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人是怎样“涌”入中国的?如今成了中国的俄罗斯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白俄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这样的分布区域:

大多数白俄首先来到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然后前往土耳其以及东欧的斯拉夫国家,例如南斯拉夫王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另外一大批人则移居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斯、德国和法国。在柏林和巴黎都有较大的白俄聚集区。

大多数的政府和军队官员以及在西伯利亚及远东抗击红军的人往往和他们的家人一起移民到中国的哈尔滨、上海以及其他城市,在中亚和中国西部也有聚集。在英、美两国从西伯利亚撤军后、一些人也移民到了英国。

在二战期间及以后许多白俄移民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至今在这些地方仍保留有白俄移民社群,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他们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这就不能不说一个人——季捷里赫斯。

季捷里赫斯全名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季捷里赫斯,1874年-1937,俄罗斯帝国陆军上将,在俄国内战期间于西伯利亚的白军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以保皇派与反犹太主义的主张闻名。季捷里赫斯被认为是一位笃信宗教者,他在私人列车车厢中安置著大量圣像,并深信他正在参与一场对抗布尔什维克“异教徒”的圣战。

季捷里赫斯的家族远祖是来自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后曾随俄罗斯帝国陆军在高加索地区任职,并与俄国贵族结亲。他自帝国陆军幼年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二禁卫炮兵旅,稍长又进入圣彼得堡的尼古拉陆军参谋学院深造,并于1900年毕业,转至莫斯科军区任职,于1903年时出任第3龙骑兵中队的指挥官。

在日俄战争爆发时,季捷里赫斯被编入第17军司令部担任特务部队指挥官,在战争结束后晋升为中校。战后,又调至第7军司令部、基辅军区司令部,1910年时已升任上校参谋。1913年,升任参谋本部动员处处长。

一次大战开始后,季捷里赫斯被指派到西南战区,在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指挥的第3军团担任参谋长,1916年也曾参与了著名的布鲁西洛夫攻势。同年9月,出任俄罗斯远征军指挥官,率军前往希腊的塞萨洛尼基,经由马其顿支援塞尔维亚的作战。

俄国二月革命后,季捷里赫斯被召回国内,在当年8月时被俄国临时政府任命为战争部长,11月3日,升任为陆军总参谋长。在4天后即爆发十月革命,混乱中,他成功逃离布尔什维克党人的追捕,潜回基辅;随后又在捷克军团的邀请下前往西伯利亚,出任其参谋长,协助军团在1918年5月揭竿而起,亦成为伊尔库茨克、赤塔、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武装部队的首领。

此后,季捷里赫斯仍继续活跃于远东各派白军之间,1919年,他接掌了亚历山大·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的军队,并计划编组大批民兵部队以支援白军作战。并在1922年6月接管了滨海边区临时政府的军政大权,开始重建军队与政府。同年7月23日,他召开俄国史上最后一次贵族议会,宣布拥立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出任俄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本人则借助此次会议开始担任俄国资产阶级滨海地区临时政府最后一任首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阿穆尔半岛最南端。清朝时为中国领土,隶属于吉林将军。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1871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迁于此。1875年设镇。从1880年起升格为市。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

季捷里赫斯一直试图号召俄罗斯人反抗布尔什维克,但最终失败,1922年10月,红军轻易地摧毁了临时政府与他的十字军,为此,他下令所属军队向中朝边境附近撤退,并宣布让所有自愿离境者随同出国。一场流亡潮因此汹涌而来,在滚滚的人流中,走在最前面或者首批的人是博罗金将军率领的第一团和莫尔恰诺夫将军的第三团。这支残军的队伍里,夹杂着没钱的男女平民逃到了中国境内的珲春附近,总共约有7000人左右。紧随其后而至的白俄人则辗转到哈尔滨和东北各地,人数多达20万。

