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成果:贵州存在5.5万年前人类活动,可以作为支撑笔者探讨的“中国为原生文明”的重要证据之一

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然后扩展到全球史前文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提醒:原创学术文章,转载或摘引必须指明出处、必须符合学术规则、法律许可,否则追究学术不端或法律责任!

一、科学的客观研究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完全是两回事!

笔者在前面已经用多篇文章,并且在文章中列出了非常强大的多个证据,得出了结论:良渚为先夏,石峁为后夏。

并且又发表了“从史前考古证据得到新理论:中国人主要进化于海洋,并非非洲!”一文,从基础理论阐述了中华民族应该为“原生文明”,这也解决了为何良渚能成为夏的根源问题。

文章发表后,笔者看到一些院士或权威专家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观点支持笔者的此结论。

但也有很少的几个网民没有进行任何学术分析、列出任何学术概念,直接采取谩骂,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另外还有一些阴阳怪气的评论。

这些人很可能是外籍人士出于狭隘的民族情结;或许是学术同行因为与自己的结论有异,心胸狭窄,容不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者是一些不具备学术基础,想当然解读华夏文明的狂热者,对与自己的结论不相符而采取的情绪发泄。

作为自己的爱好来解读华夏起源以及看似奇特的三星堆文明,本来无可厚非,但却仅凭自己的凭空推测、甚至臆想得到结论,并对与自己不同甚至是严谨的学术结论采用侮骂、攻击的方式,这些人最好远离。因为网络之大,完全可以去寻找志同道合者。

二、最新考古成果:贵州普定穿洞遗址存在5.5万年前人类活动,可以作为支撑笔者探讨的“中国为原生文明”的证据之一

1月15日考古重大成果公布:贵州普定穿洞遗址新考古确认至少为5.5万年前人类生活场所。

该遗址发现于1978年,先前已经过两次考古发掘。2022年重新发掘,至最近得到重大新成果,初步判断这是距今5.5万年以前的人类生活场所,此后一直延续到距今8000年。其中,在距今1.2万年前后,是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共出土石制品1万余件,骨角制品2500余件,出土动物骨骼10万余件(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重要发现可以作为支撑笔者探讨的“中国为原生文明”的证据之一,其道理非常简单:

有人认为我国的夏、商朝为外来,理由是几万年前整个东亚都无法让人类生存、繁衍,中国人是后来由中东迁徙过来的苏美尔人,甚至由南亚扩张而来的古印度人等等。

而贵州考古发现存在5.5万年前人类活动,为何后来的华夏民族不是这支人(还有中国其他遗址更早时期的人)繁衍生息而来?然后发展壮大,与世界各种民族交融,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民族?

还有一种合理的存在:此支人向地球其他地方迁徙,然后扎根生存。

三、笔者对良渚、石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更多让人惊叹的、更强大的证据

笔者得到良渚能作为华夏的第一个王朝,然后由此发展为强大的华夏文明,并屹立于世界,肯定具备有真正强大的核心工艺(科技)、汇聚人心的信仰等。

前面已经谈到了:良渚强大的治水工程、稻谷种植,作为汇聚民族精神的龙和作为国家管理向心力的图腾,以及刻在玉璧上的第一个“夏”字。

还出土了玉琮、玉璧、玉铖等器物,当我们真正知道它们的用途后——而非猜测或一知半解,就会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深深折服,早在5000多年前就勇于探索自然奥妙,并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四、很多人都想找到中华民族的起源地——夏都,但必须要知道要找到夏都的10大要素

◆很多人都在苦苦寻觅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夏都究竟在哪里?要找到夏都究竟在哪里,需要具备以下一些要素

要素1.仅靠文献不可能找到夏都的位置,更别说凭空推测和臆想!

无论专业论文或自媒体文章、视频,有很多人在做此方面的探索,我们也看到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结论,得到这里或那里是夏都。

(1)多数人运用的文献推论法或筛选法。

a.此方法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便是严谨的经典文献,记载都各不相同,那究竟谁是正确的呢?

b.更不用说一些记载史前的文献,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

c.另外,记载史前的文献的地名到今天已经面目全非,与当今的地名已经完全难以对应。

(2)也还有一些人完全靠凭空推测、戎马天空地推论、甚至臆想得到结论。

要素2.必须列出强大的“实证”并且还要旁证,而且还要形成“证据链”。

大家要明白“实证”是什么?就是现实中大家都能看到的非常明白、清楚的实物证据!

