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远去的票据时代

原载2024年1月6日《中国煤炭报•太阳石》

作者:张修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月6日《中国煤炭报》

有些往事,在某一个瞬间被触动时,那种对过去的怀念便会涌上心头,经久不散。

这天,我在藏书里发现了一沓票据——陶阳煤矿的饭票、菜票和稀饭票。

翻看着这些票据,那段历史像放电影一样徐徐展开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渐行渐远的饭菜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位于山东肥城的陶阳煤矿当了掘进工。那时,票据盛行。尽管和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限量供应,凭票购买”有很大差别,但这些票据在矿区也算通行“货币”了。

每个月初,从区队核算员那里领取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匆匆用现钱去食堂票据售卖窗口买饭票、菜票和稀饭票。这些票据都是矿上自行到印刷厂印制的,上面既有单位绿章,又加盖了食堂主任的私人红章,可以说是“双保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职工餐厅(选自《陶阳煤矿志》)

作为单身职工,也没有什么家产。上班前,我总喜欢把一个月的票据都带在身上,心里才觉得踏实。这样做还有一个理由——自己吃饱,全家不饿。可一次“事故”的发生,改变了我将全部“家产”随身携带的习惯。

有个心术不正的工友发现了我们这些新工人的“蹊跷”,于是在我们下井后,想法子撬开了更衣箱,将一名工友近一个月的口粮“一扫而空”。虽然不久保卫科就破了案,但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打那起,我们上班都只带着略有结余的饭菜票。

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年轻采掘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上繁重的体力活,食量都很大,往往还没熬到月尾,饭菜票就见了底。有些家离矿区近的工友,就跑回家让父母接济伙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比武结束了!还是舍不得,先留个影

(从左至右,你能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吗)

那时矿区到处都是票据的影子。逢年过节发福利,单位完成任务指标,个人安全无事故、出勤达到要求,可以领到水饺票、花生油票、带鱼票、木耳票、苹果票等。和那些用久了的饭票、菜票一样,打字室打印好这些票据,再加盖食堂主任的红印章,一切清晰明了,使用这么多年,没有发现有人造假。长长的队伍、喜笑的矿工及家属,手攥票据领用福利品……那种场景我至今难忘。

矿区的票据甚至流入了周遭的农村集市,在那里也能通行。

职工去买菜,忘记带现钱,可以用饭菜票来抵。附近的菜农可以拿着饭菜票到矿上食堂换馒头和其他的吃食。通过这种流通方式,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他们来不及做菜,就拿着矿工买菜支付的票据去矿上食堂买鸡鸭鱼肉和其他现成的炸货。不用自己动手,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就有了。

票据管理的经验后来被推广至领用材料方面。煤矿实行市场化管理后,矿内交易以单据作为流通工具,在那个时期确实起到了堵塞漏洞、降低成本、管理生产生活通用材料的作用。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职工食堂实行承包制,票据不知不觉间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了时代的“弃儿”。只有那些夹在书本里、放在隐蔽处的票据,侥幸逃过“清剿”,但再也没有了原来的用武之地。

如今,各种卖场都是“二维码”的天下,矿区食堂也不例外。一张醒目的“二维码”直挺挺地站立在小炒的台子上。相中了哪道菜,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支付成功。稍等片刻,就可以享用美味可口的饭菜了。

矿区的票据时代早已结束,但它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痕,让我们时常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恩 责任编辑:刘玲玲王丽丽 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纸上河流》 张修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