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版《繁花》豆瓣评分8.4,不少观众觉得高了。

这部剧12月27日起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和腾讯视频首播,片头打的是“根据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的“认证”。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下,部分观众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部能反映1990年代上海群像、类似于《大江大河》那样的年代剧;

另一部分看过金宇澄《繁花》原著的观众,则期待着能在剧中看到小说的另两个男主人公、阿宝的朋友沪生和小毛,好奇会怎么改编阿宝的青梅竹马蓓蒂的结局。

然而结果是,这些预期都没有在剧里出现。

不管对原著党,还是对原本不熟悉王家卫也不清楚故事背景的观众来说,《繁花》都不是一部容易快速进入的剧集。 它基本上是一次对原著的“魔改”:沪生、小毛和蓓蒂等人的故事基本被放弃,阿宝(胡歌饰)成了剧中唯一的男主角,另外还新增了另一个关键人物、阿宝的“师傅”爷叔(游本昌饰),阿宝和玲子(马伊琍饰)、汪小姐(唐嫣饰)、李李(辛芷蕾饰)三位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整部剧的感情线;

整个故事主线也从小说移步易景式的讲述变成了围绕阿宝展开的商战故事,横跨60年代和90年代的叙事被压缩到1993年至1994年的一年时间里,主要场景也放在了黄河路美食街这一处。

剧版《繁花》活脱成了一部“宝总发家史”,自然也不是一些观众开始以为的讲群像的年代戏。甚至它的拍法也不是年代戏的拍法——观众原本更习以为常以前年代剧的线性叙事,可《繁花》里倒叙和插叙却用得相当频繁,据说一集的镜头素材量加起来就有1200分钟,更罕见的是这部S+级别的剧,演员从头到尾都在讲上海话。观众如果稍微走神一会儿,回来很可能就会跟不上剧情。

这些都在挑战着观众的看剧经验和原著党的耐心。

其实说白了,和王家卫过去的作品相比,《繁花》的目标观众明显是更广泛的群体,会被讨论和不理解再正常不过,虽然看上去,王家卫和过去的自己已经大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想把《繁花》拍好

《繁花》是王家卫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他自2013年的《一代宗师》之后再次担任导演的又一部作品。

说来也怪,关注《繁花》筹备过程的观众大概都有印象,墨镜王最开始是想把它拍成电影的,还亲口说过《繁花》将是《花样年华》、《2046》的第三部曲,而且在最早的电视剧备案信息里,他的挂名还是监制,直到正式播出才把身份换成监制兼导演。

他本人没有公开谈过原因。可能的解释是,剧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导演,参与多了,顶着监制名号的他就开始有了导演之实。

转变具体是在哪一刻发生的,大概没人知道,这倒也符合王家卫的随性做派——一直以来围绕他的另一个著名传说就是他导演的戏大多没有预先的剧本,总是现写现拍。《繁花》的筹备和制作周期则相当漫长,2015年王家卫第一次证实要拍《繁花》,筹备5年之后(2020年)电视剧正式开拍,不过好像一直没有过宣布杀青的时候,中间胡歌都在剧组过了三次生日。

能明显感觉到的是,王家卫确实是想把《繁花》拍好的。

这和2016年上映、总被调侃为让他“晚节不保”的那部《摆渡人》还不一样。同样是挂监制之名行导演之实,《摆渡人》从筹备到上映统共不过两年,拍摄周期也才10个月,比起王家卫的许多电影不算长。这个打着“阿里影业更名后首个电影项目”旗号的项目,看起来更像是阿里影业攒的一场局,充其量是王家卫在筹备《繁花》之余的一次喜剧试验,“恰饭”的味道不要太明显。

而《繁花》呢,王家卫可以说是看着《繁花》“长大”的。2013年小说才出版半年,距离得茅盾文学奖还有两年,刚忙完《一代宗师》的王家卫就主动找到金宇澄。金宇澄后来回忆说,当时上海有一些同行还不知道这本小说,但是王已经知道。

王家卫和金宇澄在香港书展

王家卫和金宇澄都出生在上海,比金年轻六岁。王家卫对《繁花》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一见如故”,“写的就是我哥哥姐姐的事情”——王1958年在上海出生,早期的童年生活在上海的武康路和淮海路度过,1963年开始随父母移民,因为特殊情况,父母在带着他移民香港时,十四五岁的哥哥姐姐只能留在上海,一家人阔别多年才再次相见。

因为喜欢《繁花》,所以才格外上心。

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剧版要求演员全程说上海话,找的大多数都是上海籍演员;1:1在车墩影视基地复刻了当年的黄河路和进贤路,据说花费高达5亿;开拍前还在《新民晚报》刊登过“寻物启事”向社会征集1990年代上海的老物件,胡歌、金宇澄和王家卫分别都拿出了当年的缝纫机、结婚连衣裙和绍兴黄酒“入股”……

