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晚9点半,孩子作业没写完,我让他去洗澡睡觉,今天不知道会收获老师的什么“惊喜”?

这些天,我都在刻意培养孩子做决定和规划的能力,比如:选择晚餐吃什么?要多少分量?作业怎么安排?先做哪科?预计花费多少时间?

我知道,孩子的决定不可能完美,我也不追求完美,只要他的内心能有一个框架就可以。随着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他会自己慢慢地完善。

昨晚,孩子选择先做语文作业,因为中途跟我去图书馆借了书,耽误了写作业的半个小时。我提前和他说明过,可以选择在家里写作业。

但他很坚定地拒绝了我,理由是:妈妈不在旁边,作业不会做。

前期的过渡阶段,我认为父母作为助手去帮助孩子学习,是没有问题的。帮孩子把基础打牢固了,后面他就可以依靠自己完成作业,这是我的想法。

所以,当孩子说,妈妈你陪我写作业的时候,我会尽可能放下手上的活,一起帮他把作业完成。

在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扮演的角色必须是配角,这个非常重要。孩子要学会的,我不代劳,如果他抗拒,那我就想办法,换一种方式让他在学习中获得愉快。

还是做语文作业,每道题的题目都会有拼音,但孩子看到就先头疼,想让我念出来。我心想,我念出来很容易,但念过一次,下一次孩子不会还是要念,这不妥。

想到下午接他放学时,他跟我说了一个愿望:希望能像语文老师的孩子一样,能认识很多字,出门做向导,让妈妈不迷路。

顺着这个点,在语文作业上,我跟他玩收集生字的游戏。如果题目里的生字,可以拼出来,我就在本子里做记录,慢慢积累,生字量上去了,出门就不用我带路,这也就能达成他的愿望。

单靠记录没有什么吸引力,我加入了魔法。因为前段时间,孩子看过冰火魔厨的电视剧,所以,我们商量,50个生字可以升0.5级的魔法力。有了这个约定,他拼拼音可带劲了。

因为部分韵母还做不到熟悉,所以一页的试题,花了1小时,眼看要9点了,我就让他先洗澡,要确保9点半前能睡觉。

娃有意见了,说作业不写完,要挨老师批评的。我给他建议:如果老师批评你,你说写作业超过9点半的睡觉时间,我妈不同意。因为我跟他达成过一致的约定:健康第一,保证睡眠。

以前我做事会认死理,认为当天的作业一定要写完,哪怕是到深夜。现在我不会了,因为收效并不乐观。晚睡导致第二天的晚起,生物钟乱了,身体没有恢复能量,在学校上课也集中不了精神,这样得不偿失的做法,又何必坚持呢!

做事情往远处想,当下就会释然了。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作业每天都写不完,不会越积越多吗?这个问题,我还真的认真考虑过。我相信,在确保健康的前提下,基础打好了,后面的速度就能追上去。

每天早上送他上学,我都会跟他玩文字接龙游戏,就是他学过的古诗或者课文,我会提前背诵。两个人,一人说一个字接下去,不断重复,很快孩子对课文内容就能大体掌握了。

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不刻意让他背诵,而是在现实中,遇到了什么会引导他去把课堂所学用于实践。

总之,我尽可能不直接给答案,而是提供解题思路,让他寻找,加深印象,有些事,妈妈不能代劳。我和孩子的责任分清了,他也能想明白,哪些是自己必须面对的。

在教育这件事,我想清楚了,也要按自己说的那样做。虽然不一定对,但我会及时学习修正。

当我放下对当下的焦虑,对未来有美好预期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也会趋于平稳。

为什么有这状态,我相信是因为复盘。通过文字,很多想不通的事情,渐渐会有答案浮出水面。

孩子的学习,我不担心,因为我的学习态度,足够成为他的榜样。除了必要的入门,我觉得不需要教他很多东西,最有效的方法是做给他看。

写了那么多,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以上的内容:

1、要事第一:当写作业和睡觉冲突的时候,我会选择让孩子先休息,因为健康第一。像曾国藩的借硬寨打呆仗就是这个道理,把关键因素把控好,当前面没有障碍,后面的事情会更加顺利。

2、情绪第一:当孩子抗拒学作业的时候,如果能换一种方式让他感觉更加愉快,要努力去做。像查理芒格的逆向思考就是这个道理。孩子抗拒写作业,那反过来,孩子怎样才会接受写作业,无非就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式,结果会完全不同。

3、未来第一:当下的选择如果跟未来相悖,那要谨慎选择。因为有因必有果,需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运。其实,未来第一和要事第一,在一定的程度上有重叠性,这里暂且不展开。

以上是我的今日复盘9/365,坚持下去,必有所获。

我的目标是:

保持读书的热爱,实现时间的自由,走遍大好的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