而不是那些零碎的、混乱的、难以核实真伪的古文献记载。

这种“实物证据”还要多个,并且还要有另外的“旁证实物证据”,而且这些“实证”还要形成“证据链”,不能是孤立地存在。

要素3.需要找到直接的、清楚的文字或图案,而不是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

如下非常清楚的证据:刻在玉璧上的“夏”字,还有刻在玉琮、玉铖上的象征民族的龙以及夏朝国家性质的图腾(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素4.必须知道“夏”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如果连这都不清楚,凭什么得出就是夏的都城?

要素5.“夏”作为华夏民族(后来的中华民族)的起源,肯定是相当的不容易,也肯定有很多能够影响世界的科技、精神的东西,具体指出有哪些?

笔者前面已经说到了龙的图腾、作为国家的图腾,治水工程(能够经受当今自然科学体系评估,而不是凭神话或难以核实真伪的文献记载)、水稻种植等,另外还有哪些?

它们在当时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必须列出产生的实际结果,而非只是空洞的推测或想象。

要素6.“夏”作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后来民族生存、发展、壮大中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后续是指长期,甚至直到现在的影响有哪些?

必须列举事实,而不是空洞或模糊的东西,也不能是泛泛而谈。

要素7.“虞”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夏”又称为“华夏”?

《尚书》首篇记载的是《虞书》,与我国堪称“第一史”的《史记》记载的有区别,《史记》记载的华夏第一个朝代为“夏”。

韩非子也曰“虞夏二千岁”。

有部分学者或民间人士于是选择相信《尚书》、韩非子的观点,认为在夏之前还有一个朝代为:虞。

虞的本义是什么呢?我们在此分析一下。

《说文解字》,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於身。仁兽。

综合笔者以前的众多分析:虞的特征应该是鲸鱼的两栖形态,特别是“尾长於身”这个显著的特征,明确不是老虎,为华夏民族祭祖、崇拜的“龙”,也即是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鲸鱼”转化而来,而鲸鱼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两栖形态就是《说文解字》中解释的特征。

这与当今自然科学体系得到的结果也相吻合,地球上已经在多地发现了鲸鱼的两栖形态的这种化石。

关于“龙”与鲸鱼的关系,为何华夏民族一直祭祀、崇拜“龙”,笔者以前的文章有非常多而且深入的分析,不再此赘述。

《尚书》记载第一个朝代为“虞夏”,这可能是依据远古的一些流传:华夏人的始源与鲸鱼有关,在以前称为“虞”,而后来称为“龙”。

《尚书》记载的“虞”的内容是:《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此段时期应该是部落联盟而还未成立国家性质。而《史记》记载的是从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性质——夏朝开始。司马迁不把“虞”作为重点,第一,认为本身不是国家管理性质的朝代;第二,只用了极少文字笼统介绍了三皇五帝的时代,认为这个漫长的时代充满了传说,很多不是事实,还有很多无法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夏”又称为“华夏”?需要用有彻底说服力的“实证”分析,而不是传说或只言片语的文献来解读。

要素8.为什么能得出陕西石峁为后夏?

它与良渚之间有什么紧密的联系?需有充足说服力的“实证”来分析。

要素9.良渚、石峁作为先后夏,对当地的区域至今还留下有哪些习俗或传统工艺?

通过研究历史及考古发现,可以看到很多几千年前的工艺、习俗在当地区域范围,还留下了深深的传承影响以及诸多痕迹。

屈原跳江已经约2300年,但因为纪念他而吃粽子的习俗还保留至今;商朝纪念祖宗而制作的面具(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面具),今天也保留下来,只是稍改变了用途或形式,不是用于祭祀,面具也有改变,而被用于唱戏的脸谱,比如京剧、川剧的脸谱,形状都是千奇百怪(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研究“夏”后看到,有些工艺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甚至全球,而在良渚所在的浙江、石峁所在的陕西,现在依然可以看到来自于夏传承的传统工艺,在这些区域范围继续传承,让人深深感叹经历了至少5000年,这些传统工艺而且是作为重要的工艺一直在延续使用,至今甚至保持原样或只是有少量改变。

要素10.需要知道夏朝与世界一些史前遗址的关系,如与苏美尔、古埃及等,这些史前遗址与夏存在交流吗?

◆一个重要问题:夏朝是苏美尔、巴比伦、古埃及等迁徙或扩张而来吗?要从科学考古,而非情感或狭隘的民族情结得到结论!

