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第1458

本文系网易“大国小民”栏目出品。联系方式:thelivings@vip.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11月5日,我刚刚过完33岁生日,看到小区群里的转发:北京今年提前到11月6日零点正式供暖。我心里有些小开心,同时有一丝惆怅——又要开始供暖投诉的拉锯战了。

2020年,疫情笼罩了一整年,令本就困厄的北漂雪上加霜。大冬天的,身边总有朋友租房到期被撵走,半夜加完班还得回去搬家,还有出租屋室友去了高风险地区被牵连居家隔离数天。更别提糟心的吃饭问题,抢完菜,不会做,还没有电饭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心塞琐事,压垮了打工人最后一根神经,心中一个呼喊声日益高亢:我要自己住,要自己的厨房,谁也不能把我从家里赶走!

那一刻,我和家属决定咬牙买房。决定下完了,到执行了,掂了掂家底,我们两个外地人工作这好些年,囊中依旧羞涩,可选项着实不多。周末,我俩跟着中介一套套地看房,冬日寒风也吹不灭要在北京安家的烈焰雄心。每周看十来套,做表,挨个权衡,一个月后,敲定了目标。那房子是顶楼,落地窗,周边没有高楼遮挡,视野、采光极好,最关键的是——能便宜点。小区周边配套挺全,离商场、医院、公园、地铁都近。年轻人多,好些做自由职业的。中介还信心十足地为我们筹划未来:“你们小区”户型多,换手率高,之后置换方便。

换房不是我们现在能攀的事儿,看房的时间是周末,人来人往的,老人、年轻人都有,买菜遛弯儿的。赶在年关前,我俩签字背上几百万贷款,挤在房产交易大厅里,闹哄哄地办完了过户手续。下一个周末,包袱款款搬了家,甚至没来得及跟住了几年的出租屋好好告个别。

在北京,普通人一旦坐上买房的列车,很快就能直达贷款大楼,抵押上之后几十年的青春。当然,惆怅比不上到手的新房,都搁一边去,我满怀期待能过一个热热乎乎的春节。

殊不知,从张家口来的西北风立马开始教训我,屋外大风吹,屋内凉风卷,一摸暖气片,还有点冰手。这一丝丝凉意,过手心抵心间,从里到外严严实实包裹住弱小无助的我。

努力十来年,才在北京安了这么一个家,大几百万砸下去,凉风习习,找谁说理去?我们以为租房的不如意也该行到头了,哪承想,成为业主后的下头第一课,来得这么快。

2

那个周末,我直接去了物业办公室,进门一股热气扑面,心里更加蹭蹭冒火。上前两步,委委屈屈道:“你好,我是小区×栋×单元×××的住户,家里暖气不热,是找谁维修啊?”

咨询台里的中年男人身形敦实,抬头望了望我,不太友善地回:“你是租户还是业主啊?”

我心里嘀咕:这是什么招数,难道租房子的还不给修么?遂压住怨气,冷冷答:“业主。”

“哦,业主啊,您加一下我们业主维修群,后续有什么通知群里会发。暖气最近都在检修,您打这个电话可以报修。”

他的态度打了一个弯儿,我也只能就坡下驴,拿着电话号码回了家。

热力公司电话一直占线,那咱就一直拨呗,也不能就搁家冻着。打到通了,说明问题,暖气不热,提供住址,“好的,我们安排师傅上门检修”,答得倒是挺利索的,人却迟迟不见影儿。

特地寻了周末,再次报修,左等右等,一上午浪费了,没等来一个活人。拨通热力公司电话质问,那头匆匆答着:“师傅都派出去了,近期供暖各家都在检修,活儿多,再等等。”

虽然无奈,倒也合理,那就等等——我这么安慰自己。

下午,维修师傅终于到访,开门,门前立一老大爷,个不高,瘦精精,深蓝色工装不太合身,袖子管挽起来一圈,露着一双粗糙的手,佝偻着背,背着破旧的工具包,上面扑着灰,沾点水渍,一看也是忙活一天了,看他弯腰套鞋套,我都担心他摔一跤。

大爷歪着身子背着工具包进屋,手摸暖气片,左边试试、右边试试,又蹲下身摸我此前没太注意到的管道,黝黑疙瘩的手映着雪白的暖气片,格外扎人眼。大爷起身,操着一口家乡话,含含混混道:“这种放放气就行。”

趁着他放气的工夫,我想着备个预案:“师傅,这个暖气之后要还不热,我可以怎么处理?”

