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泽华第一次个展海报

2023年5月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造型馆S101展厅举办个人博士阶段初次展览,此次展览主题为“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初次展览记录了初到异国的迷茫与不适。观察陌生的环境后,用泥土记录身边碎片化的生活与梦境中不安的色彩与形状。碎片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也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生活的感受。我视这些碎片为一种记录,试图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以我的方式将他们拼接起来。在拼贴的过程中,为我构建自己的世界带来欢愉。此次展览共展出《熔点》《日常物》《碎片》三系列共16件作品,均在首尔完成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泽华第一次个展作品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宾合影

第二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泽华第二次个展海报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将一开始难以理解的行为融入我的日常。从破碎、不安、不稳定的状态中逐渐走出,试图将所有能量累积,生命的方向是永恒回归,我在重复与旋转的语言中寻找向上的生命力,以Automatism的创作方式,依靠直觉和潜意识,构建了重复累积与生长的造型,这些结构形成了自我疗愈的巢穴和天梯,汇集这对能量和生命的渴望。力量中蕴含着聚集、成长。暗示了我这一阶段从破碎到完整的累积过程,虽然现在还是有些破碎的形态,但我已经在回归的路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2023年12月于韩国首尔MARRON画廊举办了第二阶段成果汇报展,此次展览主题为“DOUGH도우”,我选择了“面团”(Dough)作为展览的名字。这不仅仅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它是变化和创造的象征。我希望我的作品,就像面团一样,承载着无尽的可能性。我用泥土和水,还有其他材料,混合,塑造。这些形态,在烧制中成形,虽然它们不一定有明确的意义,但它们并非没有意义。它们是等待命名的存在,怀揣着希望和期待。柔软的面团,等待着成为的过程。它可能被塑造成面包,面条,或是饺子皮。我的雕塑,就像这面团,充满了转变的潜力,它们是正在形成的状态,是不断变换的过程。所以,我称我的作品为“面团”,它们是故事的容器,变化和可能性的象征,在不断的变换中展现着生命的无限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作品

此次展览共展出《种子》《生长》《果实》三系列共10件作品,均在首尔完成制作。观展嘉宾有韩国诚信女子大学雕塑系教授金成馥教授,韩国诚信女子大学雕塑系学科主任张旭希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赵慧玎教授;檀国大学教授、美术评论家洪志硕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宾合影

导师评语

导师丨郅敏(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泽华的第二次个展在第一次个展的基础上是有所推进的。展览所展现出的人类回归到一种较为原始的状态,这在当前的电子科技和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反而是另一种途径。在这个快节奏和高科技的时代,回归到一种相对原始、缓慢、更本能的状态是非常可贵和必要的。所以在陶土的成熟与否和烧制温度高低的区间里,她都摸索出了一些具备个人语言特色的方法和路径。展览中的作品通过陶瓷这一古老的材质展示出一种与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原始和自然状态。泽华这种创作的态度,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中显得尤为珍贵。

第二点是艺术家的个人特质与所选材料的匹配。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与材料,这个过程通常是艰难的。泽华在韩国读博期间,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她的作品反映了艺术与材料的互动,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对话。创作中语言方式可大可小,她也可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阐述自己的作品,一旦确定了这种语言和语法,便为她个人未来的创作积累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点是空间意识的提升。通过这次展览可以看出,她的空间意识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作品中明显增强了对作品与空间关系的考量。

关于还未命名的意义

——李泽华的近期作品

文丨洪志硕 홍지석(美术评论家、檀国大学教授、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

二〇二三年春末时分,李泽华在“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这个个展中,展出了许多意义含混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表现什么?难以捉摸。仿佛是在无尽的虚空中寻找一丝线索,画面上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图像,似乎在与现实的边界上跳舞。它们,既不是可以明确指认的形象,也不是能够轻易命名的影子。

“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若有人这样问我,我该如何回答呢?在她的部分作品中,的确能够分辨认出一些“图像”——例如,在《日常生活》系列中,隐约可以看到‘月亮’‘鞋子’‘灯塔’‘内衣’之类。她将这些作品分别命名为《新月》《水晶鞋》《灯塔》《女孩》。但在图像中要想清晰的辨认出新月、鞋子、灯塔、内衣,却非易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像是未完成的图像。就如同天空中那些‘乌龟’或‘戒指’形状的云,虽我们隐约是如此确认地,但我不能断言说它们就是乌龟或戒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虽然辨认出新月和鞋子的轮廓,却也无法笃定地说,这些便是新月或鞋子。既然作者给它们《新月》《灯塔》之名,那我们就姑且假设它们代表着新月、灯塔的形象。至少让我们确定,具体图像的作品只是部分。在“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展览中,李泽华展出的诸多作品,难寻一丝可辨的再现之形。作者命名的一系列作品《梦之泡沫》

