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将过去的2023年,对长三角意义深远。

最具标志性的,无疑是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会议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的成果作了总结——规划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篇大文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本期“我们长三角”,由四位记者共同回望走过的2023年,感受这篇大文章写下的新篇章。

小切口看大变化:推动跨区域合作共赢

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

巨云鹏(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5年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吹响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作为记者,在这5年的采访中,不断见证了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的新成果新变化。

谈谈今年。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处,眼看一座跨越三地的“方厅水院”已经在太浦河上打桩,开始了建设。过去,省级边界处往往是各地发展避开的“边角”,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推进的这个项目,却探索在“离心处”画好“同心圆”,“方厅水院”项目实现了一个平台推进、一体化立项、一体化招标、一体化审查、一体化审批、一体化监管,坚持在创新中改革,在改革中破题。这对于激发省级边界地区发展活力、探索跨区域合作共赢意义重大。

尹晓宇(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记者):2023年,江苏继续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沪浙皖协同联动,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落地落实。

我感受比较明显的,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继续提速。比如,从苏州乘地铁就可以到上海了,方便了双城生活的人们。沪宁沿江高铁开通,又增加了一条南京到上海的线路,特别是像江阴、武进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市县有了高铁站,缩短了南京到张家港、太仓等地的时间,而后续与上海的连接,无疑为沿线市县提供了交通上更多的便利与选择。

窦瀚洋(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记者):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小切口能看出大变化。抢抓上海大都市圈重大契机,南浔区顺应长三角城市高端消费市场,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生产资源优势,聚力打造长三角中央厨房,以“农业全产业链+区域价值链”实现长三角区域市场流通。截至目前,中央厨房核心区累计招引产业项目16个,总投资120亿元。

其实,不止经济活动的主动融合,结合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业缘相融的特点,南浔区同嘉兴市桐乡市、苏州市吴江区毗邻区域签订完善综合执法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划定共同管辖交接区域,协商确定共管事项清单40项,及时响应执法协同请求,畅通“区-镇-村-格”四级联动,从而形成高位推动、多方联动的新格局。

徐靖(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记者):对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历来十分重视。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明确提出,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变成“正式生”,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

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置了28项具体指标;围绕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设施互联、开放共赢、生态共保、民生共享、机制创新等8个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设置14个重大工程、行动专栏,用实打实的任务书,把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责任落实到各地、各部门身上。

进一步破解难题: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人员在连接沪苏两地的元荡慢行桥边打捞水草

巨云鹏: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到,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在采访中也可以感受到。比如在沪苏边界,存在上海一侧是大片农田,而仅一河之隔、一路之隔的江苏却是发达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反差明显。

有专家表示,在长三角,矛盾比较突出的如上海、南京,已经逐渐形成都市圈,但在土地规划上只能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行政区的分割,带来国土空间规划的分割,限制了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开发使用,对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提升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学者建议,长三角地区在耕地补偿、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方面,要有更合理、更公平,更能兼顾民生、环保与发展的创新举措。

尹晓宇:土地是生产要素之一,你说的正是要素的流动问题。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有专家指出,长三角地区亟待推进人才、技术、信息、数据、资金、信用等全领域的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特别是加强人才、信用等关键性要素的跨区域共享互认。另外就是群众感受比较明显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还不够,税收、土地等关键性制度协同有待进一步突破。

窦瀚洋:虽然长三角在交通、旅游、产业等利益共享的合作推进上“全面开花”,但不少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破解。今年我采写了一篇记者调查,其中就提到安吉在修复治理夏阳溪时,与上游安徽的相关村子签订了跨区域生态补偿,虽然结果圆满,但过程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还是水资源共享和上下游环境联防联治等推进难度大,尽管各省市都出台了生态补偿的相关文件,但以政府主导、双边协商的跨区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现实中协商沟通依然不够顺畅。不仅如此,在补齐民生短板上,医疗、养老等仍然存在壁垒,需要进一步打破。浙江以政务服务数字化闻名,而长三角的更多公共服务能否实现“跨省通办”?我想,这是下一步有待破解的重要议题。

徐靖:安徽人民越来越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给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同时,也期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宽加快、走深走实。举一个例子,今年9月,连接长江与淮河的江淮运河全线贯通,这条运河不仅使得安徽通江达海,更加强了安徽与苏浙沪、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的联系。在采访时,我遇到了不少第一次驶入江淮运河的货轮,船主大都往返于长三角地区,纷纷说江淮运河的贯通让他们缩短了行驶时间,提高了效率,不少人也在规划新的航线,寻找新的合作方。

之前我很少关注水运,更不了解这样一个群体。但是当聊起江淮运河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么多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令我印象很深。

落实座谈会精神:谱写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游客在浙江千岛湖畔骑行

巨云鹏: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后,各地把落实会议精神作为重要工作,密集开展一系列动作。12月18日召开的十二届中共上海市委四次全会,“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必然要求”成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决策之一。会场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与会者热议的关键词。

此次上海市委全会,定下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做好的八方面工作,“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放在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任务中。全会要求,“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好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向标作用。”

“风向标”,这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再一次定位和加压,也是对辐射带动作用来源的思考与判断: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担好龙头责任、强化辐射带动。

徐靖:安徽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也把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重要内容。

全会提出要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学习沪苏浙之长,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加快推动形成全省全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此外,还提出要加强与中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省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在战略规划、产业协同、要素配置、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形成更多“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融合发展成果。这是一种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复制推广的自觉意识。

尹晓宇:江苏进一步认识到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所在,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责任所在,将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更加自觉地扛起江苏作为“重要一翼”的使命担当。江苏将在强化协同上下功夫,把“自己的事”“我们的事”“大家的事”统筹起来考虑,一盘棋上落子布局,主动贡献长板、加快补齐短板。将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将在守牢安全上下功夫,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推进一体化发展紧密结合,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窦瀚洋:12月2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浙江要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发挥浙之所长,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力争形成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

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塑造科技产业新优势,跨区域、跨部门整合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合力突破“卡脖子”难题,深入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化数字长三角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仅如此,浙江还将加快打造共同富裕新图景,推进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打造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并要担负起现代文明建设新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底蕴,加强良渚等重要遗址保护,实施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提质行动,塑造长三角文化发展新形态……

巨云鹏:三省一市落实座谈会精神真抓实干,期待“我们长三角”明年干货满满、愈发精彩。

(本文图片均为王初摄)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