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董事长在它家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疑似怒喷华为余承东和智选车的事,这两天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具体怎么喷的,大家一搜就知道,老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主要分析下这事儿背后的原因。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这并非很多人说的,华为内斗的外溢——至少不主要是。

大家都知道,华为造车内部争议很大,主要来说就是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HI(huawei inside)模式,与车BU老大余承东的智选车模式(问界为首的四个界)之争。HI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产品由车企主导,华为提供零配件和技术方案;智选车,在现阶段应该是指华为全面主导车型研发、质量管理和推广销售,车企则只负责具体的生产制造和售后维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大模式在华为内部曾经产生重大分歧,最典型的就是去年3月,余承东为推动问界销售,直接将其冠以“华为问界”名头,而后被徐直军在对外记者会上公开否定,并不点名批评,重申华为不造车——这是华为内部关于造车分歧公开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这一次长安怒喷智选车模式后,大家将其联想成华为内部分歧外溢的最主要原因(长安是现阶段华为HI模式下的唯一合作方)。

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联想,其实是有问题的:

第一,长安这个董事长的诉求,听上去已经远远超过HI与智选之争这个华为内部分歧的范畴。如果仔细看完这个朱董事长的发言,琢磨一下可以发现,他要求的,似乎不仅是要华为废掉智选——至少将优先级降到HI之下;更是拿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例子,似乎在暗示不想华为与长安合资成立的新公司有友商加入——这与余承东之前提出的“希望和所有车企合作共赢”的理念完全相悖。

这个就明显超出了华为内斗的范围——华为再怎么内斗,也不可能说要把自己的汽车业务跟长安一家绑死——单单一家长安,没有捆绑华为汽车业务的资格,也承载不了华为汽车业务的远景展望;甚至以长安现在的体量,哪怕全力投入,也大概率无法帮华为车BU赚回最基本的员工工资。

当然,作为传统国资一线大厂,长安可以自我感觉良好;但站在华为的角度,站在市场的角度,长安想以自己的江湖地位,来捆绑华为为自己单独服务,这明显是不自量力的。所以,董事长既然说出了这番话,可以肯定他绝不是为徐直军出头,也不是为华为内部之争中的HI模式出头,而仅仅是站在长安本位立场上,为自己一家利益出头。

第二,所谓华为内斗,其激烈程度是否一如既往,这本身就是有疑问的。如果搁在一年前,当时华为还被制裁束缚,问界也还半死不活,这种内部分歧激烈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华为营收压力巨大,车BU本身也亏损严重,搁在当时环境下确实是华为的巨大包袱——大到华为快承受不起的地步。但搁在当下来看,以mate60横空出世为标志,华为手机业务光速复活,AI升腾芯片业务也疯狂爆单——这都给华为带来的巨大的利润;就是汽车业务本身,问界也起死回生,M7的突然爆发,重演了当年手机“mate7”时刻;M9科技车皇的火热,其象征性更是犹如当年的mate20——虽然受限于时间和产能,汽车业务眼下总体看依然是亏损,但前景已经豁然明朗——以问界为首的智选车各个界,已经基本上确立了当年A的市场地位——最关键的是由于智能化领域的遥遥领先,这种地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独家的,还没有其他品牌可以竞争。

BB

这种情况下,再来看华为内部之争,其实就已经今非昔比了。去年之所以争的那么激烈,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华为被制裁后利润压力巨大,车BU也常年大幅亏损——所以有强烈动力主推相对轻资产轻包袱的HI模式,智选模式则由于其包袱太重,当时又看不到成功希望而被排斥。

现在一年过去,华为已经实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无论是整体营收,还是智选模式自身,都进入了良性轨道;相反HI模式虽然轻资产包袱小,但发展过程却一路坎坷,到现在为止无论是早期的赛力斯SF5、北汽极狐还是现在的长安,没哪个车厂把它做好了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从结果导向看,孰优孰劣,已经很明显了。那么,站在华为自身的经营角度,纵然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也没理由通过弱化智选,来迎合HI——更别说把HI与长安独家捆绑。

当然,看华为汽车业务,不能只站在华为自身来看。

华为之所以坚持不造车,很多人说是造车负担太重。这个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尤其是过去三年华为被制裁的情况下。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其实这个不是主要原因。毕竟以华为的名头和汽车技术储备,只要它放出融资造车的风声,提钱送上门的投资人能从坂田总部排到松山湖基地——甚至随着问界的成功,华为现在想造车的话,都已经不用自己融资了,大把地方政府都愿意自己掏钱给它送地建厂买设备,所有费用包圆,牌照问题都能帮它解决好,华为只需要拧包入住即可。

总而言之,钱不是华为不造车的主要原因——过去不是,在问界大获成功,华为智能驾驶技术遥遥领先并广受认可的现在更不是。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华为汽车业务,肩负着推动中国汽车,尤其是国资汽车公司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

汽车工业产业链长、规模大、价值高、技术含金量丰富,是当代工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块版图。这一块产业,中国不仅必须拿下,而且拿下的过程中,国资企业必须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这是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地位的硬性要求。

但汽车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所以这种维护,肯定不能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打造产品,从市场竞争中获得。而国资车企的现状,大家其实从这位长安老总的发言中也都看到了——都2024了,这位爷居然还在捧福特、马自达这种传统油车中都算二等货的主儿们的臭脚;还在扯什么外资在找最佳时机,在等你们先趟坑,然后凭资源、全球市场地位迅速崛起——这段连普通汽车行业关注者都觉得好笑的话,这位爷居然能在自家车企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出来!

