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熟悉深圳的人总以为

深圳最具艺术感的地方

是山、是海、是湖滨之畔,是城市中央

但即使是每日步履不停的地铁空间

也可以是深圳城市浪漫艺术感的栖息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与我一起,坐上16号线

看艺术,如何重回生活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地铁,看不到沿街的风景,却能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真相。”深圳地铁16号线于2022年12月底正式开通,因其贯通了龙岗、坪山两区,也被称为“龙坪打卡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号线联合众多艺术家,以“家”为文化主线的概念定位,于22个站点设置了51件公共艺术品。

主创团队根据各站装修,结合在地区域特点,邀请艺术家进行创作。在突出各站文化属性的同时,旨在打造国内首条深耕在地文化的非遗再造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号线的公共艺术品采用了两大创作路线,重点特色站采用大面积空间进行创作。标准站则是采用了《城市记忆博物馆》的理念,通过艺术橱窗的形式,大量展示了线路途经地区的在地特色和人文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是穿梭城市间的偶然邂逅,或是悠哉出行时的驻足欣赏,这些有趣的艺术品总能为日常出行增添不少趣味。整条16号线化身成一座移动艺术馆,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回归日常触手可及。

「不期而遇」·7座重点特色站

坪山站《FAC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内容为艺术摄影展,彩色墙面映衬着摄影作品,如阳光般和煦的微笑焕发着人们心中想成就的那部分,影响着我们继续寻找现实以外人性最可贵的部分

坪山围站《荷色生香 童趣喜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坪山围站临近大万世居和具有百年历史的坪山小学,以简约、灵动的曲线元素构成坪山传统特色景观,将客家方形围屋前的半月池与荷叶抽象并放大创作出系列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夜后这些本就趣味满满的装置,还会化身为流光溢彩、透出绚烂温暖的彩色光晕,仿佛被萤火虫照亮的池塘,温馨而童趣。

技术大学站《4000HZ-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铁轮轨与制动呼啸声的等效声级为81.5dB,频率范围是200-4000HZ。

作品灵感正是来源于这个地铁“心跳”的声音,将地铁的“心跳”频率范围转化为声波纹,伴随着跳动流光,让人如同穿梭在犹如繁星闪耀的浩瀚宇宙。

大运中心站《晶耀大运 心跳脉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用心电图的形式勾勒出抽象、生动的体育项目,千层镜的透明镜体与深圳大运中心场馆的“水晶石”外观相呼应。

作品会随着人来人往被激活,脉冲光电如同心跳的脉动,从千层镜内不断发射、传递。如同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一般,闪耀活力且川流不息。

龙东站《时光象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采用绚丽的色彩和细腻的凹凸纹理造型,如同时光荡漾,似水波又似龙鳞。在日、夜呈现出变化的形态,表现深圳高速发展至今日,开放、包容的国际都市环境和“五彩斑斓”的多样性。

双龙站《祥云瑞彩 双龙戏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龙站紧邻具有百年历史的龙岗老墟镇,建筑以龙为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以双龙站的开阔空间发散思维,将艺术装置散布在车站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站厅还是下沉广场,都遍布了“龙珠”的意象。艺术家从龙岗舞龙和客家围屋的造型中汲取灵感,通过龙珠闪耀熠熠生辉和双龙戏珠斗转乾坤的形态变化,营造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玄妙之感。

龙园站《木棉剧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棉树是龙园园林中常见的一种植物,木棉树根系传统,木棉花开赤焰灼灼。

作品以多组大小不同的抽象木棉花为表现形式,光影闪烁,如同微风轻拂树木透出的斑驳日光,为行色匆匆的人们带来一丝愉悦与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16号线的艺术之旅并不仅限于7个重点特色站,作为16号的另一条创作路线,使用艺术橱窗作为表现形式的「城市记忆博物馆」系列同样也是值得亲自打卡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橱窗融合了各站的独有特色,在强化空间与艺术的结合同时,以身边的日常为灵感来源,用意象化语言讲述16号沿站的岁月记忆。

新塘围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新塘围工业区为主要设计主题,运用工厂中所出现的元素、器材及物品构成此展示内容,在传达站点特色的同时,也在表现着深圳市这几十年的更迭换代。

六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和站坐落于坪山老街,是当地客家文化重要展示窗口,艺术展示柜提取坪山具有代表性的石窗装饰作为主体展示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民居建筑之眼,客家石窗的设计,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

石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的石井地区是典型的客家老村,是深圳大鹏至坪山、惠州古商路上的一个重要村落。在这里开放了全国第一间以自然为主题的书房。将村落文化研习、自然观察和地质观察课程有机串联,橱窗的灵感便来自于此。

新和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和站的艺术橱窗分为两个区域:solo和PAM空间。其中,solo是一件为16号线新和站打造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

solo舞台让每个参与的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主角体验。PAM空间将当代艺术融入地铁空间里, 使艺术在拥有完整表达的前提下最小距离地接触公众,服务社会。

沙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壆站的设计理念以打造全新特色装置“客家百家姓”,此装置正面为百家姓,背面为“ai”字,为客家话“我”的意思,符合深圳这座城市的风貌,深圳人也可被看作为新“客家人”,不同的姓氏汇集成我,增加身份认同感。

。RECOMMENDE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龙埔站

回龙埔站周边大部分以居民区为主,因此在设计上以抽象的表现形式配合艳丽的色彩表现了深圳人日常生活出现的情景、动作、神态与姿势,也体现出了深圳多姿多彩的人文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城公园站

龙城公园作为深圳龙岗区的代表性公园地标之一,设计中萃取了龙城公园周边的建筑元素及特色地标为一体,展现出龙城公园的自然风貌及周边城区一派祥和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坪环站

坪环站位于大万世居周边,大万世居赋予浓厚的客家栖息。艺术展示柜将展示文创和装置艺术相结合并展示客家人生活着装及家具等在了解客家文化的同时展示客家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纵纪念馆站

东江纵队战士们以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铸就了伟大的“东纵精神”,艺术展示柜着重渲染红色精神,凝记革命先烈壮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艺术品与艺术橱窗,16号线还有着许多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其中一些深入至乘客身边如艺术座椅、文化墙形式的作品,更是让我们这趟地铁艺术之旅的互动体验感推至顶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井站、东纵纪念馆站

燕子湖站、宝龙同乐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壆站、龙城公园站、田心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和站、坪环站、尚景站、愉园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塘围站、新和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龙埔站

地铁也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连接,这些以各种元素为灵感的艺术座椅,打破常规座椅形式,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跨越了形式的限制,连接着地铁中的每一个旅人。

文化纪念墙—坪山围站、田心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设立在坪山围站、田心站的两副文化纪念墙,分别以16号线工程所在地的地表层地质结构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时刻为主题。

在讲述16号线建设故事的同时,使其更具生活化,让艺术不再只是供人欣赏,而是成为一位“无声的故事叙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找个晴朗的假日午后

搭上16号线

在艺术品中穿梭

细细观看

艺术重回生活日常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铁16号线

艺术之旅

- 地址 -

地铁16号线沿线

/ 互 / 动 / 话 / 题 /

分享一个你与16号线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