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大象出版社迎来了自己的40岁生日。12月29日,大象出版社40年40种优秀出版物颁奖盛典举行。盛典上,大象出版社表彰了《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邓小平手迹选》《民国史料丛刊》《剑桥科学史》《全宋笔记》等优秀出版物。

从1983年建社至今,这些优秀出版物以各自的方式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发展,大象出版社也为中国的出版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深入大象出版社采访近一个月,制作纪录片《大象无形》,采写人物专访稿件《耿相新:一年白头,是持续奋斗的印记,更是出版人的荣光》,致敬几代大象人共同奋斗的铿锵岁月。

大象出版社40周年|记忆

四十正青春,大象再出发

40年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家出版社而言,40年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是披荆斩棘、向光生长的风华正茂;是从地方到全国、从教育出版到学术出版、从传统出版到融合出版,一路摘桂冠、奏凯歌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983年12月28日,河南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

1996年,河南教育出版社更名为大象出版社,本着“书出精品,社创名牌”的理念,大象出版社立志从河南走向世界。

2023年12月28日,大象出版社迎来了自己的40岁生日。12月29日,大象出版社40年40种优秀出版物颁奖盛典举行。盛典上,大象出版社表彰了自1983年建社以来推出的40种优秀出版物,以致敬几代大象人共同奋斗的40年岁月。

40载光阴流转,一代又一代大象人,用传承和奋斗写下属于自己的“大象简史”,也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大象之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象出版社40年40种优秀出版物颁奖盛典

打破藩篱传承文化的决心

1983年12月28日,只有20万元启动资金、20来名员工的河南教育出版社宣告正式成立。此前,它是河南人民出版社文教编辑室。

自此,一粒种子有了土壤,历经无数个冬天蕴藏的能量,时刻等待着破土。

13年后,河南教育出版社更名,大象出版社横空出世。一家地方教育出版社,憧憬做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决心打破地域藩篱,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自此,一种精神有了发端,历经一个个四季轮回,终于内化为一种品格、一种风貌。

1993年6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高朋满座,熠熠生辉。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编纂工作座谈会如期举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古代科技典籍进行全面系统挖掘和整理,被誉为“中国出版史上的创举”。

一家地方教育出版社承接如此艰巨浩大的工程,已是举千钧之力,在此之前,近3年扎实的调查、论证工作更是引来学界盛赞。当天,社会学家费孝通、雷洁琼,哲学家任继愈,水利学家张含英,化学家袁翰青,古典文献专家阴法鲁等悉数到场。报告编纂工作进展的,正是时任河南教育出版社社长、该书副主编周常林。

从1993年到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1卷全部完成,共收历代古籍541种,共约4000万字,为中外不易见到原书的科学技术史研究者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必读书。

1996年10月,河南教育出版社正式更名后,《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的其中3卷,出版单位名称改为大象出版社。

那些年,学术出版遭遇瓶颈。为全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编纂,大象出版社拿出300万元设立“中国科学史著作出版基金”。大象出版社老员工郭一凡至今记得,丛书主编、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曾盛赞:“大象出版社是一家有良心的出版社。”

沟通中外,传承文化;书出品牌,社创一流。对于矢志走向国际的大象出版社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

大象出版社在巩固教育出版主业基础上,瞄准人文社科细分领域、特色选题,重点发力,落地有声:

策划出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组织全国音乐史界、历史界、文物考古界专家协同攻关,耗时近10年编辑出版,被誉为一套跨学科填补空白的经典之作;创办《寻根》杂志,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海内外学界高度评价;策划出版《国际汉学》丛刊,从零起步,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

1999年,大象出版社又启动一项大型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全宋笔记》。历时19年,至2018年7月,出齐10编共102册,总计2266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走进大象出版社的精品室,整整一面墙上,名人大家为《寻根》杂志题写的寄语,令人震撼。《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全宋笔记》“国际汉学”等专业出版成果,成为“镇社之宝”,呈现的是不同版本、不同形式,却都见证着过往,记录着时光,昭示着未来。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笃定

大象出版社的光荣与梦想,来自每一个专注专心、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大象人。

在《全宋笔记》编纂出版的19年间,责任编辑郭一凡作为大象出版社唯一的编辑代表,在做好本职岗位工作之余,大半个职业生涯陪伴这一套书从容走过,在编著方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审陈新先生、校对、印厂等之间沟通协调,维持着整个出版链条的正常运转。