有钱人遇到这种事似乎不是非常慌张,他们中间2000多人争相投奔斯塔尔克海军少将,买票坐船从海路逃亡。斯塔尔克曾任西伯利亚区舰队司令、阿穆尔临时政府武装部队代理总司令,当时,他的麾下有大小军用船只三十多艘,其中战舰、炮艇、军用运输船、客轮、货轮、破冰船、军用驳船、军用通信船、扫雷舰、海关缉私舰、快艇等,应有尽有。在流亡的路上,这些船只已经满员,船上载有沙俄海军官兵和军需品,以及与军队挂边的士官武备学校的学员,共7000多人。但就在这种满员待航的情况下,仍有许多从彼得格勒、莫斯科、波罗的海沿岸逃亡到滨海地区的白俄难民,手举卢布,一路呼喊着、狂奔着,潮水般地涌上了船。

最终,30多条战船满载7000多名军人、2000多名难民起航,大部分人被甩在了岸上,就像站在岸上的密集的树,因为会吞噬生命的水而没了更好的活路。曾经高举的卢布似乎还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但已经是寒风吹过树叶的绝望。那时的他们在登船无望之后,被迫以陆路前往中国东北。而船上甲板和走廊上都睡满了人,又因为船是是满载,食物、饮水和燃料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属于超负荷运行,稍有不慎就会险情。果然,在出港不久就有2艘小型的运输货轮沉入海底,船上的130多人全部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为逃避苏俄红军的追赶,斯塔尔克决定让船队先驶往朝鲜的元山港,因为那里水深潮差小,适合大队舰船的停泊。元山港位于朝鲜东部沿海的永兴湾西南岸,濒临东朝鲜湾的西侧,如今是依然是是朝鲜东部的最大海港,是朝鲜重要的贸易港口,也是朝鲜机械制造工业的中心。元山港原名元山津,1880年由侵占朝鲜的日军开港,才被称为元山港,1914年后,由于多条铁路线相继开通,逐步发展成为朝鲜半岛东部地区农、渔业产品集散中心。原本元山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咸镜南道,由于江原道(北)没有大城市,从咸镜南道划入江原道,成为省会。沿海为主要渔业基地之一。

今天,元山工业有造船、铁路、化工和纺织等,已成为文化、教育和医疗中心。先后铺设通往汉城(首尔)、东北诸城市和平壤的3条铁路线。松涛园、明山和深宝里等海滨为著名的海水浴场和休养胜地。当时,时朝鲜半岛处于日本殖民时代,斯塔尔克带领的逃难船队刚进永兴湾,便受到日本警察的阻拦。永兴湾是东朝鲜湾最深处的海湾。南起衣刺利,北到虎岛半岛南端。湾口宽15公里,湾长约18公里。湾口有丽岛、新岛等二十余岩礁。今天这里波平浪静,内有元山天然良港,南部葛麻半岛还有海滨浴场。

受到阻拦后,斯塔尔克一面向日本当局提出抗议,一面派人与驻元山的各国领事馆交涉,呼吁救助白俄难民。在西方外交和舆论的压力下,日本当局允许老弱病残5300人上岸,暂居在元山海关的空屋中,但因为一路颠簸、居住条件差、水土不服和疾病等原因,有30多人相继病死。斯塔尔克感到万般无奈,只好带领15艘最为坚固的舰船,载着3000多人向中国的上海驶去。然而,不幸总是接连而来,船队在距上海100海里时,突然遭到强台风袭击,“德德莫夫中尉”号炮艇被巨浪打翻,包括船长在内的37人葬身海底全部遇难,他们中的36人是士官学校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2年12月5日,当剩下的14艘舰船终于驰抵吴淞口,但全副武装的沙俄战舰出现在长江口,这使中国官方和上海租界当局很为难。北洋政府立即下令,除有特殊情况者外,白俄难民一律不准上陆。英法等国的租界领事联系新成立的苏俄政府,苏俄政府认为可以接受白俄军人的投降和回国,但船上的白俄军人拒绝投降,英美政府为了防止接受白俄军人的战舰引发苏俄政府的抗议,所以下令英美租界拒绝接受这些白俄军人战舰的抵押或者售卖。

僵持了一段时间后,船上的人们包括军人在内都觉得难以再继续煎熬下去,斯塔尔克决定实施小股登陆,但都被中国官兵发现并送回。偷渡不成,白俄难民中有朋友和亲戚在上海的便提出投亲靠友。上海当局觉得这个理由不太好拒绝,于是,沪上军政要人和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庄得之、美国驻沪红十字会会长白汕脱与俄国难民领袖斯塔尔克、上海俄侨通商事务局会办格罗谢等,共同协商解决的方案。

