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说明:我撰写关于乌尖山庙宇文化系列文章并不是批评、批判现有的乌尖山庙宇文化,而是出于对乌尖山庙的关爱而作的探讨。因为我父亲就是当年乌尖山庙二十多名联合创始人中的中坚力量。那时候的寒暑假里。我也经常和父亲一起上乌尖山与一个叫“银水叔”的人为乌尖山庙里做些事……乌尖山庙,有我很多的少年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之所致,心之所向。正因为如此,我希望乌尖山庙及其庙宇文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好!

乌尖山庙,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城南丰溪街道苏塘社区境内的乌尖山上,相传乌尖山明代之前有一道观——五显灵官庙,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彻底被毁。
我童年时代曾经听过这样一种传说:说是原来的乌尖山比现在的乌尖山高得多。相传那时候乌尖山那高耸入云的山顶有一座古庙,古庙山门外还有一个四季开满莲花的放生池。有一年,一匹经过五百多年修炼的白马精趁着庙神云游四海时偷偷到古庙放生池去沐浴。玩着玩着,它就忘记了时间,直到庙神回来它还在放生池里玩耍。庙神见白马精把那个放生池弄得污秽不堪,遂向上天禀报了此事。

玉皇大帝闻知后很是不悦,遂让雷神去惩罚白马精。谁知道需神用力过猛,竟将半个乌尖山顶都打坍塌了。当然,那个古庙也没了。

这个传说寓意是害人终害己。

现在的乌尖山庙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乌尖山脚下二十多位村民联合创建,当年创建时未请专业的庙宇设计、建造机构作系统性规划。后来,乌尖山庙陆续进行过若干次大大小小的修建,有没有请专业机构进行系统性规划、设计不详。

我这篇文章谨就乌尖山庙宇文化之庙门说说个人看法。

或许,会有人认为庙宇只不过是展示个人宗教信仰的场所,谈不上什么文化。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是的,伟大的无产阶级主义理论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但马克思这句话是说宗教反映了人们对于实际困难和精神需求的抗议,具有麻醉性和缓解现实苦难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也明确说过,宗教并不等同于鸦片,这是因为鸦片是物质的毒品,而宗教则是精神的毒品。

通过认真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们就可以发现,马克思对比了宗教和鸦片的特点,强调了宗教对个人精神的影响,但这并没有全盘否定宗教。

严格来说,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说出的,旨在批评当时的宗教政策和对宗教的过度依赖,而非全面否定宗教本身,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这句话绝对化。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学明教授认为,宗教以前是鸦片,但现在的宗教是文化。

时代不是静止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们观察事物也需要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把我国的宗教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党和政府要“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国家现行的相关政策规定,我国的宗教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向信众解释社会现实,二是规范信众的社会行为。

这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各大宗教都有肩负向信教群众解释当下社会现实的责任,都有发挥着规范信教群众在当前社会中正言正行的作用。

那么,面对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中国宗教能否解释好、规范好,就不仅是关系到宗教自身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党和国家、政府与社会、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都关注的大事。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文化是指某一大群人经过长期的生活积集而得的结晶。此项结晶,成为此一群人各方面生活之一个总体系,其中必然有他们共同的信仰与理想,否则不能成其集体性与传统性。
我个人认为,宗教文化也同样如此。任何一个宗教组织、机构,比如乌尖山庙,都必须牢记并践行这二个社会功能。
有道是,打铁先须自身硬。庙宇也一样,这也就是说庙宇要想很好地践行社会功能,首先要让庙宇自身规范起来,即庙宇的建筑、装饰、布局、礼仪、各种活动等等都必须按照相关标准来做,而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者是一个小团伙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式的瞎弄弄。
回过头来说说乌尖山庙的庙门问题。因为现在的乌尖山庙第一道庙门看上去怪怪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随意建造、装饰的 。
尽管我不是宗教文化专业出身,但因为受著名的宗教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及其儿子南一鹏先生的影响,业余时间也喜欢学习一些宗教文化知识。
以上三张图片所示的这道庙门,从其位置来说,应该是第一道庙门,也就是其他庙宇通常说的山门(或者叫三门)。
我先不去辩识乌尖山庙信奉的究竟是道教还是佛教,因为在庙门这个问题上,佛教和道教都是相同的要求——即庙的第一道门绝大多数是山门。
关于什么是山门?诸位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这里就不赘述。
乌尖山庙第一道庙门,我个人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不在该庙建筑群的中轴线上;
2,没有对称性;
3,庙门墙外匾额与墙内匾额名称不同;
4,庙门门楼内侧供奉神台杂乱无章。

