是正确的。

导致矛盾爆发的原因,并不是操盘者的错误,而是群体形成的不可控的错误价值观,与一些细节处成惊雷的人类智慧的相互厌恶。

换算到具体的人身上,那就是孙总对价值和商业运作的认知,与观众形成的只对董宇辉现象付费的认知,之间的相互厌恶。

这不是谁的对错,还是立场不同。孙总只是孙总本人吗?

也并非只是本人,而是他代表的许多管理者和运营者。

以及许多高知者。

在操盘者看来,他需要不断营造成功营销案例,推出不同优质主播或者案例,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负责。

期望更多人,看见以及理解,包容和鼓励,以人类更高的智慧层面形成的运营公司的成功。在他所代表的阶层看来,是正确的饭圈。

消费者形成对于某项“产品”的痴迷,映射自己的某种不足,进而形成一种不算高级认知的群体意识,是错误的饭圈。

这相当于铭牌说“大众是错误的,我是正确的”,大众自然不可能接受,矛头开始指向一处。

事实上,很多运维和事业的成功,都是少数人的胜利,道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大多数人,本质上是被带领的。

董宇辉的粉丝们,其实也是在被董宇辉带领。

那么,饭圈的核心问题,自然就转化成了,什么是优良的饭圈?什么是劣质的饭圈?

第二点:到底是否要破饭圈?于公于私谁在受益?

总体来说,饭圈文化不是一个好词,粉丝对偶像容易形成过度崇拜。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被董宇辉带领了而去读书时,实际上已经远离书本太久了。

并非是董宇辉带领他走出了不读书的困境,而是自己的觉知,以及读书人的气度不凡,唤醒了当下的自己。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读书时,最需要做的是什么,那无非是静下心来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读好书。而此时最为忌讳的,便是跟随某个网红,继续徜徉在对方的言语中。

如果不能自发觉知到读书的境地,实际上不算有所感染。

如果仅是继续跟随在董宇辉这样的网红言语中,无非也是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另一个舒适区罢了。

因此,饭圈里的人,进入了一个围城中,本质上还是在操盘者的手中实施付费行为,并不是从提升自己的认知上有所启发,有所觉知。

如此我们说,可以觉知的人不会深陷,而深陷的人,不曾有觉知。

但人最终追求的,是深度的觉知,是变成更好的人。如今在饭圈中,不过是进入了另一种沉陷。

这是好事吗?

不是好事。

从商业上说,饭圈对于公司的损害极大,是因为它是经常以失控的。

当操盘手运作出一个成功的董宇辉现象时,公司的增长业绩来自于他。随着他的商业势能的不断增长,粉丝人数的增加,他在商业上,成为公司的一个不安定因素。

他影响了增长和变化。

而对于做公司的操盘手来说,公司的增长和变化,是维持公司活力的最大因素,一旦这里出了问题,公司的前景便不好了。

于是,操盘手们很忌惮粉丝们对某个人形成饭圈思维,影响更多主播的多元性发展,从而影响公司更多操盘的可能性。

更可怕的是,饭圈的规模一旦形成,即便是操盘手,也很难去左右它的具体动态。

它可能成就你,也可能吞噬你,你永远不能忽视大多数人的力量。

那么,操盘手们,必须要瓦解掉这种力量,进而运营出更多可控规模的粉丝经济,如此才能让公司的业绩持续增长。

操盘者们不会尊重大多数人的低端思维,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运作,让大家产生更多元的思维,从而也可以正向反馈进一步的运营规模了。

无非是增长的逻辑。

从董宇辉本人来说,饭圈思维也是巨大的胁迫。

如今,他在最好的时刻离开了,对于他来说,这何尝不是最好的安排呢?

当人们集体对一个人产生期待时,他所承受的压力就太大了,不能说错话,不能做错事,不能有负面的形象或者动作。一旦出现这些,那些曾经爱入骨髓的粉丝们,也会递来最尖锐的刀。

所以说,饭圈思维不仅损伤经济,很多时候也会损伤名人的切身利益。

还是上文的那句话——它是不可控的。

董宇辉怎么保证永远不会出错呢?

言多必失的古训常萦耳尖,出现问题的人何止一个呢?满足众人的期待何其艰难,而人多有自己的风骨。

如果一旦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的位置上出现问题,那么这家公司和董宇辉个人,岂不是全部跌落万丈深渊?

而他本人太红火了,太顺利了,岂能不预防这些事!

因此,这次东方甄选的事件,实际上也帮助董宇辉从火坑上跳下来,帮助他卸下了担子。如果经济报酬属实的话,这已经是张良辞别刘邦式的最好结局了。

急流勇退,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和手段。董宇辉在激流中被迫退下来,也是莫大的机缘。

很多人说他像韩信,但我觉得,他被迫成为了张良。

董宇辉面临的问题,不是金钱多少的问题,而是进退的问题,是海阔天空与狭路相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这件事俞敏洪处理得相当漂亮,也是教科书的处理办法,所有人各就各位了。

他将公司潜在的高级风险,默默消解掉,重新安排了业务和人事,让利益重新健康分配,还有什么问题可言?

一系列复杂的事端,被如此解决,在我看来,无非是俞敏洪精准认知了流量思维和饭圈的边界,给自己的公司好好把了一次脉。

近期,董宇辉形成新账号,粉丝们十分追随,重现往日雄风,带货利润非常可观,新账号的公司也是东方控股,岂不是正印证了我们之前的话。

董宇辉依旧面临个人账号的风险,但东方甄选已经发展出比较势能,就算一方有了问题,另一方也不至于受到下沉牵连。

很可能,两者是相互刺激引流的关系。

粉丝们最终要体悟到,精明的商业总是在帮助自己拥有持久力,如果恰好符合消费者的需要,那是一种幸福。

东方甄选的戏剧故事不管商业和人性运作上的结果和过程是怎样的,都给喜欢营造饭圈的人敲了警钟,也做了示范。

人应该总要提醒自己,尽可能变成更好的人。因此我不认为这件事中,存在一个具体的“坏人”,他们都有比较高的师德。

这也是俞敏洪能再次创业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