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 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为什么只有你这样呢?
  • 难道不是自己的原因吗?
  • 还是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吧!

以上三句话,眼熟吗?从小到大,有多少家长、老师对我们说过类似的话?长大后,我们又曾多少次对自己说过类似的话?然后,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会不假思索的把类似的话再讲给孩子?

东亚文化大概是最善于反思自己的文化品种了。大多数人都认同“三省吾身”是一项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事实上,错误的反省,不但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最近我感悟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关于“羞耻感”的,有心理学家认为,羞耻感是“人类已知的最有力、最痛苦、最具破坏性的经历之一”。而错误的自我反省给人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自我的羞耻感。

无法言说的羞耻感,分裂着脆弱的自我,不断地循环,让我们走向心理内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是很多人都认同的话。从小我们就是被这样教育的。

这句话对吗?不能简单评判。我想它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没错,它是在说:“出了问题,自己是主要矛盾,外界因素是客观条件。”但因为被用错了地方,用错了语境,所以又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偏差。

最常见的谬误是,它常被当做一个正确的道理,讲给自己或孩子听。

「讲道理」的本质,是在压抑感受的同时,合理化当下的结果,是最无用的废话。

上初中时有一个物理老师,授课质量相当一般,班里整体的物理成绩都很差,期中考试一半不及格,但即使这样,这位即将退休的老师也并没有太在意,他是回民,期中考试后的第一节物理课,刚好赶上回民的开斋节,这位老师毫不犹豫的回去过节了,留下全班同学在无人监管的物理课堂上风中凌乱。

当时我对这个老师愤愤不平,认为他不但讲课水平差,还缺少作为老师的基本责任心。然而我父母说:“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们班不是也有考得好的同学吗?”

这一句话就够了,因为我瞬间就蔫了,无力反驳,但情绪并没有消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力反驳的意思是,其实我认同了这种说法。我认同了是我自己的内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我应该为自己成绩不好负责。

情绪上无法消化,是因为我虽然认同了这个观点,但还是有很多情绪没被处理。首先,我对提升物理成绩这件事很迷茫,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我对物理老师的态度成功的转向分裂——从毫不犹豫的愤怒,到既愤怒,又觉得不应该愤怒的迷茫。

更糟糕的是,我对自己的情绪还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因为在这个语境下,我有情绪,说老师不好,就等于是在推卸责任,给自己找借口。

所有这些,都让我感觉很糟。

后来我才明白,正确,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事;而道理,是这世界上最简单的话。

所言所语,不在正确,而在有效。对于家长,尤其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为什么只有你这样呢?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你和别人不一样。深层意思是:你有问题。

作为社会性动物,「归属」是生而为人的基本需要,所以我们才会有所谓的从众心理。可以说,「恐惧被群体抛弃」是刻在基因里的需要。可想而知,对于一个「自我」尚未建构的孩子来说,家长这句话的威力,不亚于一枚心理核弹。

当父母对孩子说“为什么只有你这样?”或者“为什么不对别人这样,只对你这样?”的时候,就等于在心理层面将孩子抛弃,让ta体会到彻底的被遗弃感、孤独感、恐惧感和强烈的羞耻感。

人归根到底是情绪的动物,无法用语言精确的表达和宣泄的情绪,会被压抑到潜意识里,成为一个人命运的脚本。

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很擅长自我反省,但这种反省并不能帮ta变得更好,反而会将ta推向「厌恶自己,却又无力改变」的深渊。心理学上管这种感觉叫做「习得性无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曾是习得性无助的长期受害者。

青春期时,我总写日记,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日记都是对自我的批判、否定和谴责,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反省,本质上其实是自我攻击,这种日记令人愈加痛苦,后来就不写了。

长大后,我还是很擅长自我反省。像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样擅长自我找茬,并坚信怪罪别人是一件丢人的事。这个性格特点让我看上去体面而克制,好多人都夸赞我“明事理”。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我其实很难受。

后来因为长期痛苦,所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逆反之路,当成为别人眼中与众不同的逆反者时,我才逐渐感觉到压抑的「自我」被释放的爽感。

所以,如果今天的你再问我:为什么只有你这样呢?

我会回答:因为我不是别人,我是我、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澄清谬误:反思是什么,不是什么

  • 反思不是自我否定,是自我觉察。
  • 反思不是自我批判,是自我复盘。
  • 反思是自己对自己使用的工具,不是教育和改造别人的手段。

自省和反思,一旦过度,就成了自我伤害。很容易滑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批判的自虐深渊。

真正的反思,在于退后一步的自我觉察。一本书,一幅画,一个人,眼睛紧紧贴住时,都是看不清的,只有退后一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看清楚。自我觉察,就类似于退后一步,启用第三方视角,从“小我”中走出来,看清真相。

有了觉察,下一步就是复盘。反思的目的,其实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所谓变得更好,其实就是少走一些弯路,行为更具高效性,目标更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更准确

所以,复盘是个好工具,通过觉察、思考和复盘,重新梳理内心的脉络,事件的走向,然后再带着思考来到实践,用实践检验思考的结果,反复多次,不断走向正确。

这是一条能带给人正反馈的循环之路

就我自己而言,从自我批评的日记,到写心理文章,就是在做这件事。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通过文字进行梳理,再输出出去,完成了一个闭环的反思。在我的文字里,不仅有我的故事,更有我的思考。

所以本质上说,反思是来自于自我内心的驱使和策动,是只能自我完成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家长太懂事,孩子就压抑

不懂事的家长人人喊打,就像高铁上的熊家长。可是,看上去太懂事的家长,又很容易培养出压抑内耗的孩子。

看清楚,我说的是“太懂事”,不是“懂事”。

懂事的本质,是通晓社会规则,有跳出自我中心的能力,能看见他人的需求,并按照社会通用规则行事。

而太懂事的本质,和过度自省一样,都是因为缺少内在的自我,是「自我」发育不全的巨婴。

太懂事的家长,在意他人的评价,恐惧人际冲突,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没价值,处在一种自我忽视和自我否定的状态。

所以总是特别强调“凡事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能自我负责、拥有成熟人格的人,而很可能是出于无奈的习惯,发自内心的觉得“靠别人、怪别人”都没有用,只能靠(反省)自己。

两者很像,但有本质上的不同。包括很多防御性的假坚强、假独立和假清醒,其实都可能是来源于“无人可依”的安全感缺失。

其实区分也很简单:真正成熟的人,内心是舒展的。而太懂事的人,内心深处,是憋屈的。

正如文章的开头所说,东亚文化特别强调自省,家长也会从小这样教育/要求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搞清楚自省的真相,否则,就离培养出一个心理内耗的孩子不远了。

唐 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全网15w粉丝心理学博主

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分享 心理科普|认知思维|方法论|行动派

话题 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两性关系

围观 唐糖咨询师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