传统四大国资车企(一汽、东风、上汽、长安)中,长安算是这两年发展势头相对最好的了。连长安的老大都这么搞笑,你觉得这一轮产业升级和换轨的淘汰赛中,这帮国资大厂靠自己,能混出个什么结果?

所以这才有了华为不亲自造车,而是跟车企合作造车。毕竟被制裁后,华为从国家那里拿了大量资源,已经从过去曾经自我憧憬的跨国企业,转型为现在的民族企业;而相对应的,它也就必须要承担一些以前不用承担的政治任务。扶一把这帮怂惯了low惯了,靠着政策环境混饭吃的国资车企,通过自身的赋能,帮这帮混子们提升产品力,完成产业升级,在新的行业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力,这才是华为坐拥独步天下的智能汽车技术,却坚持不造车的根本原因。

而所谓的华为赋能,也有两种,一种就是单纯的给智能硬件给解决方案,也就是HI模式;另一种则是除了技术赋能,再加入车型研发和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华为全面主导,然后在此基础上,鉴于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也符合了华为自身的品质标准,所以也可以纳入华为的营销体系,由华为负责推广,搁在华为店里卖。

那么,哪一种模式更好呢?这个要看站在谁的立场。

站在国资车厂的角度,它当然喜欢HI模式——毕竟这样车厂才有主导权。

而站在华为立场——现在很多网友都认为华为应该搞智选,但其实它本身没那么死板。对华为本身来说,它只要能赚到钱,把智能系统大范围的推广,然后顺带完成上面交代的扶持国产,尤其是扶持国资车企的任务,就ok了。至于智选还是HI,哪一种好用就用哪一个。现在之所以大家觉得华为走智选、挺余承东,那只不过是因为智选的问界成功了,HI则拉胯。但论初心,华为其实谈不上一定要选谁的,就看赛马谁能跑赢。

而现在,赛马初步结果已经出来,智选确实比HI表现好——问界已经展露出追剿A的态势了,HI模式出来的车则明显拉胯。虽然这并不代表华为就会放弃HI,但至少代表着,华为已经不可能放着已经验证成功的模式和到手的利润,而为了HI去压制智选。

BB

所以,从华为本位利益来看,除非阿维塔能获得跟问界类似的成功,否则长安老板的愤怒根本没有意义。

当然,很多人会说,不是华为还承担的扶持国资车企的政治任务么?如果HI走不下去没人加盟,那这个政治任务怎么交代?

这个问题,首先要说的是,智选车同样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现在除了赛力斯,其他三个界分别对应的奇瑞、江淮和北汽也都是国企。

最重要的是,智选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可以对国资车企形成倒逼。问界爆发后,江淮已经卖了蔚来的代工厂拿钱去建华为标准的超级工厂;北汽在极狐HI模式走不下去后,现在也已经转投智选——这证明问界的倒逼已经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

至于投华为会失去主导权乃至失去灵魂的风险,这个在车厂,尤其是长安这种一线车厂来说,当然是很难接受;但对于更高层来说,其实未必在意。

对高层来说,他给华为派任务,本来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国资车企的整体竞争力。而竞争力的体现,除了华为的技术赋能,当然也包括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生产研发、质量管理乃至营销推广能力都得到增强。

那为什么HI模式走的不如车企好——哪怕拿了华为的技术也卖不动?说白了就是这帮传统车企太菜呗——跟以前合资时代一个德行。只不过以前市场竞争不激烈,所以单靠合资技术就够混;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所以拿了华为技术,其他方面不行的话,也依然混不开!

那怎么办?长安老板的意思,我觉得似乎是想搞技术垄断——华为技术确实牛逼,我如果能独吃独占,最好还蹭蹭它的营销体系,那就可以获得比较优势!

但这种玩法,不光华为不可能接受,就是高层也不可能接受。高层希望的,不是你抱着华为大腿蹭饭吃;而是在华为加持的基础上,自身也孕育出在新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说直白点,就是希望国资车企在自身研发生产和质量管理等体系上,也尽可能的向华为标准靠拢!如果完全只靠抱华为大腿,那不就是养了群废物么——这就失去了扶持国资车企的本意。

所以,对高层来说,他希望的应该是国资车企在跟华为合作的过程中,也按照华为的标准进行自我改造——至于智选还是HI,高层才不管这些;你走HI模式,过程中自己主动把综合竞争力提上来最好;自己提不上来,智选投华被动接受华为改造,高层也能接受。

这个逻辑捋顺,我们就可以明白,长安老板的这个讲话的逻辑,其实是很荒谬的;虽然他起手式就拿国家、政策这些大话压人,但实际上他的想法,未必符合高层推动华为跟国资合作的真实内涵。

既然如此,华为自然也不大可能如长安老总的愿——本来扶持这帮国资大爷就是吃力不讨好,自己的智选车业务也已经上了轨道;现在这帮大爷还想反客为主玩蛇吞象,最关键的是这种做法实质上还不符合高层的精神,那华为岂能许他?

