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武汉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20年前,武汉整体上显得破破烂烂,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武汉已经被誉为新一线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汉基建如火如荼的发展,武汉一度被誉为基建狂魔。

从过江大桥而言:白沙洲大桥、杨泗港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等等,武汉已经有11座过江大桥

从地铁而言:地铁11号线、地铁6号线、地铁5号线、地铁8号线、武汉地铁7号线、武汉地铁16号线、武汉地铁19号线等等,武汉运营的地铁线路有12条。

从新城而言:汉阳四新片区、光谷中心城片区、经开区、青菱新城、黄家湖新城、武汉新城等等,武汉三镇都有新区诞生。

从医疗配套而言:武昌白沙洲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片区、光谷同济医院、光谷妇幼医院、光谷人民医院、武汉人民医院经开院区、同济医院军山院区等等,武汉做到了各区都有三甲医院。

从商圈而言:光谷大悦城、经开万达、汉阳四新万达、汉阳四新永旺、硚口宜家、武汉天地、光谷天地、汉口恒隆广场、武昌梦时代等等,武汉做到了商圈的密度很大,在家门口都能享受逛街的乐趣。

交通而言:光谷空轨、光谷和车谷的有轨电车、雄楚大道的BRT等等,武汉的交通网非常发达,到哪里都很方便。

市政公园:诸多口袋公园、以及各区都有新公园,武汉做到家门口就有公园的场所。

市政道路:诸多市政道路翻新、诸多市政道路重新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武汉变得日新月异,武汉基建狂魔的结果,促使武汉的市容界面无限翻新,特别是2019年军运会的推动,让武汉的形象工程以及面子工程过度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武汉基建狂魔的速度,并非永久恒定的,从东湖到南湖的两湖隧道停摆,到植物园隧道的无限期停留在纸上,从花山河公园的大饼迟迟不落地,再到武汉光谷中心城最拿得出手的项目光谷生态大走廊高开低走,武汉的诸多路网建设,以及基础建设明显放缓,有些甚至停摆。

那么,武汉曾经基建狂魔的速度背后折射出什么?先如今武汉基建速度放缓意味着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汉基建狂魔的诞生,与城市化的发展可谓是息息相关,而城市化的发展,本质上是人口区域的再度分配,大量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县城到大城市的迁移,在存量人口的博弈中,人口能带来消费力,人口也能带来城市的推动力,毕竟城市的发展本质,是让人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

由于城市的容量有限,城市的资源无法承载大量人口的迁徙,因此城市边界扩容,开发新城成为势在必行的基础。

那么,武汉这些基建的资金从哪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济上行期,基建的资金一方面来自土地财政,最终的产品是房子,无论是住宅、写字楼、工业区,城市的发展基本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均摊其发展成本,一方面,房价的不断上涨,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房价上涨带来的房租上涨,传导到物价上涨,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局面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买单。

经济上行期,基建资源的另一方面来自税收、无论是企业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人们消费任何的产品中,税收的成本都已经叠加进去了,会促使税收越来越多,人们追求生活品质,让经济陷入正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武汉基建狂魔的背后,是武汉这座城市快速的发展,企业不断盈利,土地财政的比重越来越大,武汉城市发展的结果,是无数生活在这座城市局面共同承担的,基建的项目越多,生活在武汉的居民为此付出的生活成本越高。

但是,武汉并不是一座藏富于民的城市,一方面武汉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并不好,社会中低层的收入并不高,过高的生活成本,会促使这些中低阶层的人为了自保,抑制消费,武汉有诸多人群生活在生存线附近,每个人的收入仅够自己的生活,生活成本逐渐提高,会促使这座城市丧失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武汉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武汉是一座国企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城市的绝大部分资源都被国企占据,而诸多民企主要是以中低端的服务业为主,缺乏有含金量和技术的产业,带来的就业主要是以低端的服务为主,因此,武汉就业岗位薪资不会很高,由于大量的民企存在激烈的竞争,武汉的销售岗位极多,员工的流动性极大。

在武汉就业的人群,无法承载武汉过高的房价,特别是当6个钱包被掏空,当经济处于下行,楼市暗淡,武汉人的收入无法承载过高的月供,导致房子的成交量和成交面积不断缩小,进而导致土地财政的逐渐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武汉土地财政只有2022年的一半,只有2021年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诸多企业大面积缩减开支,企业和个人税收大幅度下降,而土地财政逐步缩水的情况下,武汉基建恐魔的疲态尽显。

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光谷中心城,如今成为一座睡城,城市的活力明显不足,曾经规划的光谷地下商业的神话,还没开业前景暗淡,诸多商圈和商场的闭店闭场,诸多写字楼空置率逐步走高,商业的萧条感非常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汉的城市基建停滞明显,曾经如火如荼的项目,诸多面临烂尾的风险,而更多规划的项目变得遥遥无期,城市的面子足够靓丽,但是城市的里子千疮百孔,缺乏足够购买力的承载,让武汉的商业不仅失掉烟火气,还失去了活力。

从两湖隧道的停摆,到武汉新城宏达述事,到雷声大雨点小,武汉的基建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在诸多国企和事业单位,降薪欠薪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承载过多的基建带来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城市一切的发展,是为了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更好,而如今的基建发展,反而让这座城市生活的成本逐渐升高,生活弹性逐渐降低,本末倒置,没有成为良性循环,而诸多工程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让一小部分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这或许是武汉从基建狂魔到基建停滞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