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用于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同时,腊八节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我国南北朝时正式将十二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宋代以后,民间开始流行吃腊八粥。

算起来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最早文字记载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腊八,通过施粥,赈济一切贫寒饥民以温饱。同时,使得一些求世间福报的人们,得以广种善根福田,我佛慈悲,成就众生等等果报的福德因缘。

​也许每个人的经历里,都有关于腊八粥的甜美回忆,无论是佛恩、亲情,都不妨碍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欣赏一段名家笔下的佳作,既满足了胃,也欢喜了心。

若我们在品尝腊八粥时,能够把对真理的体悟融合在内,借以喝腊八粥之举,警醒自己行八正道,将赋予腊八粥又一层殊胜的意趣。

漫游家,心随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

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冰心《腊八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稠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沈从文《腊八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

北平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然而煮腊八粥的风俗深入民间至今弗辍。

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

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梁实秋《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据《雍和宫志》记载,腊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环节。

腊月初一,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带领许多杂役人等,用马车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到初五晚上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

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六锅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司员开始在佛前供粥。供粥时宫内灯火通明,袅袅的烟雾中飘着粥的香味,鼓乐齐奏,全体喇嘛上殿诵经。
第一锅要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锅才进献皇帝及宫内,第三锅赏赐各亲王府、郡王府等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奉送给在京的文武官员,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僧侣(不放奶油),第六锅舍济给贫苦百姓,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方告结束。百姓们为了喝上雍和宫的腊八粥,天不明就来排队,为的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有个吉祥的开端。

——老舍《北京的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代咸丰以前,雍和宫熬制的腊八粥只有「五大锅又一小锅」,且每一锅享用的人群不一样,具体分配方法为:首锅供于佛前,二锅献于朝廷,三锅给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锅送文武官员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锅给本寺僧众。最后,三至五锅粥余下的要混在一起,于初八日早晨施舍给平民百姓。

现在虽少了不少讲究,但腊八粥依然承载了更多节日和团聚的气氛。不要错过这个一年一次尝腊八粥的机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