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景漂”到此传承制陶技艺,探索陶瓷文化创新融合之路。这里有历经几代传承的世家,也有科班出身的创作者,在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的融合碰撞下,艺术家们会如何自我表达?

走进陈烙铭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思考的艺术空间。在众多作品中,最显眼的是雕塑瓷《低头族》。这组作品不仅是陈烙铭艺术探索的成果,也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烙铭出生于陶瓷世家,从小在“泥巴堆”里长大,是家中第四代传人。陈烙铭高中毕业后,来到景德镇雕塑瓷厂做陶瓷,一干就是39年。

雕塑瓷工序复杂,被称为陶瓷艺术的“重工业”。陈烙铭不仅能独立完成从制模、成型、烧炼到色釉、装饰等整套工艺,深受家庭熏陶的他陶瓷雕刻、堆雕技艺纯熟,后又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继续锤炼打磨。陈烙铭创作的《五子登科》《梦》《年轮》《乡土》《达摩》等作品,多次荣获全国、省市陶瓷大奖赛金、银、铜等奖项。

“2024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艺术沙龙——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艺术家邀请展”将于2月13日在巴黎开幕,15位中国艺术家受邀参展,林朗明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朗明作品 《讥缸杯》

1988年出生的林朗明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师。林朗明的艺术创作深入探讨个体与世界的联系,挑战陶瓷艺术的界限,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

他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展现了哲学思考和美学价值,体现了当代艺术特色。他的作品曾入选全球三大陶瓷艺术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荣获中国收藏十大陶瓷艺术名品金奖、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设计大展银奖、第二届中国当代陶瓷设计大展铜奖等。同时,林朗明曾多次受邀参与国际交流,作品参加了海内外众多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晚的《中国礼·陶瓷季》节目中,中国礼工坊将接受义乌市鸡鸣山社区代表的委托,定制一份瓷礼,赠送给浙江义乌伊朗商会会长哈米,陈烙铭和林朗明共同选择了该任务。

哈米来自伊朗,是浙江义乌伊朗商会会长。哈米在浙江义乌做调解工作10余年,被称为“国际老娘舅”。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有210万种商品发往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近万名外籍人士常驻于此。哈米所在的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有“联合国社区”之称,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位外籍人士。

哈米起初从事调解工作是因为有语言优势,他会汉语、英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日语、西班牙语6种语言,能“打破”不少因语言不通产生的沟通屏障。已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的哈米,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就算是外国人,也不是外人,就算我国籍不是中国的,我也觉得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个感觉让我越来越爱中国。”哈米说。

陈烙铭祖孙三代齐上阵,为制作这件中国礼出谋划策。陈烙铭决定从“一带一路”与“和谐”两个主题出发,以如意为器型,赋予作品吉祥美好的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朗明邀请韩国艺术家好友共同讨论创意,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来帮忙破题。他选择了象征和合之美的荷花为主元素,采用纯手工捏雕的技艺,艺术性地将荷花与伊朗的地毯文化结合。

两位艺术家创作风格截然不同,谁的作品能入选中国礼?关注江西卫视《中国礼·陶瓷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