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厦门,定海,宁波,慈溪,乍浦,吴淞……

战败,多次战败;

失守,反复失守。

鸦片战争,彻底拉下了满清的底裤。腐朽与无能,一览无遗。

关于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具体原因,已经有多种深入且彻底的论述,军事体制、武器装备、组织动员、战术执行、兵员素质、指挥能力、作战精神,等等,不一而足。

八旗军与绿营的战斗力确实拉胯,但是如果说没有武器装备落后的影响,那肯定是属于“抛开事实不谈”的耍流氓。

而小编在本文当中所要论证的,却是比较生僻与冷门的影响因子:火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鸦片战争当中,清军所使用的武器肯定是要落后于英军的,但是并没有到代差的地步。

不知道是受到什么影响,反正现在总有人一提到鸦片战争,就是清军大刀长矛,如何如何。

实际上,不要说鸦片战争,就是更早之前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当时清军就已经是货真价实的火器部队了。

且不说康熙年间就已成立全员装备火器的火器营,就是雍正、乾隆时期岳钟琪麾下的主营——宁远营,6000人的编制,也是计有鸟枪手3400人,神威炮、子母炮等各种火炮118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大阅图》中的火枪队

在众多关键战役中,比如黑水营之战、呼尔满大捷、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都是火器唱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两方火枪、火炮互射

清军当时的“九进十连环战术”(大阵整体每前进17米则火枪齐射一次,反复九次,待第十次则发射火炮,可实现持续火力射击)已经相当成熟。

而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已经普遍装备了大鸟枪与短管鸟枪。

其中,大鸟枪是仿造中亚的赞巴拉克,与当时阿富汗抗英武装使用的捷则尔系出同源,再经过放大则为抬枪;而短管火枪则是仿造中亚的沙图纳尔

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山东登州镇绿营的右营有骑兵115人、步兵368人,装备有大鸟枪、鸟枪235杆,威远炮、劈山炮32门。

按照每门炮4人计算,火器装备比例已经达到了70%以上。

其中,短管鸟枪为火绳枪,枪长不到一米,发射2钱(10克)铅弹,射程150米,射速为每分钟1-2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装备的短管鸟枪

大鸟枪同样是火绳枪,长2米,更大的则是抬枪,需一名士兵在前抗住枪管,另一名士兵在枪尾瞄准击发。发射8钱(40克)铅弹,射程约200米,射速每分钟0.7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装备的大鸟枪——抬枪

而在鸦片战争当中,英军主要使用的是伯卡式火枪,是前膛装弹的燧发枪,枪长1.17米,发射35克铅弹,射程200米,射速每分钟2-3发。

单对比火枪,可见清军使用的火枪,除了是火绳击发之外,其他在射程、威力等方面,并不比英军的逊色太多。

但是,在实际战场之上,却根本不是这回事儿,射程与威力都较纸面数据,大打折扣。

原因就是火药质量。

02

英国化学家谢弗列里在1825年确立了黑火药理想化学反应方程式:

2KNO3+3C+SK2Sī+N2ī+3CO2ā

据此,英军将火枪发射所用火药的配比进行了优化调整,硝、硫、炭所占比例是75%、10%、15%。

这使得黑火药的燃烧与威力更好。

此外,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得英国的工厂机械生产初步定型,可以在黑火药粉碎、搅拌、成形以及烘干等方面有精良的工艺支持。

不论是物理方法,还是化学方法,亦或是工业设备,都已经相当先进。

其所使用的硝、硫都是经过提纯处理过的,杂质更少。

在加工过程中,也使用了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生产,实现了自动粉碎与混合药料。

然后使用水压式机械把配置完的火药进行碾磨,放到造粒缸当中进行压制,可获得坚固并且均匀的颗粒,其几何形状与密实性都非常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过烘干处理之后,再使用石墨摩光机对药粒表层进行磨光,可以消除其中的气孔,避免吸湿受潮,有利于贮藏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先进工业化工艺能够使得英军所用火药具备良好品质,虽然是长途运输到中国,但却不影响使用。

03

再看清军使用的枪用火药,硝、硫、炭虽然也经过了优化,但是始终没有摸到最佳比例的门槛,甚至还停留在玄而又玄的五行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生产加工方面也并非工厂化作业,而是属于典型的手工作坊式,依靠人工手搓,质量粗糙,尤其是不具备高纯度硝、硫提纯能力,使得药料杂质较多。

此外,也没有打磨抛光技术,导致火药颗粒表层存在气孔。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麾下军队使用火药配方中硝、硫、炭比例分别是80%、10%、10%(《筹海初集·卷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能够看出,含硝量偏高。

所以,清军使用的火药十分容易受潮。

在运输中也缺乏密封除湿技术,而且战场还是在东南沿海一带,与此前平定准格尔部的环境条件完全不一样,所以火药吸潮之后变质也就并不奇怪了。

本来清军使用的火药配比加工就差,再加上变质,自然是导致燃烧效率偏低。

根据英国人的回忆,他们在大角、沙角战役当中曾经占领过清军的火药库:“虽然存有几千磅火药,却都是粗劣的东西……投之于海。”

这种粗劣的火药,在使用到火枪上之后,肯定会导致威力下降、精度变差。

即使是原本射程可以达到200多米的大鸟枪,使用这种劣质火药,射程与威力也比不上英军的伯卡式燧发枪。

在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福建提督陈阶平曾经设法获得过一些英军使用的火药,然后在清军装备的鸟枪之上进行试射,发现大鸟枪射程达到了240弓(清代1弓等于5尺,一尺等于31.5厘米,大约就是370米)。

尽管这其中可能存在一定夸大情况,但还是能够看出火药质量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04

通过火药就能够看出,清军所面对的英军,是工业化武装起来的近代军队,而清军还停留在古代军队范畴。

不但技不如人,还器不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劣质的火药使得清军手中的鸟枪完全无法与英军进行远距离对射;而在近战当中,因为战斗力与战斗意志都拉胯,所以又抵挡不住英军的刺刀突击。

于是,只能一次次的一败涂地。

英军对清军,本质上就是工业化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