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大衣

刊于 2024-01-02鲁中晨报

□ 张修东

数九寒天,在残余白雪的点缀下,院子里的翠竹依旧挺拔,哨兵般站立在墙边,俨然军人威武庄严的样子,令人尊崇。

读高中时,我就有一个梦想——当兵。因种种原因,最终我却成了一名矿工。那时下井,即便是盛夏酷暑,也得携带厚厚的棉衣。井口风劲,大巷流风汹涌;在工作面劳作一班,不等汗水浸湿的工装干透,就得去赶人车、挤罐笼。

上世纪80年代,流行穿军大衣。下过大雪,同事们没有像我一样穿着臃肿,里三层外三层的,而是身披一件军大衣就过冬。和我见过的原装军大衣相比,唯一的差别是纽扣是黑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日,在读《中国生活记忆》,其中,军大衣被称为那个时期的保暖神器。

当时,我很羡慕同事,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件那样的军大衣。

有一次和同事去矿区附近的农村赶集,花去五分之一的月工资,总算购得了一件军大衣,完成夙愿。于是,在没有赶班、住单身公寓的日子,它陪伴着我。雪花飞舞时,敞怀走在大街上,自我感觉风流倜傥。

这件军大衣陪了我三四年,直到我到宣传科参加业余通讯员学习培训。我穿上了母亲为我缝制的棉袄,脱下了军大衣。

当一件心爱之物走远了,才开启怀念。

二弟从事矿山保卫工作,配发了四季服。临近秋末,二弟将一件退役的军大衣赠予我。再次穿上军大衣,骑上电动车,赶个二三十公里路程去看望读高中的女儿,只觉得保暖舒适。

隔了几年,军大衣似乎又从我的生活里跳了出来。

不仅是我,矿上文艺宣传队的俊男靓女们也穿上了军大衣。每年临近春节,他们在矿上演出或者到兄弟矿巡演,舞台上着装单薄,于是军大衣就成了台下方便穿脱的避寒衣物。演出完毕,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一张张合影将那些动人心弦的时刻定格。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光飞逝,时尚轮回。

“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花棉袄更具性价比。”我在媒体上赏读文章,看到了这句话。文章还配有一组图片:一群穿着绿色军大衣的大学生在雪花漫天的大道上游走。现实如是,让我回忆满满,温暖顿生。

军大衣像“布拉吉”“踏脚裤”一样,从一个侧面折射着社会前行的步伐,触动我对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回来了,我曾经日思夜想的军大衣!回来了,我那难忘的军大衣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