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记得三年前那场轰动一时的黄金造假案吗?

2020年6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取消湖北最大的黄金加工厂-武汉金凰珠宝的会员权限。

这则公告的背景:是武汉金凰在2015年以金包铜的形式制作了近80吨假黄金,并以这批黄金为抵押物,向十多家信托公司、银行机构融资了近180亿的资金。

直到5年后武汉金凰因资金问题出现债务违约,其造假的行为才被人发现,在这起震惊世人的黄金造假案中,亏损最大的无疑是民生信托,其暴雷金额合计达41亿,是众多金融机构中数额最大的一家。

不过,三年前围观吃瓜的人,一定想不到这41亿,会成为压垮一家市值近3000亿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家公司,就是国内极为罕见的全金融牌照公司,泛海集团,它的实控人卢志强在商界可谓是人缘极广,是泰山会的核心人物,孙宏斌、王健林、史玉柱甚至是柳传志,在泛海出事之前都得管他叫声大哥。

如此人物,为何会在今天走入败局?这,或许得从泛海集团是如何做大讲起。

01

卢志强是山东威海人,在33岁下海经商以前,他是山东潍坊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司的副主任,他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搜到的资料有的说是做培训,有的说是房地产,大部分都语焉不详。

总之,在下海经商的第二年,他就以7.3亿的注册资本成立了山东泛海集团,这当然不可能是实缴,但其启动资金无疑已有千万级规模。

90年代,最大的风口就是房地产,1988年,窥见机会的卢志强将公司从山东搬到了北京,凭借着过往积累起来的人脉和资金开道,泛海迅速的拿下了诸多黄金地块。

不过,由于公司在地产上的策略是以高端楼盘开发为主,因此尽管其在黄金地块上屡屡得手,但泛海地产业务的规模却并不大,到2014年时,地产业务全年营收也不过76亿,与彼时动辄成百上千亿的同行们有着巨大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让卢志强资产飙升的,是金融业务。

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家还沉浸在地产风口的时候,九十年代末期的卢志强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金融市场的崛起,于是他将泛海大部分的资金从地产业务中抽身,转身搞起了金融。

1998年,卢志强收购了深圳上市公司南油物业,并将之更名为光彩建设,而后又通过配股的形式,从股民手里融来了4亿元资金。

这笔钱,让卢志强尝到甜头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在金融领域布局的决心。

此后他先后通过增资、入股等形式入主了民生银行、民生证券、海通证券、民生人寿、民生信托等一系列金融公司。

2014年,卢志强将公司名称由泛海建设更改为泛海控股,确定了地产+金融+战略投资的转型方向,随后其在金融领域大肆收购了超过30多家金融机构,成为了国内极为罕见的集齐所有金融牌照的公司之一。

除了金融业务以外,卢志强还频繁的在其他产业进行战略投资,其布局领域横跨A股、港股、澳股、美股等多个市场,从红星美凯龙到蚂蚁金服、腾讯、再到印尼的梅兰燃煤发电项目,短短数年时间里,卢志强合计投资了超过40多家公司。

根据媒体的数据统计,仅2016年一年的时间,整个泛海集团的对外投资规模就高达468亿,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期间的频繁出手,才让卢志强确定了商界圈内大哥的身份。

比如联想搞改制,是卢志强帮柳传志完成管理层收购;2016年,万达影业上市,卢志强斥资25亿进场帮忙抬轿子。

那么问题来了,从金融单位并购到战略投资,这些动辄几十上百亿的资金投入,卢志强到底是从哪里搞来的钱?

02

羊毛当然是出在羊身上。

首先是泛海集团自身,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泛海自借壳上市以来,通过三次定增和一次配股,累计筹得资金超过148亿。

其次则是发债,通过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卢志强累计筹资248亿。

除了集团自身外,泛海系每对一家公司完成战略控股,都会将股权质押,以其中的民生银行为例,在上市仅7天后,泛海集团就将其所持有的民生股份进行质押。

此外,泛海系还有通过信托融资的行为,其曾与中信信托合作推出过170亿元的信托计划。

通过定增、股权质押、发债的方式,卢志强获取了大量的资金,而早前所收购的金融机构,则成为了他通过各种形式融资的渠道,以民生银行为例,其曾在2006年的年报中披露,泛海系在民生银行的贷款占民生银行股东关联贷款总额的83.37%。

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完成企业战略投资的收购与扩张,2016年,泛海系旗下控制的公司资产规模合计达到3000亿,卢志强的个人身家达到了850亿 ,成为了中国前十大富豪。

这里,就是他的顶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一道监管风暴骤然来袭,彼时国内的企业进军海外,通常采用的内保外贷的形式,即境内提供资产抵押,再由中资金融机构境外分行或国际性银行在境外提供融资。

这种方式其实是变相的将企业在海外的经营风险留在了国内,其次也存在资产外流的嫌疑,金融业在2017年以后开启了严监管的周期,使得原本的通道不复存在,然而泛海此时已累计在国外投入了超过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其项目均还未进入回报期,这无疑加大了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泛海的主业地产也遭遇了行业性危机,2016年时年营收还有185亿,但到了2019年,就只剩下28亿。

地产与金融行业同时遭遇去杠杆,泛海被双杀的格局由此形成。

03

不过,作为业内大哥,卢志强的人脉还是在危急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孙宏斌、史玉柱等商人均在这一时期下场帮忙,比如融创曾在2019年以125亿从泛海手里接下了上海董家渡等地块资产。

而史玉柱更是亲自下场,以肉身为大哥卢志强做了17亿元的担保贷款。

其实按照原本的地产周期来看,到2020年卢志强差不多就能走出难关了,但三道红线政策在当年一月的出台,让地产的低谷周期持续至今,王健林、孙宏斌自己都自顾不暇,更别说下场搭把手了。

如此背景下,2020年6月爆出的假黄金事件,民生信托暴雷的41亿资金,终于抽走了泛海集团最后一丝流动性,其通过各种渠道积累起的1300亿债务,被引爆了。

直到此刻,察觉形式不对的卢志强才开始变卖资产求生,然而一头撞上疫情,导致其许多项目至今仍未出售成功,三年疫情期间,泛海控股累计亏损高达273亿,比此前公司近30年的盈利总和还要高。

同时其总资产也终于被总负债超过,在2023年一季度进入资不抵债状态。

由于股价长期低迷,今年9月,泛海发布增持公告称,公司股东计划以1-2亿元对公司股票进行增持,然而截止1月4日,其公司股东累计仅增持了2889元,可谓是把股民们骗进来狠狠地割了一遍。

目前,泛海已被实施拟退市通知,如无意外,这家曾经市值3000亿的公司,将成为2024年第一家被退市的地产企业。

从地产到金融再到战略投资,看过中植系视频的朋友应该对泛海的发家历程并不陌生,不夸张的说,他们崛起的思路甚至都是一样的,而倒下的方式也非常相似,都是在监管收紧融资通道后出现经营危机。

类似于泛海和中植这样的公司,其能够发展壮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早前过快发展而带来的监管缺位,当监管的漏洞被补上后,规模成千上万亿的它们,甚至连维持自身经营都费劲,是非常典型的时代产物。

可以说是时来皆同力,运去不自由。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商业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