笔者在前面一篇中已经分析,其实从清朝开始已经流行:认为夏是外来的观点。但这个最初的观点来自于1894年一个法裔英国作家鲁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

他出版了《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一书,认为中华文明不是本土文明,而是来自西巴比伦的文明。

这只是作为一个作家而非严谨的科学考古结论,但这种说法在清朝流传开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民间,而且我国很多有影响的学者,比如:顾颉刚、钱玄同、胡适等都开始支持这种说法。

但笔者从目前很多出土的史前遗址及文物,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得出:良渚应该是来自于“原生文明”。

其中有几项工艺(科技)产生于良渚,其他外域文明也有应用记载,但良渚、石峁遗址不仅有大量的应用,而且有文字、图案、模型解释了这些工艺是受什么启发而发明,然后又延续到商朝的二里头、三星堆,并进行了升级改造,然后广泛应用于实践。再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给当时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从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诞生、改变、升级,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且整个过程十分清楚,并且三星堆用器物模型、一种十分特殊的“上古语”以及抽象的线条文字、图案也进行了记载,并非只是凭空推测得到的结论。

这些重要工艺(科技)不仅在当时几百年,而且在后来的几千年对全球人类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从全世界尤其中国出土的众多史前遗址及文物(而非古代文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夏的时期比一些古代文献记载的还要早得多,以及经历的时期也更长。

作为重要的经典文献《史记》记载的夏只有几百年历史,司马迁撰写此书时离“夏”已经几千年。即使当今科技如此发达,要了解距今几千年发生的事,也显得无力,更何况从司马迁所处往前的几千年,当时的科技、文字的水平,对历史记载的东西更少。所以记载的夏与从现在依据出土文物,并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分析得到的“夏”存在差异,也完全在合理之中。

当然本身也有古代文献记载的夏时期非常长。如韩非子曰“虞夏二千岁”。这句话在今天科学考古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解释:“虞”,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是对来自鲸鱼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称呼,也称为“龙的传承人”,全句就应该是:“由‘龙’——鲸鱼进化而来的人群,建立的夏朝经历了2000年”。

不然,为何从出土的史前文物作为“实证”可以看到一些重大的原创工艺(技术)却是起源于良渚,然后流向其他史前外域文明,如苏美尔、古埃及等。而这些域外的史前文明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下图就是其中强大的实证之一,这些遗址都出现了一只或多只鸟,经笔者深入研究,可以肯定它们表达的内涵都相同,而起源地却在良渚,当理解到这些鸟的本意后自然就会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如果以上要素都无法解决——不能用充足的实证,而用无法证伪的文献或凭空推测,凭什么就能得到是夏都的结论?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可以肯定都已经解决。

笔者得到结论是良渚、石峁为先后夏都,但其他的人也有自己研究得到的不同地方,比如有二里头、四川成都、汶川说、山西、山东等等,那就必须依照笔者这10要素的样式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考古,也才能让学术界及社会大众认可,不然都属于简单的随意推测,根本无法得到准确的结论。

关键的是所得结论不仅要学术界认可,而且因为此领域本身的特殊性、关注的广泛性,还需要经得起广大社会界的质疑,甚至挑剔。

前面探讨的系列要素,很多见解有所保留而未深入实质,只是作了概要介绍,是因为普通文章不能作为学术成果,所以只能放到论文中深入分析,论文发表后再转述于普通平台。

六、为何不申请自然、社科等基金?

◆这种全新的研究领域及得到结论,哪个审核的专家能通过?即使审核的专家通过了,怎么结题?以后评审的专家哪个能通过?

无论先期项目申报审核以及后期成果评估的专家都属于相关领域,这种颠覆性的结论还可能触及自身研究的利益,所以从维护自身利益角度,也难能过关。

如此算是石破天惊的观点,所以只能去世界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七、论文进展

笔者因为前几年响应政府科研成果转化,热血沸腾回乡创业壮大祖传工艺,从最初偶然发现了与三星堆的相关性而进入,在完全破解了三星堆的基础上,然后扩展到整个史前文明的研究,又幸运找到了华夏文明起源地——夏的源头,并且还从最基础理论:通过考古、基因进行了分析。

虽然对夏存在的“实证”已经掌握得相当充分,但要最后撰写并发表权威论文还要相当长时间。

◆主要是笔者回乡创业,公司遇到了相当棘手的事情,几年时间都在苦苦应付。直到现在都还未解决。加之经济本身的现实大环境,所以当前还要用相当多的时间去处理公司事务,等好转后才能完全静下心来撰写论文。

撰写论文与写普通文章有很大不同:第一步,需要查阅大量中外参考文献,追踪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步,再搜集准确的数据、图片资料等;第三步,再撰写论文;第四步,自己先翻译;第五步,再请相关机构或个人进行外语校对、润色;第六步,才投到相关权威学术期刊。

整个过程必须全力以赴,不能分心。

所以只有请大家耐心等待。

◆尾声:遗憾与建议

近120年对华夏文明史前研究因为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被严重耽误而滞后了!所以很多结果完全与史事不符,导致对整个华夏文明的认识严重不足甚至曲解!

实在让人痛心和遗憾!

再次慎重建议:夏商周工程应该尽快重构!

以免浪费资金和耗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