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五年(1855年)盛夏时节,杭州城暑热难消,就连浙江巡抚衙门前面大树上的树叶,都枯黄得不成样子,纷纷掉落下来,让人产生秋天到了的错觉。守看衙门的几个兵丁,懒洋洋地坐在树下的阴凉处打瞌睡。

就在这时候,他们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自远而近,到衙门前停下了。兵丁烦躁地睁开眼,纷纷想:眼下这个时节,鬼都热得不敢出门,谁会来拜访巡抚大人呢?

来人下了马,径直向兵丁们走来。只见此人年纪约三十七八岁,仪表堂堂,风尘仆仆也未能掩饰住眉宇间透露出来的轩昂气质。他满脸堆欢地向兵丁们行礼,说道:“几位大爷辛苦了,小人来自湘军曾国藩大营,有事参见巡抚大人,有劳各位了!”

湘军?曾国藩?这些词语对于这些兵丁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去给你跑腿?兵丁们用鄙夷的眼光看着来人。来人毫不在意。他从江西千里迢迢来到浙江,一路上没有少看白眼,没有少受呵斥,早已习惯了。只见他神色不变,从怀里掏出几两散碎银子,双手递给为首的兵丁,说:“有劳大爷,区区几两银子不成敬意,尚请见谅。”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几两银子的威力的立竿见影的。几个兵丁马上就眉开眼笑起来,客客气气地对来人说:“您稍候,小弟马上去禀报巡抚大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桂清

半炷香后,浙江巡抚何桂清在会客厅接见了这位来自江西曾国藩大营的来人。来人叫郭嵩焘,是曾国藩的好友兼幕僚。三年前,由于太平军起,咸丰皇帝下令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最初颇为犹豫,推辞不允。郭嵩焘数次登门拜访,最终说服曾国藩创办了湘军。后来,曾国藩将他聘为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自己的左臂右膀。

一年前,曾国藩率领湘军进入江西作战,没想到在军队饷银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江西官场上处处受到掣肘。古来行军作战,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没有饷银,那可是随时都有可能出事的呀。因此曾国藩每日独坐愁城,愁眉不展。他想来想去,唯有找省外那些富裕的地方想办法,找他们借点饷银,以解燃眉之急。

彼时,清朝最为富裕的地方,无非是江苏、浙江两省。江苏巡抚叫吉尔杭阿,此人是满洲镶黄旗人,素来瞧不起汉人,找他帮忙必然碰壁。浙江巡抚叫何桂清,当年曾经与曾国藩一起参加会试,又先后拜权臣穆彰阿为老师,两人有同门师兄弟之谊。找他帮忙,或许有路可走。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曾国藩派郭嵩焘来到浙江。

郭嵩焘送上曾国藩的书信。何桂清草草看了几眼,已经明白了郭嵩焘的来意。他微微一笑,想:“这涤生老兄也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嵩焘

在何桂清看来,自己与曾国藩同属穆彰阿门下不假,但曾国藩作为师弟,平日根本就不搭理自己这位师兄,三节两寿从不走动,同门师兄弟之谊,从何谈起?更何况几年前穆彰阿就已失势,被咸丰皇帝革除职务永不叙用,朝廷内外的官员们避之不及,现在还提他做什么?

如果不谈感情,谈一下利益又当如何?这一点更是让何桂清感到不可思议。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江西作战,受益者是江西的父老乡亲和大小官员,跟浙江毫无瓜葛,凭什么让浙江承担湘军的饷银。曾国藩名义上是来“借饷”,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这笔饷银借出去后,就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到时候,湘军打了胜仗,得到朝廷嘉奖;江西保了一方平安,朝廷也会嘉奖;唯独浙江吃了哑巴亏,还有苦难言。这种折本的买卖,你猜何桂清做不做?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让何桂清不愿意借饷银给曾国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虽然多次打败太平军,成为清廷器重的军事力量,但本质上仍然属于地方团练,属于自筹粮饷、自带干粮的“编外人员”。按照清廷的制度,地方团练应当在省内作战,不得远行征调。像湘军这种出省作战的事例,前所未有。所以,不光是江西的官场不待见湘军,视为客军,就连何桂清也瞧不起湘军。

在经过一番思虑后,何桂清婉拒了郭嵩焘。郭嵩焘无功而返,一两银子都没有带回给湘军,很是自责。曾国藩一边安慰郭嵩焘,一边牢牢地记住了何桂清的名字。

当然,这时候的曾国藩,仅仅是一名在籍礼部侍郎,因功赏加兵部侍郎衔,拿浙江巡抚何桂清一点办法都没有。何桂清背靠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军机大臣祁寯藻等朝廷重臣,深得咸丰皇帝信任,正如日中天。两年后的咸丰七年春天,他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随即实授,成为清廷八大总督之一。

不过,何桂清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遇到曾国藩的难题。咸丰十年冬天,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挥师进军江浙,在攻克丹阳后直扑常州。常州正是两江总督的临时驻地,何桂清在此地驻守。当时天降大雪,何桂清大营被围困多日,粮饷极度匮乏。他到处请求援兵,索要粮饷,都遭到拒绝。无奈之下,何桂清不顾常州官民的阻拦,弃城逃跑,逃到上海躲避。

消息传到京城,清廷震怒,将何桂清革职问罪。继任两江总督的,正是曾国藩。

同治元年,英法联军退兵后,清廷将躲在上海的何桂清逮捕押回清廷。当时,何桂清背后的势力还想包庇他,以“一品大员,用刑宜慎”为由,建议免除何桂清死罪。清廷便利用审查何桂清退往苏州的禀牍问题的机会,向曾国藩征求处理意见。

何桂清的生死,竟然系于曾国藩一线。这是几年前的何桂清,做梦都想不到的吧?

落井下石,斩草除根,正是曾国藩的拿手好戏。他在回复朝廷的奏折里说“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让朝廷下定了杀何桂清的决心。两个月后,何桂清在菜市口法场被正法,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