大爷套着塑料瓶,在放气口拧着螺丝,道:“这个,你自己也能放气。多放放,看情况。”

看着大爷的操作,这要是一个不注意,螺丝就能崩我脸上,水能滋我一身。我开玩笑道:“这我也不敢弄啊,拧坏了还得找您给修。”

大爷略显无奈:“那就等我们来吧。”

当天,大爷给几个屋子的暖气片挨个放了气,拿抹布擦了擦,看没漏水才离开。

送走他后,我穿着帽衫,运动裤,里头套保暖内衣,脚底冰冰的,盘腿坐沙发上捂着,等待暖气回温。这暖气有自己的脾气,中午修完,晚上确实暖,但就像热水壶口的那团热气,猛地热一阵,散散就凉了。临睡前,我换了薄的家居服,起夜去洗手间,又冻得直打哆嗦,自我安慰:应该是还需要点时间。

早上醒来就去摸暖气片,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冰凉。我跟家属抱怨,家属也无奈:“咱再报修一次,好好问下原因吧。”后又放了两次气,还是修完热,隔天凉,鬼打墙一般。

3

放气不灵,我只能转而去业主群里寻求群众的智慧:“大家好,我是×栋×单元×××的住户,最近家里暖气不热,想问下大家屋里暖和吗?”

同在一个屋檐下,邻居们倒是挺热情,立马有人回应:“不热,你自己多放放水试下。”接着有人说:“暖气上装个水龙头,放水方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先是提意见,又是出主意,逐渐演化到呵斥热力公司“不作为”:

“这暖气没用,我家直接都拆了,不交暖气费。”

“这小区的暖气是暖气公司的,不是市政,之前还上过市‘黑榜’。你百度下,口碑极差。”

“要是不暖,你就‘12345’投诉,不惯着他们。”

“每次打电话给物业,他们都让找供暖,他们不管。”

“咱组团去找物业。”

……

这一通说下来,我更糟心了,谁家买房子能顾上这么多?打工人就一个周末休息,还得操心这破暖气。

顺着邻居们的建议,我很快走上了投诉之路——北京“12345”,打电话、微信公众号、微博统统来一遍:(1)具体地址:北京朝阳区××小区×栋×单元×××;(2)供暖方式:集中供暖;(3)供暖单位信息:未知;(4)问题现状:温度不达标,室温不到20度,物业提供的供暖电话打不通。

当代知识女青年,哪怕气得像个河豚,也要体面地表达诉求,不然你能咋样呢?一下午又搭进去了。

投诉倒确实有用,次日我就接到了一通来电,态度转折之大,令我始料未及:“喂,您好,是××小区的业主吗?我是咱热力公司的,您说家里供暖温度不达标的问题,我们已经收到啦,想跟你沟通下上门维修的时间。”

我心里苦笑,之前找你们那么费劲,现在一投诉,响应得倒是挺快。

很快到了约定的周六,这次来了两个维修师傅,都三十来岁,大高个,精神头挺好,工服平整颜色鲜亮,每人背一个工具包,拉链严丝合缝的——这次看来是“正规军”了,我燃起了希望,配合着他俩检修——也是跟那个大爷一样,摸摸暖气片,感受温度,然后就开始放水,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唤我拿水盆接水,换下了大爷用的破口矿泉水瓶。

我抓紧机会询问“正规军”的检修意见:“师傅,我家这暖气放过几次气,也出了不少水,怎么还是不暖和?”