当然,可以不理长安老总的过分诉求,但扶持国资的任务还是要完成的。但这事儿,怎么说呢,首先,智选车同样可以扶持国资——华为手上的四个界,奇瑞、江淮、北汽都是地方国企,赛力斯虽然是民企,但东风也是其第二大股东,股权其实不比张兴海家族少多少;而且赛力斯的崛起本身就有赖于重庆市国资委和重庆两江新区的大力投资。

当然,光四个界肯定销量有限,既不够完成任务,也不够承载华为推广智能系统的设想。

但问题是,这四个界并不是全部。四界做大过程中,这四家背后的车企自然也免不了会被华为体系化改造(赛力斯已经彻底想明白了,主动拥抱改造;奇瑞先前还勉勉强强,但这次被市场教育后也慢慢开始回过味儿;北汽和江淮的界虽然还没开张,但从它们的市场处境以及态度来看,接受改造的决心也挺大的)。等这四个界后面的车厂被华为体系化改造完成,华为再技术下放,通杀下来它们照样可以做大——毕竟华为智选虽然不做中低端,但不代表赛力斯们不会。四个界做成后,有了充足现金流支撑,再加上华为智驾技术,以及自身改造后的华为化运营体系,这几个车厂完全可以在中低端市场用自己的品牌走HI模式出战;只要有一两家成了气候,就可以跟比亚迪一起,对一线国资大厂形成进一步倒逼。

这是很明显的。长安这类一线大厂之所以这么牛逼哄哄,除了觉得自己规模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的自主车,主打的都是中低端、甚至低端市场——这部分受限于成本因素,现在还没有被华为引领的智能化趋势影响。

但随着华为在高端市场杀完,成本摊薄技术下放,以及比亚迪等民营车企智能化补课实现突破,智能化逐渐也会成为中低端车型的核心竞争要素。到那时,体系化战斗力又不如比亚迪和四界车厂以及新势力的这帮传统大厂,那自然就会感受到更大压力——而这个过程,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两三年内就有可能发生。

所以,长安的愤怒是无用的,其他国资车厂的排斥和犹疑也是没用的。站在华为角度来看,既然它已经通过ADS2.0智驾,将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车竞争带入了智能化的下半场,那只要自己技术优势还能保持,只要电车智能化趋势不变(这两个条件站在当下看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这些国资大厂早晚还是得在跟华为的合作同时,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华为式改造——区别就是早接受的早超生,接受晚了市场份额就没了。

这不需要华为来主动让步,市场竞争自然会逼它们走这条路。而随着这帮国资大厂入伙,华为就在推动自己智能化系统普及扩散的同时,也完成了高层交代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长安老总的愤怒,不是华为内斗的外溢,而是传统国资车企的垂死挣扎。市场竞争环境,产业升级压力,乃至于上层意志,都要求传统国资车企要进行自我革新,并给了他们华为这样一个自我革新的抓手。

但鉴于自我革新需要脱胎换骨,需要打破现在的组织结构乃至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这帮国资车企,尤其是现阶段还混得下去的一线国资大厂,明显没有足够的动力,甚至极为排斥。所以对于华为这根上层递过来的改革抓手,他们有的犹疑,有的抵触,稍微识时务点的比如长安,虽然抢先出手抓住,但它抓住的目的,似乎也不是为了借力改造自我,而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为老朽肌体延续寿命的救命稻草,而非凤凰涅槃的利器。

只不过,这明显是徒劳的——市场环境不允许,华为不愿意,就是给华为派任务高层,恐怕也未必满意。

具体到现实中,长安老总这一番爆论,基本已经判了阿维塔死刑——当你公开跟华为开撕,冲着华为品牌来的客户自然就没了;冲着智驾来的客户,也会因为担心二者后续合作而心生疑虑;至于冲着长安来的客户——不好意思,谁脑子进水花30万买辆长安车?

与此同时,长安靠这些年“搞死合资成就自主”的梗,在网络上积攒下的路人缘,这一波也基本上败的一干二净。这家车企如果不能迅速挽回局面,那哪怕未来扭扭捏捏认清现实愿意自我改造,恐怕最好的结局,也就是维持住自己的低端基本盘(长安系乘用车的单车均价在10万左右),继续在15万甚至10万以下市场打转转——毕竟这个区间市场只讲性价比不讲情怀;至于技术之外,还需要讲故事卖情怀的中高端市场,长安还想突破,从这一次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来看,恐怕已经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