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山水园林艺术已形成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升华到较高的水平;在开发自然美的规律,创造环境美的技巧及陶冶人的个性美等方面均很大进步,为隋唐宋时造园进入全盛期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活动的特点

一、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

二、私家园林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

三、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亦已略具雏形

四、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五、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初步形成

一、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

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苑中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某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求仙通神

二、私家园林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祟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追求视觉景观的美的享受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尤其是后一种倾向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以极大的影响,直接启导着中国园林艺术向前发展。

三、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亦已略具雏形

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与此同时寺观园林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了主导性作用,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亦已略具雏形。是继秦汉园林的基础发生了升华般的转折,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是沿着这个脉络进入下一阶段的隋唐全盛时期。

四、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园林发展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转折时期,自然式山水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开始普遍采用以摹仿自然山水风景而再现于有限空间的造园手法,改变了前代宫殿楼阁为主的那种豪壮雄伟之气,而大量吸收了山水画的特色,园林的规划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自觉的设计经营。文学艺术上出现繁荣景象,尤其以描写自然风景的山水画,在表现技巧上都有了新的成就,给予园林创作很大影响:作为山水风景园主题内容的人工堆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除了继承前代“一池三山”摹写神仙海岛的方法外,并采用概括,再现山林意境的写意堆山法逐渐占主导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初步形成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密切的谐调关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之中的一一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经初步形成了。

山水画理论(1)

顾恺之有《庐山图》、《雪霁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从《画云台山记》中可以看出山水画如何布局、设色,如何画山石、天空、倒影及如何穿插人物,点缀鸟兽等,虽不是山水画专论,却开山水画专论之先河。刘宋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专著。

《画山水序》主要论述了几个问题。

目的是说明精神境界、内心修养的重要。贤者品味由圣人之道所显现之物象而得“道”,只有澄怀即涤除污浊之心,才能“味象”。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这叫“澄怀味象”,有质有灵趣的山水之所以称为美,使人愉悦,是因为它既有具体的形象,又是道的显现,所以圣人游山赏水,也是为了观道。这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道联系起来,统一于道。在自然与绘画的关系问题中,强调写生,真实地反映自然山水形象,但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宗炳又提出,绘画的道理,首先是通过观察,将所见的自然山水(应目)再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注进了画家的心灵世界,创造出好的山水画作品(“类之成巧”),引起观众精神上的共鸣,产生了美感享受(“目亦同应,心亦俱会”),明白了这一道理(“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即使游览真实的山水,也未必有这么大的收获,因为山水画高于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水画论

山水画理论(2)

在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提出中,从山水画发展史看,空间处理技巧遇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因宗炳在理论上得到解决,因而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王微《叙画》中讲了两个主要问题。关于山水画的特点问题,他说山水画与视觉印象不同,画可以超过直观感觉所不足,突破视觉“所见不周”,而完整地加以表现,提出山水画不同于地图。地图是实用物,可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山水画是精神物,所谓“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变心,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从理论上划清了两者的界限,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齐著名肖像画家、理论家谢赫《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画品专著。他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有名的“六法”论:气韵生物,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谢赫“六法”是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成为我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准则,提出了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和适用的普遍意义,同时也作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创作准则,直至今日仍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