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原指水的支流,如唐代诗人张文琮《咏水》曰:“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谓:“望黄河一股儿浑流派,高冲九曜,远映三台,上连银汉,下接黄埃。”

中医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水之流动,必有支出;如山川溪水,各有风格,常称之为中医流派。

中医流派基于中医独特的学术理论与实践,并能体现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其构成具有三方面要素:一是以学术观点和学说为核心,有理论创新和独到的理论体系;二是有理论创新的代表人物;三是有通过师承或私塾途径来继承这种学说理论、学术观点的人。

中医学术流派繁多,各有特色,仅在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上就有攻邪派、滋阴派、补土派、寒凉派、温补派、化瘀派、经方派、时方派、验方派、汇通派、针药派等10余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流派均有代表性人物、学术源流与特点等,如攻邪派的创始人为金代张从正,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邪气侵入,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

滋阴派代表人物是金元时期朱丹溪,其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认为人有相火才能生生不息,而相火易于妄动,煎熬真阴,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善用滋阴降火之药;

补土派的创始人为金元时期李东垣,他基于《黄帝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理论,提出“养胃气为本”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与元气和阳气升发相关,脾胃伤则百病生,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以扶正祛邪。

中医虽流派林立,但依然可以相互借鉴,以临床疗效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在跟师学习的途中也是这样,认准一条路线,然后学深学精即可,不要被种种不同的声音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