一,关于山门与中轴线

无论是道教宫观的山门(三门)还是佛教寺庙的山门(三门),一般来说都要求建造在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温差大,各类古建筑群体多有不同,但中轴线被古建筑群体布局中广泛使用——无论是巍峨庄严的豪门重府,还是奢靡华贵的皇宫内廷;无论是村野民居,还是乡间祠堂;无论是林苑书院,还是坛台塔阁;无论是道宫庙观,还是禅佛寺院。
这一点,与我国千百年来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和礼制文化密切相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国家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副主席(Vice Chair of UNESCO Silk Roads Network Platform)、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吕舟认为,中国古建筑群体中轴线产生于战国时期“宇宙九州说”,中国属于宇宙(九州)之说的国家,被誉为天下之“中”,因而就有了中原、中州、中土等地理的概念。这种思维模式后来在《易经》中多有记述,如中道、中正、中节、中和的崇尚“中”思维。在古代建筑群中则以“中轴”为空间序列的形式左右对称布局来表现。 中轴线的概念就是空间中两点暗示它们之间存在一条无形连线,即轴线,而且两点也可以在视觉上暗示与此轴线相垂直的一条轴线,轴线是建筑上最基本的组织建筑空间单元体的秩序方法。轴线表达是建筑及其环境要素在空间中的对位关系,它决定的了空间秩序的三个内容:平衡、位置、方向。轴线最初产生于对称构图之中,对称是自然界中形式美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掌握的原始构成手段之一。轴线严格支配着建筑或环境要素之间的互相位置关系。它的主要布局方式是序列式和对景式。序列式,就是主要建筑物沿轴线的纵深方向顺序排列在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在轴线的两则布局,只是中国古代建筑群建筑空间最基本的组织方法。对景式,是两个成对景关系的建筑物或建筑组群相应地布局在轴线的两端,轴线控制其对应联系。轴线具有直线本原的指向性特征,根据位置布局的两种形式和特点及方向性,序列式的轴线布局是沿纵深方向而单向指引;对景式轴线布局是对应两端的双向指引。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群由轴线所控制的建筑空间秩序,其建筑风格特征是严谨、理性、庄重、和规则。在组织由轴线控制的空间序列时,力求发挥轴线的有序性纲领手段,求得严肃而活泼的空间感染力。消除对轴线运用的呆板、单调、拘谨和沉闷的布局方式。要充分认识轴线所产生的秩序感觉是由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决定的,而不是建筑空间的流动路线所确定的,流动路线可以和轴线重合,有时也不一定要重合,所以轴线的控制力却是实在而强有力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群轴线控制的建筑实体有严谨的秩序和空间的流线,它的灵活特性成对比呼应关系,给古建筑群平面布局设计者留出了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曾经说过,我国古建筑群布局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明暗、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各建筑群达到美观的效果。一座古建筑群不论在何地出现,只要看外观就知道是民族特色建筑。建筑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告诉我们,建筑不是单纯的技术和材料的组合体,而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产物。一座完美建筑群的产生,既要符合使用要求,也要达到艺术美的效果。
现在全国各地的多数大型道教宫观,采用石牌坊作为山门(三门),如中国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的第一道山门——治世玄岳牌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世玄岳牌坊是古均州城至武当山的"官道"与进香"神道"相接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这是中国道教最精美的石牌坊,建成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按照当地说法进入此门就是朝山神道。它是武当山古神道上的标志性建筑物,起着分隔凡间和仙界的作用。治世玄岳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武当山的山门——治世玄岳牌坊荣获如此之多的殊荣就可以得知山门(三门)对于一个庙宇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下图为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山门——