当年学中医、只有中专学历的郭一凡,为了做好出版校对工作,选择了自学考试。她白天忙工作,晚上熬夜学习,她把知识难点做成卡片,第二天上班时揣在兜里,零碎时间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来温习,硬是用了两年半时间,自学考过13门课程,拿下了郑州大学新闻出版专业的自学本科文凭。

如今的郭一凡,尽管已经退休,却还是“得到”的资深学员,她每天听书学习新知识,对经济学、心理学尤其感兴趣。郭一凡说:“一个人只有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先容得下各种新知识,才能创新。”

时光荏苒。50后、60后鬓霜渐染,70后、80后继往开来。

社科文献编辑部的吴少明,是让同事们啧啧称赞的“专业大拿”。尽管在外人看来他有些不善言辞,但他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徜徉在社科文献的浩瀚书海之中,陶醉在为读者挖掘知识宝藏中,他会极为耐心细致地解答年轻人的疑惑,也会向身边同事热心请教电子资源检索的方法。

社科文献编辑部负责《全辽金元笔记》的编辑工作,老编辑带着年轻人,大家全身心投入。有的年轻编辑在参与这项工作时,第一次编辑了竖排繁体文献,有时,为了一个标点符号,要翻遍所有底本反复确认,但这些年轻人不怕挑战,他们知道,只要跟着大部队稳步前进,将来必定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刻。

大象出版社也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鼓励员工带薪学习,尤其是青年编辑,还曾与河南大学联合开办在职研究生班,为员工提供进修机会。

爱学习、求上进的大象人,比比皆是。

主题出版编辑部勇挑重担,奋力开拓新天地。在“我的国家公园丛书”项目推进过程中,从责编到美编,从校对到质检,从营销到发行,从排版到印刷,为了出一本好书,团队就像上紧了发条,每一个环节都在快马加鞭。

数字部门、营销部门的小伙伴儿,敢于尝试,与直播“死磕”,用坚持、真诚和专业赢得一大批“铁粉”。在一场场直播历练中,几位年轻的主播越来越享受为读者荐书,每当看到一本好书,他们几乎是条件反射性地想要把它推荐给读者。为了介绍好这些书,他们往往是先认真读书,再把自己的兴奋、对这本书的认知,转化成接地气的语言介绍给读者。

一个个愿做人梯的前辈、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员工,汇聚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大象”,一旦找到了方向,便肆意生长,无可阻挡。

不忘初心怀抱梦想再出发

经过40年发展,当初的地方小社,早已成为专业大社。如今的大象出版社,资产超15亿元,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全国优秀出版社”。

当初的粒粒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围绕《全宋笔记》开发的知识图谱正在研发推进当中,未来,即便是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可视可听可感的平台,近距离触摸宋代笔记里的鲜活历史。

继《全宋笔记》后,大象出版社策划启动了《全辽金元笔记》和《全明笔记》。目前,两个项目经合作学者申报,均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由“国际汉学”衍生出的“中国汉学研究史论丛书(1978—2018)”,是中国当代学术界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海外汉学研究做的一次全方位的学术回顾和总结,以期呈现中国当代汉学研究的全貌,是一套大型汉学研究学术史专著。大象出版社已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签订了丛书英文版同步合作出版协议,计划2025年同步推出中、英文版。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言辞恳切:“任何时候我都不能忘了大象社。没有大象社,就没有今天的我,就没有今天的国际汉学。”

2023年,大象社成立40周年。迎接40周年的,是累累硕果:

《秘境回声》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全宋笔记》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自我突围》《我的阿角朋》《将军和他的树》《诗书里的成长》跻身2023年中国好书月度榜单;“大象课堂”新媒体传播矩阵的粉丝总数突破470万,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数字内容研发运营部跻身大象社的第5个“亿元编辑部”;大象直播间,聚集了逾13万垂直粉丝,被称为“全国出版社最勤奋的直播间”,成为全国最好的历史文化类图书线上销售平台之一;高中新教材配套教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力挺教育板块连续3年发行码洋每年增长1个亿。

2022年度中国好书《秘境回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出版社最勤奋的直播间”大象直播间

