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们闲聊,有朋友觉得自己之前一直产出的都是“学术垃圾”,而且不仅是他,他的同门以及其他搞学术的同伴很多都是这么想的。他也很纳闷,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搞科研的人都说自己产出的是“学术垃圾”?难道就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的研究有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过,这就看自己的期望和对科研的认知了。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01,什么成果算是“学术垃圾”?

如果你自己期望的是重大科学革命,突破人类认知啥的,那么觉得科研属于垃圾的比例估计99.99%都打不住。

但是,反过来,如果把科研看淡一点,看成探索一点小问题,那么是不是学术垃圾就看个人了。这种情况,一直都在上演,而在每年在诺奖周就更频繁了。很多所谓的学术垃圾,其实也是有可回收价值的,只是没那么高吧。

举个例子,一篇nature表明,某个基因突变可以降低人类得癌症的概率(属于修复型基因),这是开创性研究。

但是,这个研究采用的是欧洲人群,而且具体的说是瑞士人群。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去中国人群,甚至北京人群、上海人群、云南人群中进行验证,这算不算学术垃圾?别人在新加坡、在美国、南非验证,算不算学术垃圾?这样的文章和研究比比皆是。我认为不算。

虽然创新性没那么高,但是这种验证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人群差异性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就比如可以降低艾滋感染率的CCR5△32就主要存在于欧洲人群,其他人群非常罕见。

02,还有药物方面呢?

而进一步,这对于药物应用很有必要,就是很多药物为什么国外批了到国内还要进一步验证,这就是人群差异性的问题,比如典型的是华法林这个药物,真的看CYP2C9和VKORC1基因型,不然就会导致有的人药物过量了,有的人药物还不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如果你做的药物,比如,只对某个群体大概率不适应,那对于企业也是一个商榷的问题。

再比如,有人在线虫里做了个实验,那要不要到果蝇,小鼠,豚鼠,猪,猕猴?甚至涉及到同一种动物的品系差异,算不算学术垃圾?

03,关于科研结果

其实,科研里有一大部分结果是阴性结果(negative results)。举个例子,你研发了个新冠药物,在肺细胞系里是有效地,你匆匆发了文章。别人换了个肾细胞系,发现无效,这种就是阴性结果。

但是这个阴性结果其实也有意义,往小了说,可以让其他人避开这个坑,毕竟新冠感染肺和肾。往大了说,你可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个药物在两种细胞系表现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深挖下去,说不定能挖出一个机制上的问题。

近些年来,学术界也开始重视这一部分内容了,甚至有的期刊专门发表negative results

其实这些年来,我一直觉得,人们把科研神圣化,高高的端着,不是个事情,很多科研是非常具体的,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但是真的很值得关注。

再举个例子,霍乱,大家都知道这东西是霍乱弧菌导致的,而很多人也知道霍乱主要是来自水源以及相关食物感染,并建议你注意水源和水产问题。

但是,这个比例是多少?在北京和在上海重视和投入程度一样吗?这就要做具体的检测了,比如对某地的水产水源进行检测。可能这在不少人眼里算是学术垃圾了,甚至是浪费经费,可是在我看来,值得。

所以科研,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跳跃,而是一步一步的积累的结果,不要总是想着天降神人做出如何惊天地泣鬼神的成就,那是小概率情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做科研,脚踏实地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