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商隐是如何到桂州的

唐大中元年(847)五月,朝廷中刮起的一场牛李党争的风暴,把诗人李商隐从帝都长安刮到了偏僻的岭南桂州。他是跟随原在朝廷中任给事中的官员郑亚到桂州的。郑亚这次被贬放为边远岭南地区桂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完全是因为他曾受李德裕的赏识和信任,因而被牛党迁怒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王炎平《牛李党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李商隐原在朝中秘书省任正字,这是个掌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差事。李商隐已是三进秘书省,岁月不居,他从进士及第到现在,已是一个三十五岁体弱多病的中年人。秘书省正字实际九品下,这是个极低的职位。想想自己曾经“欲回天地”的抱负,现在仍然穿着一身青袍,官品卑下的境遇,这个很可能是他跟随过去并没有什么交往而只是同乡的郑亚去桂州的原因——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也许当时他还抱有在边远地区历练一番,有朝一日重回长安任职的希望。

图|《历代名臣像解》李商隐像

郑亚给李商隐的职务是掌书记,类似秘书长。是专为郑亚撰写上奏朝廷的表状,给各地大僚的书启,还有诸如《赛城隍神文》之类的应用文字。李商隐对这种文案书牖的幕僚生活,很感厌倦无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义山文集》卷八

《为中丞荥阳公桂州赛城隍神文》

清康熙刻本

《玉溪生诗意》卷三《城上》

清乾隆扬州艺古堂刻本

二、李商隐治理昭州之乱

桂管辖下的昭州(今桂林市平乐县),发生一件大事,由于州官贪赃违法,鱼肉百姓,激起民众的反抗,在民众的一致声讨声中,州刺史害怕被捉拿示众,连夜从衙门弃职潜逃,致使州政一时无人管理。为了处置这个突发事件,平息民众的怒火,郑亚决定派李商隐到昭州去,暂摄州守,迅速治理昭州之乱。

《晚笑堂竹庄画传》李商隐像

清乾隆刻本

李商隐得知郑亚的决定后,略一沉思,便爽快地答应了。原来唐朝对地方的治理制度上有规定,但凡州县官有缺额的话,主管该州的观察使,可以自行派人代理。如果干得好的话,以后也可以由主管(观察使)上报朝廷,给予正式的任命,由摄守变成实授。

他自比文才武略的贾生(贾谊),希望为国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早日结束这无聊的客幕生涯。现在机会来了,他希望从治理昭州这个小州起步,将来干更大的事业。他毫不迟疑,立即起身从桂林赴昭州。他可能走的太急,心里也在谋划着,到了昭州,如何着手打开局面。因此面对乘船沿桂江而行,也无心观赏漓江风光,也无心游览阳朔美景,更没有在沿途创作什么诗歌作品。

李商隐一到昭州,便进行了民情民俗调查,从他写的《昭州》诗中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溪生诗意》卷三《昭州》

清乾隆扬州艺古堂刻本

《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异俗》

清乾隆八年东柯草堂刻本

这两首诗,冠以《异俗》之题,的确写出了昭州闻所未闻的异俗。但是,其中却包括了李商隐如何治理昭州的方针政策和他的决心。

长安再次掀起了牛、李党暴,李党再次受到清算和打击,郑亚接到朝廷命令,立即由桂州调到循州(今广东惠州市一带)去当州刺史。如果跟郑亚到循州去,会更无聊和空虚。因为依照以长安为中心,以距长安越远的地方,条件和待遇就越差的观点,循州无疑比桂州更差。李商隐再也不愿折腾自己了,他就在桂林与郑亚分手。

三、李商隐的《北楼》

北楼

唐·李商隐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

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

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春天的景物与我有什么相关的,人生只强做欢颜罢了,就像那木槿花一般朝开暮敛。酒刚喝完暂时感不到料峭春寒,身在异乡地域(桂林),连吹来的东风也感到潮湿的气息。这楼(北楼)因为能北望到乡关长安,即使高危的栏杆也挡不住我以生命为代价的还乡之路——李商隐这回是彻底绝望了!

《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四《北楼》

清乾隆四年松桂读书堂刻本

桂林的北楼在什么地方?清代研究李商隐的学者冯浩认为“当指桂林北楼”,但没有具体所指。据《桂海虞衡志》:“朔雪至关辄止,大盛则度送至桂林城下,不复南矣。”北楼又名“雪观楼”。在桂林城北。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明刻本

四、李商隐对桂林的城与楼情有独钟

“固有楼堪倚,能无酒可倾。”

——《思归》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即日》

“酒薄吹还醒,危楼望已穷。”

——《访秋》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桂林》

“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北楼》

“有客须投笔,无憀独上城。”

——《城上》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晚晴》

“独抚青青桂,临城忆雪霜。”

——《即日》

“地宽楼已迥,人更迥于楼。”

——《即日》

五、李商隐离开桂林

李商隐带着绝望的心情离开了桂林,回到京城,仍任一个九品下阶的官职,与他赴桂州时放弃的秘书省正字同阶,这一年多,几经折腾,仍升迁无望。但他在桂州的创作,却是丰收的。李商隐自己也说:“大中元年,被奏入岭当表记,所为亦多。……得四百三十三件,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樊南甲集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义山文集》卷九《樊南甲集序》

清康熙刻本

李商隐在桂林虽只一年,但诗作甚多,被认为是其创作的第二个高峰。现能确认作于桂林的诗大约有30首。这也是唐代大诗人写桂林作品数量之最。这就是李商隐在桂林的“所为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