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祥,华语乐坛的一位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音色和唱功而闻名于世。他可以轻松驾驭铿锵豪迈的“大江东去”,又能婉转低回地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在舞台上,他的表现“炸裂”十足,而在幕后却喜欢独处,享受宁静的创作世界。

在演艺生涯的近50年里,林子祥创作了《男儿当自强》《长路漫漫伴我闯》《阿Lam日记》《零时十分》《最爱是谁》等风格迥异却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成为香港流行音乐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他即将举办“五十坚”五十周年巡回演唱会,这标志着他演艺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今76岁高龄的他,正在进行他演艺生涯以来规模最大、连续性最强的内地巡回演唱会。演唱会的首场将于2024年1月13日在成都开启。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林子祥回顾了他近50年的演艺生涯。他的歌手生涯起源于小时候看的电影和粤剧,出道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创作和个人造型,最怀念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乐坛的简单和纯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无论是唱歌、演戏还是设计服装,都是一种创作,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是最重要的。林子祥不仅是一位传奇歌手,与电影也有着深厚的缘分。因此,在“五十坚”巡回演唱会上,他专门设计了与电影相关的节目。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最初对音乐的了解正是来自于电影。

小时候,爷爷带他去看了很多电影,有好莱坞电影,也有香港本土的电影。最多的时候他一年看了超过300部,几乎每天都去看。电影不仅有画面,还有音乐,情感也更加浓烈。看完之后,电影中的歌曲就会在他脑海里反复盘旋。爷爷还带他去看广东大戏(粤剧),戏台上不仅有唱腔,更多的内容是念白。

回想起这些,他觉得那不就是最早的RAP(说唱)吗?广东大戏的影响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后来在创作《阿Lam日记》时,他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将内容念出来而非唱出来。“这样填词其实更容易一些,因为你不必跟着旋律。RAP讲什么都可以,那个音都是对的。

”林子祥在娱乐界的发展中与电影息息相关。1982年,他出色地扮演了由许鞍华执导的《投奔怒海》的男主角,这也是香港电影首次到内地(海南)进行拍摄。他因出色表现被提名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1986年,他不仅在电影《最爱》中出演,还为影片演唱了主题曲《最爱是谁》,凭此获得第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奖。而在2023年,他应刘德华之邀,与其合作演唱了电影《潜行》的主题曲《难为正邪定分界》,而刘德华正是《投奔怒海》的另一男主演。这次合作标志着两人多年后的难得重逢。

值得一提的是,林子祥与刘德华在1989年的影片《最佳男朋友》中再度合作,然而后来,刘德华更偏向电影方向的发展,相比之下,林子祥更坚持音乐的创作道路,因此二人的合作机会也变得较为少见。《难为正邪定分界》的问世,算是他们多年后的一次珍贵合作。除了在银幕上的光芒,林子祥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裁剪服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访谈中透露,自己从不使用缝纫机,而是纯手工制作服装,经过他的巧手,普通的衣服不仅合身,更富有设计感。他还分享了一件黑色绒衣的例子,袖子实际上是用一种袜子头接长的,接口之处处理得非常完美,让人难以察觉。

对于这个爱好,他颇有些得意地向记者揭秘,展示了自己对服装的别样理解与创造方式。在林子祥看来,无论是唱歌、演戏还是打理服装造型,都是一种创作。对于他而言,找到并坚守自己的风格是至关重要的。

林子祥,一个在娱乐圈内拥有将近50年历程的老手。刚出道时,曾有人建议他剃掉胡子,认为那样显得老气横秋。然而,他坚持着自己钟爱的胡须造型,并最终将其演变成了个人标志。与其他歌手在演唱会上频繁换装不同,林子祥则坚守只穿两套衣服,一套从开场至终曲,另一套则保留至返场之时。他深信这是他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我一上台就清楚自己的表演蓝图,了解每首歌需要的呈现方式。

我甚至不需要喝水或更衣,因为我深知一旦停下来,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停滞,整个气氛也将被打破。此外,我觉得更换衣服比唱三四首歌还要令人疲惫。”他也向年轻歌手们提出建议,敦促他们找到自己的风格。

对于一首新歌,他的建议是先审视是否适合自己,如有不妥之处,便需改进直至完全符合个人风格。“如今,许多年轻歌手都不重视这一点,他们接到新歌就匆匆上阵。这样一来,各自的风格也难以显现,因为没有人有着独特的风采。”林子祥与多年合作伙伴、音乐创作人潘伟源畅谈创作。

他怀念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乐坛黄金岁月。在舞台上,他以铿锵有力的“铁肺”演绎,但台下却喜欢独处静思,即便言谈间也是轻声细语。他将登台表演比喻为进入角色,下台后又恢复那个习惯在宁静环境下创作的自己。他的高音技巧令人难忘,极限音可达D5甚至更高,然而他从不追求刻意唱得很高,而是在某种突发灵感下才会有所改变。

回顾在香港乐坛的辉煌岁月,他怀念七八十年代,因为那时的一切更为纯粹,音乐创作更为单纯,不仅带有着出道初期的特殊回忆,也因为那时的一切更为纯粹,音乐创作更为单纯。

新京报:你在舞台上的炸裂风格与台下安静的个性形成鲜明反差,能透露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

林子祥:很多艺人都和我一样。我上台表演时可以完全投入,展现出那样的表演风格。事实上,许多演员在平时也都十分安静,但一旦进入角色,便可以做到身临其境。

新京报:这是因为音乐创作需要独自思考吗?

林子祥:我是个独来独往的人,我需要很多时间独处思考。在娱乐圈里,喧闹的声音和频繁的社交并不符合我的生活方式。从小学时代开始,我就喜欢独处,享受安静的时光,让思绪自由飞扬。许多我创作的作品都是在这样安静的时刻里孕育而生的,我也经常独自一人在宁静的地方谱写歌曲。

1984年,歌手林子祥发布了专辑《爱到发烧》,在这张专辑中,他尝试融合了多种音乐类型。

新京报的采访中提到:“你的高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唱之前会做哪些准备呢?”林子祥回应道:“我并没有刻意要唱得特别高。有时候我会突然想到在这里做些改变,会不会唱法特别一些?或者为了引起观众更多的反应,而做些调整。所以高音都是即兴而发的。”

谈到高音的极限,林子祥表示:“有些歌确实要求音域较高,但我也不是每次在台上都敢唱这些歌。因为在舞台上,你的声音并不总能达到最佳状态。而在录音室里,我可以一直唱到满意,直到达到最佳效果为止。”

回顾自己五十年的歌坛经历,林子祥说:“我最怀念的阶段一定是七八十年代。那时我刚出道,如今回想起来似乎就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七十年代,我参加了一个音乐比赛(注:1977年的亚洲歌唱大赛),而比赛中我前面的表演嘉宾就是‘哥哥’张国荣。

他演唱了一首难度很高的英文歌《American Pie》。我至今在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回想起他在舞台上的表现,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记忆。”

除了特别的回忆,林子祥还表示怀念那个年代的感觉:“那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显得非常简单和快乐。不管是做、唱还是拍,所有的决定都能迅速做出,也能轻松地完成。那个年代,我们并不在乎别人究竟在说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清楚。然而现在,所有人都上网,情况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即便我现在不上网,仍然会有很多人告诉我别人在网上说了这个那个,但很多都是不实的,这让我感到非常烦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我认为是最美好的时代,因为当时人们尚未沉迷于手机,而音乐创作更为纯粹。在那个年代,机会并不多,因此人们对生活更加珍惜。这是新京报记者杨莲洁的观点,经过赵琳的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