一个师傅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答:“北京的供暖标准,室内20度,上下浮动2度,在18度以上就是合理水平。每次供暖后,多放放气能好点。”

说完,他顺势从工具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手持仪器:“这个是检测室温的。”仪器在客厅滴滴几下,显示数字了,大中午的,太阳正好,温度正高。“您看下,这是室温情况,符合标准。”说着,师傅把仪器显示屏冲我端着,明晃晃的“20℃”,我无话可说了。

师傅又耐心给我解释:“您家这是楼顶,朝北,周边没有遮挡,就在风口,热量流失得也快,这大窗户也是单层的,自然不会太热。”

我看着中意的大落地窗,没想到对于保暖它反倒成了坏事,怪不是滋味。又在检修单上签了字,确认“已上门排查,室温符合标准”。

送走“正规军”后,我立马下单了一个温度计,连接到手机上——我倒要看看,室温是不是一直都在18度以上。

之后的两周,我家的温度基本上就在18度到20度之间浮动,确实符合标准。家属也说,标准就这样,也没啥办法了。我心里不满也无处发泄,随着工作忙碌起来后,也就放弃了挣扎。

“12345”来了回访电话:“您满意这次的处理结果吗?”

我酸涩地答:“满意。”

“好的,感谢您的反馈。”

挂断了电话,我安慰自己,都是打工人,谁也别难为谁了吧。

这一年,我有那么一点看清了北京的冷暖——在这个城市,并不会因为有了房子就万事大吉。“业主”二字代表着身份的转换,还有新的麻烦。我穿好保暖内衣,试图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继续打工生活,如此日复一日。

4

2021年11月,西北风又来,年纪再添一岁,供暖也就不远。

有了前一年的经验,我降低了心理预期,打算改换策略。一开始供暖,我就在家穿上了“双11”新买的厚绒家居服,内套保暖内衣,脚裹羊毛袜子,全副武装,准备过冬。

暖气报修也再次提上日程,周五我就抓紧联系热力公司,叠加“12345”投诉,双重保障,准备周末两天结果这破事——不过,今年的投诉,我准备寻个新理由。

暖气是来了,但温度计稳稳地停留在18度到19度之间,说热不热、说冷也没有室外冷的尴尬境地。业主群里,邻居们左一句右一句的控诉徐徐拉开帷幕,似乎每年不演这么一出,暖气就接收不到信号,无法正常运转。

业主甲:“一个小区,(锅炉)烧的温度不一样。我爸妈那一期,那边热得在家光膀子。”

业主乙:“咱们业主不投诉,他就不好好烧,那天楼下锅炉房师傅说咱们这期年轻人多,抗冻,不用烧那么热,隔壁那两期老人多,烧不热容易闹腾。”

大家七嘴八舌的,又是一阵对物业、热力公司控诉的风凉话,看多了真是闹心。不过众人提供的信息很关键,先不论真假,我要的投诉点,找到了——我洋洋洒洒地在“12345”公众号的投诉页面里写下:“同一个小区不同楼栋供暖温度差异过大,希望帮助调查具体原因,并拉齐供暖标准。”

第二天,检修师傅一早就上门来了,又换了一新师傅,但依旧是老大爷,面相和善好说话,背着有些年岁的工具包,半敞着,最上层是我熟悉的中段开孔的空矿泉水瓶。

去年的经验告诉我,自己带瓶子的都是老师傅,因为活儿多,为了省时间,也不找业主要盆子。我又燃起希望,结果呢,还是老一套:摸暖气片,测室温,放气。

这可不行,我继续请教:“师傅,这每年都放气,效果不太行啊,还有啥办法么?”

师傅说:“那你拿个盆,我多放点水,让循环快点,你这也就热乎了。”

几趟下来,几大盆的水出去了,我心想,这回一定能有起色。

“我再看看过滤网管道有没有堵塞。”师傅说,一通检修下来,折腾好一会儿,临走,他摸了摸客厅最大的暖气片,口音含混道:“差不多就这样,没啥大问题。”

听到这个结果,我只能深深叹了口气。虽然这一次套出了些新的检修信息,但也没有真的改善问题。将师傅客气地送出门后,我依旧全副武装窝在沙发,甚至加上一层沙发被,外加听从小区群里转述的工作人员的建议——冷了,多出去晒晒太阳。

隔天回访,一个女社区干部带着俩身强体壮的热力公司师傅,笑脸盈盈地敲开我的家门:“您好,我是社区工作人员,来回访了解暖气情况。”

