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陶渊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化大浪中,

不喜亦不惧!

01

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所有的诗句中,最喜欢这两句。

短短十个字,却有万千滋味。有为人的辛酸,但有傲骨的自矜;有生民的无力,但有抗争的无畏;有远志的不甘,但有随心的淡泊;有随缘的了然,最后却是放下的了悟。

它就是陶渊明的一生。

02

这个伟大的灵魂,用一生的峥嵘写就了这十个字。他目光澄明,在历史的风口,以松的挺拔,菊的淡然,竹的虚空,站成了永恒。

当然,还有梅的傲骨。

千年岁月,他的背影早已模糊,他的精神却早已成了炎黄子孙的丰碑。在他的人格感召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心里修篱种菊,用以抵挡这尘世的种种不堪,亦或是偶尔出走“桃花源”,卸下生活中的层层负担。

肉体需要张弛有度,其实灵魂更需要。

生命太长,风浪太多,所以我们这一生都要常读陶渊明。

03

陶渊明的一生太过深邃,华夏民族花了1700多年,依然没有全懂;陶渊明的一生太过宽广,炎黄子孙世世相因,依然难全章法。陶渊明早已成了一种现象,一个课题,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陶渊明一生留下100多首诗,文章也不算多,却留下了一身的话题。

他在世时,诗文不显,去世时好友颜延之为他写的诔文中甚至并不将他的诗文当一回事。南朝四代以及隋唐两世,士人们更为称道的是他的气节。所幸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宋一代,陶渊明终于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崇尚清雅的宋朝文士们集体知遇陶渊明,苏东坡、黄庭坚们合力将陶渊明送上中国诗界的神坛。

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忠粉,他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他一生写了109首和陶诗,几乎和遍了所有陶诗。晚年流放海南时,陶渊明的诗集是必须随身携带的,他甚至规定自己一天只能读一首陶诗,舍不得多读。

他在诗中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了了数语道破一生辛酸,任凭你煊赫峥嵘,到头来终归“陶渊明”。

04

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般懂陶渊明,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懂陶渊明。

但,从此以后,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陶渊明。

戴建业教授说陶渊明的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具有对未来每一个时代开放的可能性,并具有一切伟大作品的特质,能参与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能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展开对话和交流。

戴教授是这几年继易教授之后的新晋学术网红,上课时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普通话,谆谆善诱,时不时的要关心学生们“听懂了没有”。

他深耕六朝文学,出版了好些专著,私认为他写得最好的还是那本陶渊明新论《澄明之境》。近30万字的著作,戴老师将干货安排的满满当当,完全没有了他平时讲课时的诙谐幽默,读起来确是有些费劲的。想必戴老师也是极其喜欢陶渊明的,读了一辈子的陶渊明,他有说不完的感悟,写不完的心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二十一世纪的陶渊明也不全在老教授的象牙塔里。

这几年,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山海湖泽,乡野僻壤,这股民宿的风潮不知什么时候已然遍布华夏了。民宿的主理人们遵从内心的呼唤,从这样那样的禁锢中逃离,向远方寻找真正的自我。这是新时代的桃花源生活哲学,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与陶渊明的和唱。

虽非吟诗作文,却也不乏诗情画意。

05

在很长时间里,陶渊明在我们的认知概念里,是中国的第一“隐士”。我们都会不知不觉的为他画像,尊崇于他的才华横溢,愤慨于他的怀才不遇,亦同情于他的贫病交困。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无比亲近陶渊明。就如苏东坡所说“我既渊明,渊明既我也”。

因何?

戴教授说陶渊明的价值在于“其守护被世俗泯灭了的生命真性,承诺被世俗颠倒了的社会价值”。

学术的话语听起来有些深奥,按个人浅显的理解,无非就是陶渊明就像是茫茫尘世中的那点烛火,照亮我们本性中的天然之质,唤醒我们人性中最珍贵的另一面。他用独特的万有皆空的思想,引领我们摆脱世俗的种种纠结,走向物我泯一的人生境界。

这就是陶渊明式的般若,也是他留下的伟大的价值模本,平凡朴素却又诗意无限。

06

常常在心中给陶渊明画像,在我的画像里他就是个“佛陀”。

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从生命的此岸到达生命的彼岸。像头陀一般,托着自在的饭钵,在滚滚红尘间化缘。忍着贫苦和病痛、立志和失志的煎熬,求一个灵魂的自得和圆满。他从四十一岁开始征悟,而后是二十余年的苦修,在生命凋逝之后,最终征得灵魂的圆满自融。

一个灵魂的成长需要付出几多,晋宋时代的陶渊明无疑是有慧根的。他的舍与他的得,从来不会局促在一时一地,这种超越时空的淡然悠远,也唯他独有。

在历代文人学者的陶渊明评语里,个人最喜欢朱自清的“静穆”两字。

庄严有之,肃穆有之,悲悯有之,深情有之,洞见有之,淡然有之,自在有之,玄远有之。

如此,才是永远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