表现为何物?在这些作品中,几乎找不到可识别的图像。即使是从作品标题中也寻不出线索。勉强寻得一二,那也如同‘泡沫’一般,无法给予人坚定的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轴往上追溯,与2023年“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展览的作品不同,李泽华的早期作品中的图像则更加清晰。她的早期作品,如《故乡》(2019)、《前进》(2019)、《大漠日出》(2020)、《Wood》(2021),是以特制陶土塑造后在窑中烧制而成。在这些作品里,树木、岩石、动物(马)、古老的城墙、太阳等再现的形象如此轻易辨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经过艺术家的手工稍作变形和简化,但这些作品中的树木和马的形象确切无疑。宛如具象雕塑或形象雕塑般分明。然而,正如之前所说,在2023年5月的个展中,具象或形象的地位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样。我认为这种变化暗示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向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前的文字中,我曾写道,在如《Melting Point》《Burning》《梦之泡沫》中“一无所见”。这句话也对,也错。那些试图寻找“可确认的图像”的人可能什么也看不到。然而,若暂停寻觅图像,只是纯粹的审视作品本身,观众将会看到很多东西。如在作品《Melting PointⅠ》和《Melting Point Ⅲ》中,能看到钉子、泥块、泥团等。这些不是图像,而是材料。这些作品引导我们的视线从图像转向材料本身,即物质。从这一点来看,它们似乎体现了现代主义雕塑对“材料的真实(truth to material)”的要求。但它们真的是钉子和泥土吗?

正如《Melting Point》这一标题所暗示的,这些作品是土与钉子结合,涂上釉料,在高温窑火中炼成。众所周知,经过高温烧制,泥土和钉子会变成不同的东西。比如,钉子在高温下会融化变形。在《Melting PointⅠ》中,我看到了钉子。它们是钉子,但又不仅仅是钉子。它们暗含了从标准(日常钉子)到偏离(融化的钉子)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亚里士多德以后,许多修辞学家都主张,偏离规范(Norm)的单词或句子会产生文体(Style)。他们认为文体意味着“偏离规范”。按照这些学者的看法,与平凡的、规范的说话方式不同的“特殊说话方式”构成了文体,即诗意语言(Poetic Language)的基础。然而,修辞学家同时也讨论了“偏离的还原”。他们认为,虽然偏离规范可以产生文体,但这种偏离并不意味着绝对偏离。因为绝对偏离会使交流变得不可能。因此,产生文体的偏离应该是相对偏离,即适度的偏离,这是修辞学家的看法。回到李泽华的作品《Melting PointⅠ》,其中的钉子不是日常的钉子。它是变形的钉子,是偏离了规范的钉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展览中,我认为李泽华正探讨雕塑文体的诞生,甚至是意义的出现。在这次展览的众多作品中,我们的视线被不自觉地引向材料、物质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接受了现代主义雕塑所提出的“否定再现”和“对材料的真实”的要求。但是,纯粹忠于材料的现代主义雕塑,往往只具有即物的、即时的意义。虽然称之为“即物的意义”,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无意义。为了不成为无意义的雕塑,它必须成为不仅仅是自己,也就是说,必须有所“偏离”。然而,若不想完全忽视现代主义对“材料的真实”的追求,它仍然保留自身的本质。但这样的雕塑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它不应该仅是再现的图像(幻象)。同时,它也不应仅仅是材料本身、物质本身。但实际上,这样的雕塑是如何成为或者如何成立的呢?

回首李泽华在2021年创作的《燃烧物》,这是一件融合了各种陶土和多种材料——玻璃碎片、木屑、生锈的铁片、盐、锌、钛(以及其他元素) 等——在窑炉中高温烧制的作品。在艺术家的工作笔记中,我们得以一窥《燃烧物》制作过程的描述:“我想到要结合自然界的元素,并利用火的力量来创造出另一种物质。我处理了数十近百种物质,以相同或类似的方法,观察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李泽华工作笔记,2021)《燃烧物》由许多单元作品组成,展示了相似却又各异的状态。我感觉这些单元作品就像由异质物质组成的分子团。换言之,‘燃烧物’可以被视为暂时缝合在一起的不稳定实体,它们正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与分子有机结合形成有序结构的非活性状态截然不同。就这样,《燃烧物》的单元作品所暗示的活跃状态似乎对应着刚刚浮现却尚未确立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燃烧物》(2021) 在李泽华的艺术世界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分水岭。自这件作品起,李泽华从具象雕塑(形象雕塑)转向了一种迥异的雕塑形式。我觉得,从这个作品开始,李泽华不再处理已被理解、抓住、固定的意义,而是开始探索那些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被理解的意义,那些正在发生、尚不能捕捉或定格的意义。在“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展览中,让我感到困惑的模糊作品,正是这一方向转变的 明显迹象。在那里,尽管无法确定具体是什么,但总有某些东西在吸引着我。