当时我独自在家,一开门看这阵势,还有点发怵,连请他们出示下工作证都说不出口,生怕一个不小心激化矛盾。我忐忑地把他们引进门,屋里一下多出三个人,顿觉有些拥挤。两个师傅照例询问暖气位置,然后就忙活着检修,我和女干部面面相对。她摸了摸暖气片,寒暄道:“咱家楼顶,暖气摸着是不太烫手,你在家也多穿点,别冻着了。”

我一愣,伸手不打笑脸人,回应:“是啊,在家穿得都挺厚,套个羽绒服就能出门,坐久了凉,还裹个被子。”

女干部又说:“最近又降温了,屋里体感还是凉点。”

我“嗯嗯”地应着。

“咱小区都是集中供暖,也不存在烧的温度不一样,各家朝向啊、户型啊都会影响着点。您家这个在风口还是顶楼,确实不容易保温。”说罢,两个师傅倒也利索,挨个屋子放水,像去年一般拿出测温工具,大中午的,20度,达标。

看到了结果,女干部先我一步满意地点点头:“那行,咱室温也是达标的。后续您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联系热力公司,打之前的电话就行。”

话里话外,意思就是让我别总投诉了。我心里像堵了一道墙,卡得很,但哪里敢嘴上发牢骚,忙说:“好的、好的,麻烦您跑一趟了。”

前有老师傅,后有女干部,这两拨人都言之凿凿:18度就达标了,没啥可检修的。可是我人在家明明觉得还是有点凉啊。

5

我开始怀疑规则的合理性,这18度明明就不太暖和,为啥要用这个标准?怀着打工人的求索精神,我上网搜了一圈,来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网:按照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普通住宅的卧室、起居室的室内采暖计算温度不应低于18℃。

继续翻找《住宅设计规范》,8.3.6条明确提到:设置采暖系统的普通住宅的室内采暖计算温度,不应低于表中的规定。一看表呢,用房性质是: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稳定是18℃。

行叭,这确实是官方规定,办事的人没瞎说。

但这合理吗?我暗自继续追问,就发现了类似的帖子:“真正的供热质量标准是供暖设计的热媒参数即供热的供回水温度,如:采用暖气片的方式供热的,暖气片的进口温度为80℃,回水温度为60℃;采用地热方式供热的供水温度为60℃,回水温度为40℃。这是采暖设计规范规定的法规,是不容置疑的唯一的质量标准。”还有“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2000年以后建造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必须达到节约能源60%-65%,否则不予验收,节约的成本已含在商品房价格中,购房者冬天取暖仅用35%-40%的热能,却花了100%以上的热费。”

查到这一步,我脑中一阵眩晕——过于专业了,再深究下去,都是无尽的资料和对制定标准合理性的挑战。我家的房子住宅设计规范是2011年的版本,都10年以上了,北京一年比一年创历史新低的气温,18度可能存在不合理,但这个标准始终稳稳地卡在那,中间的弯弯绕绕,各种环节想要改革、优化和推动,哪是一个普通住户能hold的啊?

转过头来,我也想过联合小区住户们一起维权,但是邻居们各有各的想法、托辞,各种风凉话一说,谁都不想费这个劲,算了。

查了半天信息,竟如此的泄气,这暖气我现在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陷入了新一轮的两难。我看“外力”也就能使到这个水平了,还是靠自体发热吧。

我也对房子搞了一轮“保暖大改造”——维修人员来来回回说我们窗户漏风,我专门弄了胶再堵一堵,抽出一个周末下午上胶,糊得难看不说,刺鼻的味道弥散全屋;又换了厚实的窗帘,晚上睡前就把窗帘都拉上,挡一挡风。

改造的最后一招棋,是换了大暖气片。这房子过户时还是第一手的小暖气片,高度刚到膝盖上面一点,宽度没有10管,表面有些发黄,上下水口都有些水锈,就像是一个竖着的白色长靴盒。挺宽敞的客厅,仅靠这小小的窄盒子取暖,任谁看了都想抱怨一句。再看看网上别家的装修,墙上崭新的大暖气片,我心里的嘀咕也就呼之欲出:兴许就是旧的不好使呢,换新的总没错。