协商中,因为舰船上的粮食所剩无几,燃煤也已到山穷水尽地步,斯塔尔克恳请中国当局允许难民上岸脱离苦海。上海当局根据北京政府指示,同意筹款赈济,并当场认捐二万元,供给燃煤2000吨、面粉1500袋,但仍要求难民尽早离沪。斯塔尔克回到旗舰“贝加尔”号,传达中国当局的处置方策,决定力争使中国政府接受700名少年孤儿士官生,后几经交涉,中国政府终于同意白俄士官生和在沪有亲戚朋友的1200多人在上海登陆,其余的人随斯塔尔克分乘12艘较好的舰船前往马尼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尼拉城市悠久历史,在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及中亚古文明的基础上,融合西班牙、美国的西洋文明,形成东西合璧的文化。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黎盖斯比从马尼拉登陆,入侵并占领了菲律宾,然后在马尼拉市中心的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当局的首府。

1898年,美国人打进马尼拉,取代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统治,随后又征服了附近的尼格罗族,把四周的乡镇和地区并入马尼拉,使马尼拉逐渐扩大。1901年7月31日,马尼拉被辟为菲律宾特别城市,成了美国统治菲律宾的基地。从此,巴石河北岸的商业区内,大银行、大公司、大饭店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1942年,日本取代了美国在菲律宾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破坏,城堡要塞周围的建筑物全部被炮火摧毁。1946年7月4日,菲律宾正式独立,将马尼拉定为首都。今天的马尼拉,是一座市容整洁的热带花园城市,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商埠。

斯塔尔克12艘较好的舰船当年到达马尼拉后,船上的一些人或前往澳洲、美洲,或去欧洲另谋生路,其中,士官学校的年轻学生们长大后辗转前往南斯拉夫王国,成为那里的军官阶层。而在斯塔尔克的船队里,还有170士官生自愿留在上海,他们加入了“万国商团”,这段历史成为了上海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

万国商团是1853年4月,英美等国以保护侨民为名组织了上海义勇队,后称万国商团,成为租界当局的一支准军事化武装,担当了维护租界当局统治的角色。英美等国组织义勇队的当年,太平军攻克镇江,上海的外国人也感到紧张。因此,有人提议要建立自己的武装来保卫租界。4月8日,英美领事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正式组建以上海租界内洋人为主的民兵组织,起名为“上海义勇队”。中国人俗称“洋枪队”。因这支准军事组织的成员来自多个国家,所以又称“万国商团”。万国商团成立后的第一场仗是与清军打的,而且还取得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3年9月小刀会在上海县起义。清军急忙派兵赶去镇压。行至租界西护城河时被洋人拦阻,只得扎营于河边以观形势发展。翌年4月3日,清军在租界东与洋人发生殴斗。万国商团前去支援,用大炮轰击清军营地。此后,英国领事又致书清军首领,令其后退西移。第二天,英军炮舰炮击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清军战船,并将船只全部扣留。下午英军与万国商团分几路向清军营地进攻,清军在死伤几百人后,被迫西撤。这场胜仗使租界当局认为依靠商团武装足以保证租界的安全,还将4月4日这一天定为上海万国商团的“建军节”,每年此日都要举行阅兵式。

1870年,万国商团由上海工部局接管,成为其常设机构。随后历年扩军,其最高指挥机构为总司令部,设总司令一名,副总司令若干名,下有骑兵队、野炮队、轻炮队、工程队、铁甲车队、步兵队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编制达到1500多人,已经成为一支正规军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进租界。1943年七八月间,上海租界被汪伪政府收回,已在中国有近百年历史的万国商团也随之解散。那170士官生自愿留在上海士官生加入的正是这个“万国商团”。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为斯塔尔克的舰船驶向马尼拉而停歇下来。从海参崴到元山、上海、马尼拉,再到澳美欧等地,白俄人走过了一场漫长的流亡和谋生之路,这条路也是当年的人们在海上的一条经贸和交流之路。但这条路并不是这么简单,到了1923年3月14日,第二批白俄难民180人又到达上海。他们在朝鲜元山将乘用的俄舰卖掉,然后到日本转乘“长崎丸”抵沪。