下图为山西芮城永乐宫山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没有对称性
乌尖山庙现在的围墙庙门最失败之处就是没有对称性,这个庙门之所以会沦落到这种毫无中国建筑美学的境界,直接反映出当时有权决定庙门建造的决策者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和狂妄自大。

对称性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普遍而独特的美学原则,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通过对称性,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建筑中那种庄严肃穆而又富有变化和趣味的美感,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和谐统一而又包容多元的精神。对称性不仅是一种形式美,也是一种内涵美,它蕴含了中国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和创造。
所谓对称,是以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两边的形状和大小,是一致且呈现对称的事物色彩、影调、结构,都是统一和谐的现象。对称的事物能给人一种“安静”的严肃感,蕴含着平衡、稳定之美。
历史学家张岂之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写到:“整个建筑群沿商北中轴线分布分为祭祀、施政和居住三个明显的功能区。这种前殿后寝和沿南北方向纵深对称的布局的基本模式一直被后代宫室发展沿用。”故宫同样也是对称格局。
为什么宫殿大多都是对称的?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梁思成也曾说过:“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 ,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
中国人对“对称”的喜爱,在历代作品中也可见一斑。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许多两两相对的词组,比如天地、虚实、雌雄等等。
我国文化深受入世的儒家文化和出世的道家文化两方面的交互影响,反映在建筑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极大程度地表达着这两种文化的形式语言,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对称。对称是指一种同形同量的形态,如果用直线把画面空间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它们之间不仅质量相同且距离相等。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对称性的结构形式,在建筑物的重力感,力的传递与支撑的关系中表达出建筑结构的作用。对称性与空间艺术形式合理地融合,使建筑结构本身既富有美学表现力,又顺应力学规律,完成建筑适用、安全、经济和美观的目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对称也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对称往往与均衡联系在一起,对称是均衡的天然格局,让人产生健康和平静的均衡感。对称讲究相同部分间规律的重复,呈现在建筑上,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皇城、宫殿、庙宇、陵墓多为左右对称的缘故。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

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中国许多古城的建筑,都有自己严格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城内街道东西、南北,呈棋盘格子状。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儒道释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中国文化讲究中庸和谐。“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在几千年的演变中,逐渐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
那么,作为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泛乌尖畈地区深孚众望的乌尖山庙,就更有责任把本庙宇的文化做好。
三,庙门墙外匾额与墙内匾额名称不同
乌尖山庙宇文化还有最雷人的地方,就是围墙这道庙门的墙外匾额与墙内匾额名称不统一。

同一堵墙,同一道门,却有二个不同名称的匾额。

一个大门有两块招牌甚至是多块招牌,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无可厚非。如很多党政机关的招牌都挂在一个大门两边,这样做还可以节约大量的门头建设开支。

但是,一个庙宇的大门头上,有二个不同名称的匾额,却真的很少很少,除非像孔庙大成殿一样,因为有皇帝的御笔钦点,所以既有“大成殿”的招牌,也有“万世师表”的招牌。​

很显然,乌尖山庙没有大成殿这种特殊情况,所以就显得不伦不类。
四,杂乱无章的乌尖山庙围墙大门内侧供奉神台

如果是在家庭内,物件随意摆放很正常。但是,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庙宇神台上,就不能毫无章法。因为神台上的凌乱,就是对神的不尊重甚至是亵渎。
特别说明:本文部分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涉嫌侵权,敬请通知我删除,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