其实,搬家前我曾兴致勃勃地去过建材市场采风,才得知暖气片的种类材质颜色繁多,价钱倒是其次,整个安装流程,先是上门量安装尺寸,再是工厂下单,等装修上门安装调试,快则两周,慢则一个月,一听这么麻烦,我就打了退堂鼓。现在想想,去年投诉、折腾费的工夫,也早够我重新换个大暖气片了。

恰好又是“双11”,就紧着优惠买新暖气片。周末,我抽空做案头工作,翻手机,调研了哪个暖气片品牌好,装几片合适,多高有用,装哪个位置——这里头的花活儿也不比上一天班轻松——然后和家属定下来了一款大牌子的暖气片,尺寸按客服推荐的能安装下的最高、最宽的下单。

我粗暴地认为,暖气片应该是越大越好。一周后,新暖气片顺利上墙,看着比我还高,我这心里一下松快不少。安装师傅上门的时候,我娴熟地取经:“师傅,客厅一般暖气装几组能暖啊?”

师傅乐了:“那肯定越多越好啊。你要是装一整墙,那肯定比现在热。”说着,他还伸手比划了下客厅四面墙。

这回答让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出的什么馊主意,我这家里住人呢,又不是打《坦克大战》,砌那一堆的暖气墙。

这么一通折腾下来,家属觉得我有点反应过度,又拉着我去买了两件厚实的家居服,但是穿上也没开心多大会儿,脚丫子就冰凉。妥协到最后,打开了空调,暖风呼呼吹出来的时候,我竟有些想流泪:怎么这么点事儿都解决不了,我花了钱的啊,怎么就没人管管呢?

打工人的辛酸和不如意,在这件小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觉得“应该”的、最基础的保障,也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获得,找谁谁不管,问谁谁觉得麻烦。

回想修暖气这事,就没几个靠谱的人,从规划到安装管道,执行供暖,采购暖气片,没谁愿意站在居住者的角度想事情,都是完成自己的业绩罢了。“踢皮球”就不说了,检修这么多次也没个标准流程,凭着经验看看,刮彩票一样,期盼着能蒙上一个。

我每天加班到夜深,吹了一身的冷风,赶着末班地铁回家,然后在家坐着坐着就感觉后背凉风吹拂,不由眉头一皱,一声叹息。

6

2023年,帝都一场雨,一夜入冬。不堪重负的打工人,身体亮起红灯预警,我下了狠心辞职休养,转换为个体户。全天候在家后,每每从被窝钻出来,看着太阳升高,感觉热气逐渐褪去,到中午了就手脚冰凉,无奈投入空调的怀抱。

过去两年的维权经验告诉我,外部的排查和流程是缓慢而滞后的,今年我得先做自我努力,保障体感舒适度:首先安排上热水壶,水咕噜咕噜的时候,心上也有一丝暖意,没那么荒凉了;其次上电热毯,保障睡前的峰值体验,不能一直热乎的话,某一刻被暖意包围也行;最后是套上加倍厚实的家居服,双脚套上绒毛更厚的加长保暖袜,整个人看起来肿了一大圈,严实得像是cosplay某种灰熊。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有些无可奈何。

从今年的供暖形势来看,11月6日正式供暖,没有进行试供暖,那么问题和去年肯定也类似,别人可以出门上班,我的选项可不多。左思右想,看小区群里的大家出主意,我逐步有了想法:今年我要转换角色,适当放弃素质,扮演“疯女人”角色,看看是否能“大力出奇迹”。

通知供暖后,家里的暖气片咕噜咕噜响了两次,再无动静,手不碰暖气片,都能感受到一股寒气在释放,整个冰凉。

不能干等了,我直接“夺命连环call”,一个小时拨一次,势必让热力公司的接线客服听到我声音就知道我是哪户的,只要暖气稍微不热我就报修,客服不烦我就不烦,今年必要耗下去。我知道,热力公司主要话术就是拖、等待。我基本早上打电话,下午就能来人,但暖气热不热,要等到晚上才能验证。一天就只有一次测试机会,要加速,就只有催。

