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赵洪波所著的《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出版,该书系河南美术出版社“读懂中国画”丛书的又一力作。《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树木无不寄托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诉求,作者用“超细读”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寸一寸地解读了这幅中国古画。

1月11日上午,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开幕,由河南美术出版社主办的“读懂中国画”丛书专家分享会在河南展区举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学者、作家田玉彬,《光明日报》主任记者赵洪波出席活动,带领现场观众一起走进中国古画的美学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名画不是看稀罕,而是读细节

余辉探索中国画领域40多年,他认为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再现,通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如生如实的表现生活场景,而中国传统山水画通过山水表达精神诉求,没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而是概括性的、移动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远远高于西方绘画。耿相新表示,中西方绘画是两种不同的欣赏方式,古希腊时期形成“模仿说”,而中国古代庄子则称“得意忘形”,中西方对艺术的理解是不同的。

那么如何读出山水画的“意”呢?作者赵洪波分享道,在《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的创作过程中,他用数字技术进行了一番“超细读”,仔细品赏画卷中的每一处山石、林泉、草木、人物,认真探寻画面背后的文化和美学内涵。他认为,黄公望喜欢和读者做游戏,比如在画中隐藏自画像。在《富春山居图》8个点景人物之外,还有个正在做临摹动作的神秘人物,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画中神秘人物正好呼应了这段文字记载,赵洪波从而判断这第9个神秘人物就是黄公望本人。

《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作者赵洪波

“中国画富含美学细节,这种古典美学对当代人是具有参照意义的,读懂后才能参与古人心灵空间的构建中去。”学者田玉彬(“读懂中国画”丛书《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洛神赋图:曹植的爱情》《千里江山图:大宋的颜色》作者)在分享会现场讲到,自己用“超细读”的方式解读中国古画的过程,也从一个“小白”真正读懂了中国古画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玉彬

“‘超细读’是‘读懂中国画’从书的方法论,要以读文字一样的精细态度去读画;而‘懂’则是‘读懂中国画’系列丛书的价值观,‘懂’代表明白、彻悟、通透,看名画不只是看稀罕,更要读懂其内涵,使之切实参与自我精神世界的塑造。中国画的知识含量、美学含量像金子一样,很难泛泛地‘看’出来,要细细地‘读’到许多细节,才能‘懂’,才能与古人心心相映。”田玉彬说。

古画美育资源“双创”转化的成功案例

余辉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古代绘画让我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我很多历史文化知识都是通过研究古画获取的。”

余辉曾出版《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百问千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问答录》等学科必读书目。在余辉看来,古代绘画里很多东西,是历史文献里所没有的,特别是形象上的东西,再详细的文字也没有图像那么具体、生动、直观,他从古画中得到了更丰富的知识,进而能够写成一些欣赏性的专著,跟读者进行沟通交流,绘画与文字都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种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

谈及美育,余辉认为,从思想层面来说,塑造人的思想品德不是空洞的,应该是具体的,通过美育润物无声地塑造人的思想品格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让学生们从美育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对塑造年轻学生的灵魂是非常重要的。

“从学生学业的角度来说,‘美育’是激发一个人创造力的动力。”余辉说,一个没有受过美育熏陶的人,他很难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激发出创造力,而我们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不断的创造力。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在年轻学生中埋下美育的种子,若干年之后,我们收获的将是无穷的创造力。

余辉表示,期待河南美术出版社能够继续推进这套丛书的出版。目前出版的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绘画,还可以选更多更好的古画进行解读,特别是一些国内读者不太容易见得到的、不太熟悉的,但是在国外又非常知名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那么这就要从海外引进一些图像,请一些国外的研究专家学者参与进来,不断扩大“读懂中国画”丛书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

活动最后,耿相新表示,“读懂中国画”系列丛书故事化的表达方式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最新数字技术将古画进行精心修复、进行“超细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水准。站在图书出版的角度,河南美术出版社从“形式、质料、动力和目的”四个方面着手,让这套丛书回到了艺术本身,也是将丰富的古画美育资源进行“双创”转化的成功案例,值得好好总结和推广。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 魏文杰/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张磊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