40岁的大象出版社,对于未来更加清晰,更加笃定。要做出版之大、专业之强、创新之王;要与时代接轨,在融合出版主旋律中,高歌猛进。

就在40周年前夕,大象出版社再次斩获多项荣誉。

《秘境回声》《我们这十年》《河源清澈》入选2023年丝路书香工程;《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入选2023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将军和他的树》入选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淮阳平粮台》《民国词集叙录》《带青少年读马哲经典》入选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东亚唐诗选本丛刊》《民国词集叙录》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速度激情,又创新实干。在这个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创新迭代的大潮中,迈入不惑的大象人不忘初心、怀抱梦想,收拾行囊、重新出发。

四十正青春,大象更辉煌!

耿相新:一年白头,是持续奋斗的印记,更是出版人的荣光

大象无形,40年向阳生长,行稳致远;

大象有形,14000多个日夜,镌刻着几代人赓续前行的生动面孔。

从第一任社长梁起昌开始,一代代大象人传承接续,驾驶着大象出版社这艘大船劈波斩浪,一路驶来。

耿相新,2001年担任大象出版社总编辑,2008年到2011年担任社长。在耿相新担任社长阶段,大象出版社迎来新的发展。

适逢大象出版社建社40周年之际,《河南青年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大象出版社原社长耿相新,回顾大象出版社40年光辉岁月。

关键词:韬奋出版奖

记者:您是2001年到大象出版社的,从2001到2011,这11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耿相新:我觉得最大的感觉就是很累。24小时手机开机,每天我一醒来就想今天都有哪些工作要做,没有周六周日的概念,基本上都在加班。我2001年到大象出版社的时候37岁,到38岁的时候头发都白了三分之一。大象出版社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一任接着一任这样干来的。

记者:作为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的获得者,您是怎么看待自己职业生涯中这11年?

耿相新:我们周常林社长第一个得韬奋奖,李亚娜社长第二个,我是第三个,咱们省一共4个,大象出版社独占3个,换个角度来说,是大象出版社培养了我,我和大象出版社是分不开的。

我本身比较喜欢书,我觉得这是一个事业。它是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你要找到书的意义,找到出版的意义,这个意义它最主要的是传承文化。第二个我认为它是个利益存在,这个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比如说给作者带来权威,也给出版社树立品牌、权威、影响力。所以我就说做出版是一个意义和利益的共同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做这个工作,也是一种价值实现。

关键词:教育出版 学术出版

记者:在您任大象出版社总编辑、社长的时候,大象出版社是怎样的发展状况?

耿相新:2001年,正好是新课标开始,在李亚娜社长的领导下,我们就抓住了教材改革,实际上就是教材的版本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立了教材编辑室。最后,我们的小学科学、初中地理、高中历史这三科成功进入了全国的新课标教材。

记者:您在任期间,新课标教材开始发轫,您是如何带领团队抓住这一契机的?

耿相新:我接任社长以后,在教材这块主要是拓展市场,把新教材拓展到外省。我们的教材进入贵州、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在教辅这一块,主要是进行了市场化,尤其是高中阶段,我们引进民营的一个推广机制。当时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教材推广的部门,有两个人在负责这个事,往省外跑。

抓住这个机遇,还是花了很大的心血。因为教材一旦编写完了以后,每年要有修订,包括教辅,教辅当时修订内容我们提出来是20%到30%的修订量。教材没有这么大变化,但每年也都要进行修订,当然更主要的精力是在市场,市场也有一个维护,如果维护不好,地市不选用更麻烦。

记者:您当时为大象出版社的发展制定了怎样的战略?规划了怎样的前景?又是如何落实实施的?

耿相新:我是编辑出身,对出版这一块还是比较重视,尤其是内容建设这一块。当时我考虑的是我们聚焦6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教材,教材有国家级的,就是课标教材,还有一个是地方教材,这是一个板块。第二个板块就是教辅,教辅这一块,我们也尝试做了一些走市场的教辅,还有系统发行,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板块,其实也是我们最重要的板块。第三个是文献,当时在做像《民国史料丛刊》,但是再往前面还有个《清代缙绅录全集》。当然更早的时候,周常林社长那时候就做过《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第四个板块就是文化,文化我们主要是聚焦文化名人,包括《大象人物聚焦书系》,还有《大象人物自述》,还有日记,有五六个系列。第五个板块是以书代刊,属于报刊一个板块。当时我们有《今日英语报》,还有《寻根》杂志,我们的《寻根》杂志在全国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当时有个说法,南有《随笔》北有《寻根》,而且《寻根》每一期都有大家题词,20世纪后半叶的这些文化名人绝大多数都给《寻根》题过词。当然还有《新史学》《新哲学》《新文学》《国际汉学》,这些构成了一个报刊板块。第六个板块就是数字出版,2004年的时候,李亚娜社长决定成立一个电子图书编辑室,把所有的教材,就是基础教育方面的教材给它做成数字化。