而要怎么讲故事始终是让王家卫头疼的大事。他自己也说过,

“《繁花》这本书一共有三十一章,没有连贯的故事,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构,如何下手,简直千头万绪。”

筹备期间,他经常会找金宇澄喝下午茶、聊大天,谈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上海的各种事情,然后记录在案,这是金宇澄口中王家卫的创作方法。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把沪生和小毛都加进来,据这部剧的编剧秦雯说,王家卫一开始想过让胡歌一人分别饰演三个角色的改编构想,阿宝、沪生和小毛三个人每个人都列为单独的篇章,但纠结过后最终还是定下来先做阿宝的故事。

当然对观众来说,王家卫可以是一块金字招牌,但也意味着会用更加挑剔的眼光来评判他。

《繁花》的取舍

剧版《繁花》到底怎么样?

其实如果换个视角讲,现在观众看到的《繁花》可能已经是王家卫所能呈现的最好版本了。一方面它努力保持了王家卫一贯的叙事和画面美学风格——慢节奏的叙事,用来营造情绪的大量留白,总是突兀升格、抽帧的镜头,以及大量高饱和度的光影构图等等;但另一方面,过程中一定也经过了新的适应和取舍。

剧版《繁花》拍的是王家卫所理解的《繁花》,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金宇澄给了王家卫充分的改编自由度,并没有参与剧本创作,也充分尊重导演的想法,“好的导演,不可能原封不动去拍摄小说的”。基本可以认为剧版《繁花》的创作大体都是按照王家卫的意志推进的。

所以也不难理解《繁花》的“魔改”。本来王家卫就是个“魔改”大户,比如当年的《东邪西毒》,硬生生把金庸的经典改编出了古龙味儿。他过去的作品都印证了“他要呈现出来的,永远是他心目中的那个样子”,就像网友@楚歌行 讲到的他怎么和演员合作,“无论你是多好的演员,无论你有怎样独特的风格及魅力,都要按我的安排来,都要用你的表演呈现出我要的东西”。

而《繁花》被观众吐槽最多的另一个“把90年代拍出了20年代感觉”的场景还原问题,与其说是王家卫缺乏考证,倒不如说他可能就想拍成这样。也有人翻出了《繁花》和他之前作品的画面对比图,不能说完全一样,至少也延续了八九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很多人质疑的“90年代的黄河路到底有没有这么繁华”,则可能是又一个超出了许多观众认知的话题。至少从当时的一些影像资料来看,《繁花》对黄河路的热闹、路两边霓虹招牌的还原还是真实的。金宇澄和王家卫描述过的大年初一黄河路各个饭店攀比鞭炮烟火的场面,也被用到了剧里。其实毕竟经历过那个阶段的人还是少数,电视剧呈现的也只是王家卫的想象。

尽管王家卫在《繁花》的创作上绝对强势,但能感觉到他在创作过程中也面临取舍。

第一次拍电视剧的墨镜王显然还在适应这种新的形式。 他过去的经典电影,剧情一向是被弱化的,观众更多看的是一种氛围和感觉,这种表现方式放在电影里并不违和;但转向电视剧后,用网友@掉线 的话讲,“电视剧这个东西,太实了,是生活是琐碎是日常,根本不具有电影那般制造浪漫的能力”,这意味着王家卫需要改变——半个小时没有一句台词肯定是行不通的,需要让观众更直接明确地接收到信息。

这样一来,把《繁花》往“爽剧”的方向改其实是一种必然。就连王家卫在电影里惯用的通常用来表达角色心情的独白,放在《繁花》里也成了阿宝在和观众交代时代背景的变迁。甚至有铁杆影迷不敢相信他会用9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放在作品里做BGM。

当《繁花》被视频平台划进S+级制作的剧集起,实际已经决定了它命运的走向。能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播出,也意味着它要面对的观众已经不再是那一小撮从《阿飞正传》起就追随他的影迷。

据说《繁花》的普通话版本,也是在确定上线和要在电视台播出后,召集所有演员花了短短一个月时间重新配音的,目的显然也是为了照顾更广泛的观众(除了在东方卫视,其他频道的播出版本均为普通话版)。推出普通话版本,应该并不是导演的本意,毕竟他在决定拍摄之初就说过会“尽量保存原来语言的魅力”,识货的观众也能看出,普通话版相比沪语版,味道少了不止一点。

不是本意,但也得去做。

兴许把《繁花》从电影改拍电视剧,也是导演取舍后的结果。当想要的更多了,就不得不面对新观众“看不懂”、“没拍对”的质疑,和老影迷觉得他在“翻拍和模仿自己”的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