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章节是专栏《造福孩子一生的15种学习力》中的第十五种学习力——幸福力。幸福力,即幸福的能力。它具体有哪些表现,又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影响?我们要如何培养一个孩子获得幸福力?面对这些难题,本章节将会一一解答。本文共有3361个字,干货较多,预估需要阅读6-10分钟。

01 幸福是一种能力

人类终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追求幸福。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认真经营婚姻家庭、用心养育孩子等,都企图最终能收获幸福。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幸福需要感知,它是一种能力。

正因为很多人对幸福缺少这种认知,所以他们在努力收获很多东西后,仍然觉得内心空洞、迷茫,无法找到人生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注:富二代戚帅谈不幸福)

富二代戚帅,从小乖巧听话,学业优异,毕业后成为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被父亲寄予厚望,如今身价高达200亿,可是他却在《奇葩说》节目上直言“我一直很努力,但我不幸福”。惹得不少网友高喊:“替换人生吧,我来替你承受。”

其实,他这种情况,不少人都遇到过,但很少有人会去探究其中的缘由。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成长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过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对内心感受不了了之,而是努力学习,并投入到关于幸福的研究和论证。

他一路读到了哈佛大学博士,并开设了幸福课程。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种观念,幸福不是状态,它需要感知,它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那么他无论拥有再多财富、权力和才华,都很难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02 幸福力欠缺的表现

心理学家张怡筠说:“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后天培养的技能。”

在当下社会中,很多家长会积极去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专注能力、应试能力,可却很少有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幸福力,会为他整个人生奠定多彩基调,让他一路成长,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温暖处事。

有些孩子比较幸运,出生在父母感情和谐的家庭,而且父母都是具备成熟独立人格且拥有幸福力的人。他们就算不对孩子刻意培养,孩子也能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习得这样的能力。

(图注:童年有创伤,幸福力不足)

可是,大多数的家庭中的父母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童年创伤,他们未自我治愈前就进入婚姻并生儿育女,他们很多人都未必有这样的认知,更不要谈能力,更何况去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呢?

因此,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很多孩子幸福力并不足。而这些孩子通常有这样的表现:

  • 表现1:没有安全感,与人相处被动,很多事情都特别依赖父母;
  • 表现2:遇事容易责备他人,爱抱怨,很少反思自己的问题;
  • 表现3:对人对事敏感,容易产生嫉妒心,见不得别人好;
  • 表现4:喜欢跟别人作比较,不管输赢,都要贬低别人;
  • 表现5:心里不一定认可别人,可是却总想讨好别人;

以上这些表现,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存在这些行为问题时,会告诉他们“这样不对”,可是接下来如何引导教育,让他们改变这些行为问题,很少有父母有进一步的行动。

并不是他们不想引导教育,而是他们看不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根源问题,也不知道要具体如何做,因此只能选择不了了之。

而这样一来,孩子只会逐渐往三个方向发展。其一是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身问题,并不断需求外界、书籍和自我的帮助,最终自我治愈,习得幸福力;其二是在接受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过程中,拥有相对健康的三观,虽然无法感知幸福,性格较丧,甚至有点讨好型人格,但是不至于陷入歧途;其三是所有缺乏幸福力的表现行为被强化,人格逐渐扭曲,道德底线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除了第一种情况,其他两种情况的人生质量其实都很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注:培养幸福力的5个方法)

03 如何培养幸福力

那么,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我们在意识到孩子存在的某些行为可能是缺失幸福力时,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幸福力呢?

一、对孩子降低期待,引导其接纳真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纳真实自我,能提升幸福感。

在家庭教育中,影响一个孩子认清真实自我的行为,是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让孩子衍生出一个“假自我”,这个“假自我”如果随着成长没有被意识到存在,并慢慢去调整为“真我”,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我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