今年继续叠加投诉,这是最快的路径,我特地再换了个理由:小区没有按规定时间供暖,督促尽快解决。

朋友拥有多次投诉经验,她告诉我,“12345”回访的时候,反馈问题没有被解决,会影响社区工作人员的绩效(大概占比40%)——这是老打工人的命门了,所以当面沟通的时候,我得强调自己的不满意度,提高他们的重视度。

当天,我就收到了线上反馈以及上门检修。结果年年都出幺蛾子——隔壁装修,把暖气阀门给关了,我心里真是一千个不爽,之前天天忍受装修的电钻声,临了还被人断了暖气。但我也无法冲到隔壁打杀,师傅去打开了竖井的暖气阀门,再是进户放放气,等等看。

11月7日,一早睁眼我就去摸暖气片,果不其然,不热,继续电话催。我开始放弃素质嘶吼:“我没有那个耐心这么等!已经检修过一次,你想办法尽快解决!”电话那头,停顿了几秒,答:“知道了。”

中午来人了,社区干部加师傅,又是一次来仨,倒不是去年的面孔。我也不是去年的包子了,装也要装出个理直气壮,打算告御状。

领导戴着眼镜,穿着深色厅局装,进门背着手感叹了下:“顶层确实凉一些。”

我见缝插针:“可不呢?这都报修好几次了,早上醒来暖气片总是凉的,您说这多闹心啊。”

领导没搭话,望着窗外说:“这楼顶视野是好啊,真高。”

这领导可真是视察工作,不怎么体恤民情啊。

这次的检修师傅明显专业多了,两人屋里屋外配合检查,从用户视角给了我新的维修知识:“从竖井检查,管道如果是热的,证明这个环节没毛病,就该来到室内检查。室内如果不热,大概率就是气体占据空间,水循环不起来,加上过滤网堵塞。”

我心想,有点东西啊,随即附和着:“还是您专业,帮忙看看我这怎么弄?天天在家穿得跟熊一样,还冻得不行。”

师傅耐心解释:“今年提前正式供暖,没有试供暖的过程,有问题就只能现在来入户解决,每年供暖问题依旧会存在,并不是通知一下,供暖就都没问题。”

放气一次后,我手摸上去,左右两片暖气有温差,内心窃喜,可算是热乎了。但并没有放松警惕,趁着领导在,继续询问:“师傅,这之后要不热了,我能做什么嘛?”

师傅边收拾工具包,边答:“继续报修,自己也能放气。晚点,我们可以带工具过来把水放一次,让整个暖气尽快循环起来。”

“哦哦,那这挺好的,谢谢师傅哈。”我心满意足地送客,才发现领导早先一步撤了。

我蹲在家,隔一会儿就摸摸暖气片,生怕这好不容易得到的热乎劲儿撑不过第二天。下午,盼着师傅带工具来放水,结果一个人影儿都没。睡前,毫不意外,暖气又凉了,我的心也跟着凉哇哇。

7

又过一天,我继续“疯女人”连环call。早上检修的师傅就到了,本年度的第三次放气,外加一个年轻干部。

我有些不悦:“为啥我家都放三次气了,暖气都不热?”

小干部胖胖的,人很憨厚,双手一撮,答:“顶层存在这个问题,别人家一排气,管道里的空气逐步就升上来,堵到顶层,一般这个操作要多重复几次,才能逐渐热起来。”

这个解释我倒是很认可,小干部再次补充:“这种大的暖气片不如小的好,循环水管太细,热水等循环完一整个大暖气片,就已经不太热了,不如那种小小的旧暖气片。要想有用,就得里外的循环水管都换。”小干部说着,顺势用他的小胖手摸了摸我去年刚换的大暖气片。

真是一股子挫败,折腾半天,又被人坑了——买的时候说大的好,装的时候说越多越好,供暖的时候又说没用,冤大头也没我冤啊。

我又问:“那细的循环水管要怎么更换呢?换粗点的水管循环就能好很多吧?”