我有一个理念就是出版要有连续性,所以我就提出来要做开放式的丛书。我们开辟一套丛书,比如说《大象人物自述》,接着就前前后后出了七八年时间。再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全宋笔记》。《全宋笔记》2001年出了第一本,直到2019年才出齐。在前面还有一个《音乐文物大系》,到现在也没出完。但是其实那一套书是从1995年开始出版,当时我在做总编辑、社长的时候,也一直坚持做下去。所以用一个开放式丛书的出版理念去规划整个产品线,让这些书能更有生命力。

所以大象出版社几乎成系列的选题都是延续性的,很多选题、很多丛书都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在出。作为一家出版社,它还应该更注重它的学术品位和学术建设。在这一块我觉得我们走在全国教育出版社的前列。

关键词:新技术 按需印刷

记者:在学术出版板块,您就任时期,抓住了大型激光照排技术带来的机遇,实现了大象出版社在大型文献影印出版方面的快速发展,能否回顾一下这段发展历程?

耿相新:过去,影印是靠拍片子,用照相机拍,拍完以后再印。因为有了数字技术、扫描技术,直接就可以了,所以我就想着我们学术应该跟进。在做大型文献这一块,大象出版社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可能是第一家。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库存,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效益。

当时咱们国内按需印刷的生产线,就是数字印刷的生产线只有一条,是知识产权出版社的。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什么特别重视技术,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所决定的。因为知识产权申报书要给那些评委发,一次印刷60本,他要把这60本分给各个评委,成本就非常高,所以他们最早就开发光盘。到后来他们又开发了按需印刷,当时引进了一条生产线,我看了以后,大概算了一下,觉得非常划算。我用这个去测试,做了《民国史料丛刊》,一共是 1128册,当时我想就印100套,定价18万元。定价18万元,其实卖够60套就可以回本,剩下这40套就是利润。所以我算清楚了以后就下决心做。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其实也是国内第一次用按需印刷来这样大规模操作,其实就是数字生产线,在这一块我们探索应该是全国第一家。

《民国史料丛刊》卖了一年多,这100套就卖完了,卖完以后,一年有订单,我们就印5套10套。现在这套书成为研究民国时期一个最基本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二者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

耿相新:我们有经济条件,就应该反哺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上面。对于学术出版,在文化传承上我们有义务,我们出一些学术性的奠基性的书,对国家文化建设也是个贡献,反过来说这也是我们的义务。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两个本身也不一定是对立的,更多的时候它应该是一致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民国史料丛刊》,这套书现在应该给社里带来超过1000万元的利润。

记者:风风雨雨40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大象出版社的老社长,作为出版集团的总编辑,您对大象出版社有何寄语祝福?

耿相新:在大象出版社40周年之际,祝愿大象出版社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和成就。

尾声

从西里路到祥盛街,1983年至今,大象出版社的办公地点屡次搬迁,不变的,是薪火相传的大象精神。

就在40周年前夕,大象出版社再度斩获多项荣誉:

●《秘境回声》《我们这十年》《河源清澈》入选2023年丝路书香工程;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入选2023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将军和他的树》入选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

●《淮阳平粮台》《民国词集叙录》《带青少年读马哲经典》入选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东亚唐诗选本丛刊》《民国词集叙录》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脚踏实地,善于负重,山海皆可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无处不风景。

经历岁月更迭而不变的大象精神,必将带领大象出版社,走进一个生态繁荣的数字出版新时代,走向下一个辉煌。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总策划 赵颖

视频执行 蔡琳

文字 魏文杰 蔡琳

图片 赵墨波

见习编辑 武辰婕 编辑 杨阳

校对 王冰

审核 赵颖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