然而,要使这种匿名存在的状态变得可见,即给予其形式,不是简单的事情。正如我们在“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展览中看见,李泽华试图通过连接材料——碎片,并通过高温烧制引发某种偏离或变形,以表现匿名的存在。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作品的结果似乎仅仅是简单的碎片堆积,或者只不过像是碎片的团块。换句话说,这些作品似乎陷入了列维纳斯所说的“物质的黑暗(obscurité de la matière)”。此时能称之为雕塑作品吗?为了成为雕塑作品,是否需要一种最小的“框架”或“参照点”来防止材料陷入物质的黑暗,而是构成一个整体?不是材料-碎片的无序排列或混乱共存,而是一个整体形成?李泽华似乎对这一点感到担忧。这位艺术家开始创作,以便为匿名存在在作品中的显现提供一个框架。

2023年12月,“Dough(面团)”展览中,李泽华选择了“面团”作为展览的标题。面团、将面粉、水和其他成分混合,手工揉制成的柔软食物原料。她解释道,面团象征着“正在形成或发展中的东西”,或是“尚未完全形成,因而拥有变形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的状态”。我认为,“面团”这一标题暗示了一种框架,它将材料或物质本身、碎片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雕塑作品。

这其中多个作品是通过重叠堆叠泥条而形成的形状,随后涂上釉料在高温下烧制。在这样的堆叠过程中,添加新的泥条时必须要考虑到已经添加的部分。新的泥土条的加入使得下面的泥土条转变为不同的东西。但这样的材料堆叠,并非是为了制作某物。它仅是向上生长意志的体现。她这样说道:“无论在哪个方向,哪个维度,我都尽力向上生长”(李泽华工作笔记,2023)。因此,其结果特别强调了垂直性。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某种垂直的框架,仿佛支架的存在。正是这样的支架在支撑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ough(面团)”展览虽然其具体身份尚属未知,但由于它所处理的是正在生长中的事物,因此似乎与先前探讨意义显现的“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展览有着某种联系。然而,我认为与“碎片·幻象——物质与情感的拼贴”展也是有所不同的。在“Dough(面团)”展中,她不仅处理意义的出现和发生,还涉及了维持和成长的问题。或许,这可以称之为“意义的关怀”吗?

“Dough(面团)”展中的一些作品中出现了小缝隙和孔洞。观察《拥有一只眼睛的穿山甲》中间的孔洞,在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时,须小心密封。如果无法控制空气流动,作品可能在窑内爆炸。从这些缝隙和孔洞中,李泽华联想到了呼吸的循环与压力的释放。她在工作笔记中提到,为了使出现的事物成为某物,必须确保有呼吸的空间(她的笔记中也提到了“压力排放口”的概念)或许也有着隐喻的成分。

细细观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其中某些东西在成长。实际上,“Dough(面团)”展的许多作品似乎正以某种具体的形态表现自己。李泽华将其中一些作品归类为《种子》系列和《果实》系列。她说:“一开始可能并不打算雕刻出像果实那样的形象。但完成作品后,就像硕果累累的丰收。干脆就称它们为果实系列吧”(李泽华工作笔记,2023)。然而,现在看起来像种子或果实的东西,实际上还不是种子或果实。但期待种子或果实的出现,想象种子与果实的过程,无疑是一件及其幸福与愉快的事情。期待随时可能破灭(这也是材料的属性)。片刻,可能会出现出乎意料的奇异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艺术家的工作笔记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期待破灭的噩梦般时刻的记录:“在梦中,有一朵盛开的花朵,她的花瓣如同调色板上的每一抹颜色,如此鲜艳。但是,突然就在这花蕊中,开始缓缓流淌出红色和黑色的液体,如同生命的血液与暗夜的阴影交织。突然间,看似温柔的花瓣后隐藏着巨大的刺,如同锋利的钉子,向我穿刺而来。”(李泽华工作笔记,2023)。但是,或许期待破灭的那一刻,还是会有新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激起特别的期待。

也许,正是由于那些背离期待的,偏离常规的事物,我们才能期待与今天不同的明天。当然,我们也可以暂时搁置这些过高的期待,去体会刚刚出现的、微小却闪耀的事物。正如李泽华所说:“无言,却在纺织着故事,沉默中,色彩正在低声吟唱”。

展览作品

01《种子》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果实》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实Ⅰ》,16×16×57cm,陶瓷,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实Ⅱ》,15×15×50cm,陶瓷,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实Ⅲ》,22×23×41cm,11×11×23cm,9×9×19cm,陶瓷,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实Ⅳ》,18×18×50cm,陶瓷,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实Ⅴ》,20×15×35cm,陶瓷,2023

03《生长》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长Ⅰ》,尺寸可变,陶瓷、综合材料,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长Ⅱ》,尺寸可变,陶瓷、综合材料,2023

艺术家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泽华

LIZEHUA

1994年出生于内蒙古

201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

2020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为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双导师博士在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内蒙古雕塑学会办公室主任

合作/收藏/出版:13381187142(vx)

了解更多雕塑学术、展讯、相关雕塑行业资讯请关注雕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