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底,年近七旬的彭德怀从北京出发,坐火车到成都,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彭德怀搬出中南海,住进了北京挂甲屯吴家花园。此后六年时间里,他闲居在吴家花园,种花种菜,居家养老。

1965年,彭德怀短暂复出,在中央的安排下前往西南搞三线建设。然而,他这个“第三副主任”从称呼上就说明他的他的尴尬身份——有三位直接上司。尴尬的还不止这些,这三位上司中,有两位是彭总曾经的部下,此时职务却在彭总之上。

那么,彭德怀的三位上司是谁?他们与彭总又有着怎样的交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获主席信任,赴任西南

1959年8月16日,在八届八中全会上,代表们通过了将彭德怀调离国防工作的决议。尽管彭德怀还兼着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但他的办公室已经没人上班,相当于一个虚职,只享受待遇,不具体领导工作。

彭德怀也自己的处境,主动搬出中南海,搬去了京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无官一身轻,那几年是彭德怀最安逸的时光,除了偶尔和朱老总下期聊天,他的大半时间用来开荒种地。邻居遇到困难,如下雨房屋漏水,彭德怀也会第一时间帮忙,冒雨修缮房屋。

彭德怀贫农出身,小时候吃尽了苦头,曾在大年初一带着弟弟出门讨饭。他真的很热爱农业,抗美援朝归来后,他首选的不是国防部长,而是到农业部当部长。架不住毛主席一再劝说,彭德怀才欣然领命。

1961年,经中央批准,彭德怀回了一趟湖南,进行了为期50多天的农村调查。回京之后,彭德怀写了一份八万字的《意见书》,向中央说明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不过这份长信石沉大海,彭德怀的生活再次归于平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9月11日,彭德怀见到了彭真同志。彭真转达了毛主席和中央的意见,准备调彭德怀到西南三线,担任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

当时,由于苏联军队陈兵北境,中央处于安全考虑,准备将东部的一些国防工业和科研单位转移三线去,西南三线包括四川、贵州等地区。但由于资金单薄,西南交通又不发达,自然灾害频发,在那里搞工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彭德怀一开始不愿意去,向彭真提出:“我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这个工作对我有困难,还是让我到农村去吧,去一个生产队也行。”另一方面,彭德怀也担心去了西南,自己说话没人听。

彭真却不放弃,劝说道:“三线有总指挥李井泉,有第一、第二副总指挥,还有中央的一些部长、副部长,你的意见正确,人家还是会听的。”

9月23日,毛主席又亲自致电彭德怀,爽朗地说:“老彭啊,你这个还是犟脾气,让你来你就来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听到熟悉的湘潭口音,心情很激动,匆匆赶往中南海丰泽园与毛主席见面。毛主席早已等候多时,一见面就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简单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央对西南三线建设的安排。毛主席说:“西南三线也搞军事,你去是比较合适的。”

经过一番长谈,彭德怀接受中央任命,向毛主席表态:“主席,我听你的。”

毛主席高兴地笑了,鼓励彭德怀:“你去了也许能搞出点名堂来!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由李井泉同志为正,程子华、你,和另外几名同志为副。”

此时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不过半年,从中央的任命来看,彭德怀这个第三副主任,上面有三个上司,即主任李井泉、第一副主任程子华、第二副主任阎秀峰。从职务上来看,这三位地方同志都是彭德怀的上级,前两位更是彭德怀曾经的部下,这次彭总去西南,却要在他们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挥手者为李井泉

李井泉:曾是红三军团师政委,后任四川一把手

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李井泉,同时也是西南局书记,四川省的一把手。在彭德怀的三位上司中,他与彭总是接触最多的。

李井泉是江西人,参加过南昌起义,后留在广东从事游击斗争。1930年,李井泉进入在红一方面军工作,次年被任命为红35军政委。当时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和李井泉属于不同部队,但经常合作作战。

李井泉还记得,第二次反“围剿”时,红35军准备和红三军团一起过峡江,到江西开辟根据地。可部队开拔前,红三军团许多干部不同意过江,说我们军团都是湖南人,为什么不留在湖南打仗?

这个时候,是彭德怀一锤定音,对大家说:“还是合作过江,只有部队不分裂,才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之后,李井泉加入红三军团,在部队当师长,成了彭总的部下。抗战全面打响后,李井泉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副旅长,彭德怀则是八路军副总指挥,两人仍属于上下级关系。

1949年,李井泉先一步抵达西南,转地方工作,建国后授上将。此后他长期在四川任职,历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西南局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1965年3月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后,他又被委以重任,任主任一职。

对于李井泉的为人,彭德怀还是非常了解的,因此尽管他有些难为情,还是硬着头皮上任,于11月30日抵达成都。李井泉也了解老首长的处境,为了避免尴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他刻意减少了与彭总的见面次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子华

第一副主任程子华:兵团司令唯一一个没军衔的

彭德怀的第二个上司,是时任西南三年第一副主任的程子华,他和李井泉一样,也曾是彭总的部下。

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1926年入党,是参加了广州起义的老革命。起义失败后,程子华潜伏在国军做兵运工作,带出了5个连的士兵,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红5军。

抗战时期,在彭德怀的安排下,程子华又进入阎锡山的部队当顾问,从事统战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奔赴东北作战,任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

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转到地方任职。他曾任山西省委书记、国家建委第一副主任,因为脱离部队,他没有参加大授衔,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军衔的兵团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年代,程子华长期在彭德怀麾下效力,彭总也对他赞赏有加,说他是“一个会打仗的战将”。

当然上下级之间也有不对付的时候。1956年,彭德怀从东北视察回来,对人民遭受的一些困难深感不安,专门找来时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的程子华谈话。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两人因此发生了一些争吵。

1964年,程子华调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并于次年兼任西南三线常务副主任。彭德怀被任命为第三副主任时,程子华正好在北京,立即前去吴家花园看望老首长。见面之后,程子华开门见山:“我这次来,是向您汇报三线建设的发展状况......”

由此可见,程子华对彭德怀还是十分尊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副主任阎秀峰:交集不多

相比两位老部下,彭德怀与第二副主任阎秀峰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也谈不上交情。

阎秀峰比彭德怀小16岁,早期从事教育工作,因为领导学生运动被捕入狱,1936年才被释放。此后他长期留在山西老家从事地方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入川,曾任四川省委副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1965年,阎秀峰兼任西南三线第二副主任,也成了彭德怀的上司。阎秀峰虽然与彭总不熟,但非常敬重彭总的人品,支持彭总开展工作,给予了许多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尽管三位上司都很关照彭德怀元帅,但在那个特殊背景下,他们也有共同的难处。开会讨论分工时,三人只能遵照指示,让彭总负责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方面的企业。彭总也清楚,那些核心军事工程是对他保密的,他也不为难三位上司,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到贵州、云南等地进行调研。

1966年12月底,彭德怀被带回北京,算下来,他在西南三线也只工作了一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