小干部面露难色:“这个管道粗细都是规定尺寸,不仅您家里的要换,连接到竖井的都要换了才有用。”言下之意,没辙,自己换不了。

但我仍旧不甘心,追问道:“昨天维修的师傅说再上门抽水,让热循环更快,也没来人呢。”

“您家这个情况,抽一次水确实热得更快,但水循环起来后,很快散热,水凉了,暖气片还是一样的温。”小干部回答。

得,图个心理安慰,别整了。

最后,小干部很贴心地说:“我家也是顶层,就是不太暖和,下次买房子可以考虑避开顶层。”

我尴尬一笑,回应道:“我争取还有下一次买房子的机会。”

下午,昨日的“勘察大领导”带着师傅又来做回访,听到“暖气已经热了”的反馈,表示很欣慰。

我再次追问:“有其他我可以自查判断的方式吗?每天报修也很费劲啊。”

带头的维修师傅胸有成竹:“除了住户主动报修,工作人员也会加强巡查,做外部管道的排查等基础保障。”

嚯,这听着舒心啊,之前可没这待遇。

但是事实很快打脸,上次失信的承诺,这次也同样。第二天醒来,暖气再次冰凉,所谓的巡查,只在领导面前的幌子。我再次吹响号角,电话刚一接通,上来就质问:“我暖气都报修一周了,每天醒来就凉,是不是我必须投诉才有人管?!”

对面接线员貌似被这阵仗吓到了,急迫解释:“您先别急啊,别投诉,我们也是安排师傅上门。要不这样,我把领导电话给您,您直接找领导。”

这个展开,我并没有料到:“行吧,我找领导。”

拿到领导电话,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某些额外的权利。领导倒也耐烦:“能理解您的不便。咱这个老小区,也没有预算安装和改造那个自动放气的装置。一到供暖就只能人工解决,我们也难办,希望您也理解。我这边只能常安排师傅来保障,经常检修能好一些。您家的情况,我安排专门的师傅来跟进,每天上午、下午去主动排查一次。”

听到这承诺,我先是气消了一半,但想着之前“勘察大领导”的空头支票,又追问:“师傅什么时候来?”

电话那头的领导说:“我这就安排下去。”

五分钟后,来了个已经见过两次的干瘦师傅,放气、等待,老一套,像极了消极怠工的打工人,一脸不情愿。到下午,换了个师傅上门,是之前面相和善的那个大爷,我一开门,他先问:“又不热啦?”

哪承想,这次不热的谜底终于揭晓——老式暖气的出水口被拧得过紧,出水量小,导致水循环量小,暖气不够热,排查了三年多,竟然根本没人留意到!拧开一个螺丝帽排查的事,咋就这么费劲呢?

我心里那个气啊,之前这么多人都是在干啥,跟我这表演呢?!那一刻,社会新闻里什么“群众有求不应,领导一呼百应”的宣传语,狠狠地甩在了我脸上。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我可算领略了,这还是给安排的群演,糊弄我一个外行人,交差了事。我脑子里一堆的火气,在那一刻直窜天灵盖,身上可真是一点都不冷了。

下午,干瘦师傅又来敲门,告知我:今儿来检查过两次,没啥问题。

我心想:可不没问题么,别的师傅帮我解决了。

尾声

在供暖后的两周,我的第三年暖气维权算是宣告落幕。之后定期排查的师傅又来了几天,我家里的温度从最初的18度,逐步攀升至22度,最后基本稳定在22度上下,比去年整整提升了3度。我终于可以放心地换下“熊装”,轻装在家,热乎乎地过冬。

回顾这三年,看起来不够值得——花费了这么大精力,只获得了一个本该有的基础保障:正常供暖,且是我提前交过供暖费的服务。我到底在努力些什么?

现在我知道了,人必须得自己去建立秩序感,才能获得宁静,我借由精熟暖气的排查流程来获得了确定性和把控感,不做蒙在鼓里的小丑。明天,明天的明天,我还是每天都会拿出1分钟,来审视暖气是否够热,保障这份平静。

作者:五衷

编辑:吴瑶

题图:《致允熙》(2019)剧照

投稿给“大国小民”栏目,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单篇不少于2000元的稿酬。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作者:五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