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6年,也就是1965年,一封毛主席的亲笔书信寄往台湾,送到了当时已有78岁高龄的蒋介石手中。

这封信中,寥寥几行诗句,写的却不是诗,而是毛主席无比殷切的希望。

祖国统一,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盼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秘密的接头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99周年之时,海峡两岸的军力对比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当时面对“反攻大陆毫无希望”的老蒋父子,一听到李宗仁要回归大陆,回到祖国的怀抱时,一下子慌了,深觉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立即采取一些行动。

于是负责在香港和台北之间充当联络员的王济慈就派上了用场,这个人是蒋经国的亲信,日常的重要传递工作就是由他来做的。

王济慈一看这情况,立即马不停蹄通知了曹聚仁,内容也很简单,但却是爆炸性内容,他说道:蒋经国最近会到香港来,把他接到台湾那边去,两人会面商量一些重要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出身的曹聚仁对信息的敏感度那是值得肯定的,他一听这消息,高兴的跳了起来。

同时他也明白这一讯息的重要性,不敢耽搁,他立刻动身直接飞往了首都。

要接见等于要谈判,那么到时候谈什么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急忙共同研究,得整一个纲要出来。其实也不难,中心要义无非就是八个字:台湾回归,祖国统一。

商定了要谈的内容明细后,曹聚仁便动身回到了香港,只等东风来了。

1965年7月18日,盛夏的午后,曹聚仁先生正在他的寓所内安享短暂的午休。那天的阳光炙热,蝉鸣声声,一切都显得静谧而祥和。突然,门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他起身开门,只见王济慈满脸焦急地站在门口,气喘吁吁地说道:“经国来了,他们在海上不方便上岸,正在等你。”

曹聚仁一听,立刻精神一振。他急忙随王济慈走出寓所,一辆黑色的小车已在门口等候。他们迅速上车,一路疾驰到了码头。码头上空无一人,只有海风轻轻吹过,带着些许咸湿的气息。

他们登上了一艘小快艇,快艇劈开波涛,向着远方的轮船驶去。大约过了十几分钟,一艘大轮船的轮廓渐渐出现在视线中。快艇靠近轮船,上了船,曹聚仁发现周遭的气氛有些紧张。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暗自思量。

一封辗转几回的信

曹聚仁踏上了轮船。他被一位穿着考究的侍者恭敬地引向一间位于船舱深处的豪华客房。正当曹聚仁还在环顾四周时,舱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穿着精致西服的人走了进来。他热情地伸出手,与曹聚仁紧紧相握,“曹先生,欢迎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重要人物,此刻却像个老朋友一样与曹聚仁寒暄。蒋经国与曹聚仁谈起往日的趣事,笑声在船舱内回荡。

然后,蒋经国挥了挥手,他的随从们便识趣地退出了房间。舱门缓缓关闭,房间里只剩下他们两人,气氛瞬间变得庄重起来。

接下来,两个人直截了当地谈到了此次会面的真正目的。

轮船慢慢行驶着,最终在一个偏僻的小港停泊。曹聚仁跟着蒋经国一起登上了飞机,飞往日月潭。

蒋介石起初并不急于与曹聚仁谈话,而是让他欣赏秀丽的风景。到了第三天,即7月20日,蒋介石终于接见了曹聚仁,在极秘密的状态下开始了商谈。

曹聚仁也终于完成了毛主席给他的一项任务,那就是交给蒋介石一封密信。这封信上没有其他多余的话语,只有一首《临江仙》的词。

但这可不是简单的诗句,尤其是里面的“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才是毛主席内心的所想所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看完信,心中了然,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自己年岁已长,回乡之情又怎会淡薄呢?他也巴不得早日回去。

也正是这封信,这次的谈话非常顺利,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协商,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达成了许多共识,最终由老蒋方提出的6个条件作为结尾。这6条,可以说是海峡两岸16年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消息传到北京后,毛主席同意了这些条件,对他老人家来说,只要能回归,只要台湾还是中国的,这些都不是问题。

一次失败的劝归行动

但大家都知道,这次劝老蒋回归的行动终究还是失败了。不了解的人可能还是会有疑惑,明明双方谈的很顺利,连条件也说好了,怎么还是失败了呢?这6项条件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别急,马上一一揭晓。

首先为什么失败,这就必须要提到美国。在商谈事件过后不久,美国获得秘密情报,得知蒋介石有意回大陆,美国不希望台湾回归大陆怀抱,从中进行阻挠,并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再次,中国那时经历一段特殊时期,蒋介石心里有些不安,蒋介石对回归又产生了动摇。

在多种因素下,蒋介石和儿子以及其他要员商量,最终决定要改变想法,之前提到的那6项条件也都不再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看来,多么可惜的一次回归机会,如果当时老蒋再意志坚定些,如果他能够扛住压力,如果.......

只是,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

曹聚仁后来也感慨说,自己当时谈成的时候多么振奋,这样的难题眼见就要解决,却不成想最终还是失败。

或许也正是因为没成功,原本几位谈话的主人公约定保密的6个条件,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也公布于世了。

大概内容就是,第一条,老蒋一群人回到后,不能规定只住在哪里,而是任他们挑选,并且保留国民党,让蒋介石继续任职总裁;

第二条是让他的儿子蒋经国担任领导,成为台湾省的省长,这一点不能变,并且政务还是由台湾自己处理,有点类似咱们今天的自治;

第三条就是不能让其他国家参与进来,尤其是美国的援助,有啥就找北京来帮忙;

第四是台湾的军队由大陆统一调配。但是台湾也要有一支队伍把守;

第五是厦门与金门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个城市。想想如果当时真成了,现在厦门和金门应该都会发展得更好。

最后,就是为台湾的那些领导和管理者们谋取了一个福利,所有的待遇不能改,大家的生活只能好,不能坏。

其实这些条件都不算过分,不然毛主席也不会同意。

可惜,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都在变,这样的结局导致了多少人的遗憾。

但这能说到底是某个人的责任吗?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