1923年6月28日,第三批700名白俄难民乘俄舰“埃利多拉多号”又到了吴淞口并滞留不走。9月14日,由远东哥萨克军团首领格列博夫率领的两艘战舰又驶进上海长江口,与前艘战舰汇合。中国海军派“永绩”号军舰上前阻拦,并上船检查,发现所载军火颇多,遂限格列博夫48小时内率部离开上海。

格列博夫素以性格倔强著称,他拒不降下俄罗斯帝国的三色国旗,更不交出船上的武器。为达到离船登岸的目的,他派人分散乘小船自己设法混上岸去。真有100余人偷登成功,他们拿出银两买通上海租界当局,在法租界租到一幢房屋,以登岸养病为名,让哥萨克官兵24人一组,轮流上岸休养。格列博夫发现吴淞口浦东沿江有两处房子,被称作验疫所闲置未用,就与江苏特派交涉员许秋帆联系,将两所房子借给白俄难民轮流居住。

据说这些人有手枪600枝,来福枪1300枝,机枪55挺,飞机2架,为了求生,他们在上岸后还私自出售随军武器。1925年春,格列博夫因食物中毒到岸上休养,白俄难民发生冲突,三艘战舰相互开枪开炮,死伤三人。中国当局担心他们闹出更大的事情,就与苏联方面联系。这时白俄难民另一首领阿尼西莫夫将军带74人也向苏联驻上海领事提出请求,被准予回国。另一艘战舰“扎希特尼”号则开往东北,卖给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剩下的“鄂霍次克”号年久失修接近报废。格列博夫手下已有40人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剩下的120人最后被中国当局收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白俄的落魄贵族一直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并由此开始了在上海的谋生之路,期间的辛酸与苦难可想而知。当初,他们则到上海时,因为沙俄旧币没有作废,一些人还能用1个卢布兑换1元3角银元,但后来随着苏俄政府发行新币,这些旧币大都成为了花花绿绿的废纸,被放在一些旧货店里当做小纸片出售。1936年,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优美的霞飞路之夜》的文章,是这样描写他们的艰苦生活的:

许多白俄都曾有一个美好的过去,所以十分依恋旧日往事,在寂寞的午夜,他们往往怀着一腔幽怨,约上几个同伴,走进日益热闹的俄国菜馆或者酒吧间,去喝劣等的麦酒,直到酩酊大醉,才带迭带跑的走出去,也有些许白俄,喜欢独自坐在阴暗的角落里,一声不吭的喝着咖啡,追想沙俄时代的光荣历史和眼前的沦落,他们高兴时也会和侍女调笑,难过时便会痛哭一场,内心的追怀,悲哀和痛恨,使他们常常演出一幕又一幕的浪漫悲剧……

汪之成,安徽黟县人,1940年生于上海,外侨史学家。写过一本叫《上海俄侨史》(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的书,真实地记述了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很多章节都非常传神,用文字再现了白俄人当年的生活境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霞飞路的一些小酒吧里,他们很乐于告诉一些好奇的询问者,他过去曾是一个食禄万钟的公爵,或者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或者是一个曾在银驹宝辇上驰骋过皇家大道的贵族夫人……接着,他会用以往的神往的神情,最细腻的叙述描述当年生活的美满,甚至,有的白俄不待别人的询问,在把盏微醺之余,通红的脸支着后脑,便会喃喃自语,捕捉那逝去的荣誉,有时甚而野火般的愤怒,击着桌子,破口大骂苏维埃政权,他们常常纵情于酒,尤其爱好中国的白干,但他们大多怯于交际,这也许是他们自惭形秽,也许是因为唯有在孤独里,才能尽情的重温美好的旧梦吧……

白俄人就这样在旧梦新岁的清贫与艰难里,一步步地融入了中国,成了中国的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他们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如今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不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6136人,其中男性7615人,女性8521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