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古文诗赋,如没有注释解读,着实难解其意。若只凭查百度、翻词典,听讲座、看抖音,自己不思不疑,人云亦云,似乎又读不出味道来。

老来附雅补习古文,新近接触宋词一阙,名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豪放派宋词代表辛弃疾所作,句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一直以为是距离或范围,喜马拉雅山上听老师解读又搜以百度,方知是肥牛尔,不觉自笑无知。后数次反复学习以求能背诵的过程中,对首句“醉里挑灯看剑”中的“看剑”,似乎又有了自己的理解,总感觉老师的解读和百度的解释与作者的意境有点差距,好像有点望文生义,通透不足。

如果说“醉里挑灯看剑”句是整篇的词眼,那么“看”字当是此句的“句眼”。而所知对“看”字的解释,均以为是以目而观之的“看”。余以为不然,“看剑”非看到剑、看着剑,而应该是“舞剑”,只有“舞”才能体现作者荡平天下之敌的英雄气概,才能发泄作者满腔热血、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

央视诗词大会上,康震老师作画为诗赋题时,即为灯下炕上,窗边桌旁,端坐者提剑迎灯光而细观,寥寥数笔便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一种英雄壮志未酬,愁绪满怀的思想情绪油然而生。宝剑刚刚画出,抢答按钮齐鸣,皆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后,康老师的解读亦是:拨亮油灯,看剑忧愤,踌躇满志,无以报国。从画从解,都给人以压抑郁闷之感。

其实,如果反复吟而诵之,便觉此句应给人以亢奋激越之感。故,唯“看剑”非看剑实舞剑不能解释。

首先,仅看剑无需“醉里”,而醉后更易亢奋癫狂,作为一位武艺超群的剑客,以剑之舞宣泄情绪、抒发情感便是习惯使然。辛弃疾年纪轻轻已快刀利剑杀过敌人,20多岁便执掌抗金义军印信。一次,叛徒偷走义军印信欲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枪匹马追贼两日,第三天便提回叛徒人头。又一次,义军主将被叛徒所杀,辛弃疾挎剑横刀,只带数十骑突入万人敌营,生擒叛将,后又奔赴千里,押叛徒至临安正法,最终率万人南下归宋。由此可见,说辛弃疾是武功盖世的军事鬼才亦不为过。且,因题而知,辛之醉应是为抗金将领陈同甫赴敌把酒壮行所致,英雄相惜,情投意合,酒逢知己千杯少,能不激起万丈豪情?遥想向来金戈铁马,鏖战沙场,而今文韬武略,无以报国,一时兴起,悲愤交加,弹剑出鞘,揽月探海,游龙掠影,剑光盈室,杀声如雷,将所有战金兵之激奋,不如愿之抑郁,付之以剑,激情挥洒,尽情发泄。自此,一套辛式醉剑赫然出世,企不快哉,悲哉,痛哉!

其次,一个“挑”字便能勾起对剑之舞的想象。字面上“挑灯”是拨芯以至灯愈亮,然以何物“挑”之,如以剑挑岂不是更加夸张有趣,且以剑挑灯,亦非不可能。剑术中有劈、斩、刺、抺、挑、蹦、点剑,架、托、揽、云、绞、带、截剑,前者为攻术,后者为防术。攻击剑术中刺、挑、蹦、点剑,力点均在剑尖,而刺剑力点在正剑尖,蹦剑力点在侧剑尖,点剑力点自侧剑尖至正剑尖,挑剑力点自正剑尖至侧剑尖。其中挑剑是一剑中的未至伤害,进而上挑扩大创面,故难度大,要求高,非剑之高手不能得其精。然对于辛弃疾,应是小菜一碟,而醉里尚能以剑挑灯,灯亮局旺剑兴大发,亦说明辛之剑术了得!

再次,剑作为中国传统武术,讲究意、眼、身、法、步、剑,要求眼为意走,身、法、步相随,眼剑不离,特别是挂剑、反穿、云剑、抺带,眼观剑,剑随眼,剑目炯炯,人剑合一,甚是绝伦。偶有刺、斩、劈剑发力时眼剑暂离,仍目光炯炯,威风凛凛大喝一声“看剑”!与其说来,辛之“看剑”确非看剑了吧!

另外,就整阕词而言,应为三部组成,词中交代的也很清楚,前一句为晚上醉舞宝剑,属醒中醉的动态;最后一句应是完全清醒之后的一声叹息;中间部分是梦境,既是作者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目标的期许,属于静中动态。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主题突出,震撼力强。如果以看剑即观剑作解,则略显平铺直叙,结构亦没有起伏:看剑伤感,回忆往事,大计不成,扶膺叹息,缺了应有的英雄之气。难怪喜马拉雅主播老师在解读时,似乎也觉少点什么,反复强调,辛弃疾的“看剑”不是普通人的看剑,而且辛“看”的情有独钟,以曾“把吴钩看了”作证。但只要是把“看剑”作看剑,无论如何解读,总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