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宁滨江开发区的宁芜大道与锦文大道交叉口上有一座石刻湖公园,又被称为方旗庙石刻公园。之所以有此命名,是因为原地存有两件南朝陵墓神道石辟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距8.7米的两座石辟邪

两辟邪东西对立,原相距12米左右,1997年整修后距离为8.7米。它们分别被安置在两座古朴的石亭中,四周有玻璃罩加以适当保护。

两座石亭背临一片宽阔水面,前方则又是一阔大广场,两侧有石柱簇拥,极有气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亭前面的广场

两座辟邪均张口垂舌,有翼无角,作迈步前行状,步姿苍劲有力,体态饱满优美。

西辟邪

其中,西辟邪保存完整,但石表风化严重,为雌兽,长2.57米,高2.04米。从造型上看,明显的是体长头小颈短,昂首张口,长舌及胸,头有鬃毛,腹刻双翼,长尾及地,有迈步行进的动态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东石亭看西辟邪
东辟邪

东辟邪则有缺憾,躯体的后半部已不存,残长1.50米,高2.28米,体态与西辟邪前半部分形似,但以常规推之疑为雄兽。

从现场看,石刻尚存底座和散落部分石块,但显然已经没法拼接完整。

1988年,它们与南京,丹阳、句容三地的其它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东北郊南朝石刻分布表

这一对石辟邪引起学者的重视始于1934年,它们被历史学家朱希祖、朱偰父子发现并收入《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一书,且指明墓主“不可考”。

一说石刻主人有可能是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但此说其依据存疑,首先,据《南齐书》载,萧嶷死后葬于“金牛山”附近。据专家考证,“金牛山”并不在南京,而是指丹阳东北的经山,其附近正是南齐帝王宗室陵墓区。其次,从这一对石辟邪的造型特征和风格看,不太可能是南齐之物,更接近于稍晚的南梁。

关于石刻主人还有另一说,据著名六朝史专家王志高推断,这两只石辟邪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南朝梁元帝萧绎。

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七弟,梁代的第三位皇帝,承圣元年(552年)冬十一月即位于江陵,承圣三年(554年)十二月江陵城陷于西魏后被害,时年47岁。次年四月,被追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梁元帝萧绎

萧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才华横溢,著有《金楼子》一书,作为帝王,“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其文学地位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萧绎又是“四萧”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还是唯一进入诸子百家的皇帝,在中国文学史上可占一席之地。

然而,他在取得帝位的过程中却居心险恶且手段残忍。侯景之乱中,他暗藏私心,具实力而坐观国祸不理,先造成其父梁武帝被侯景逼而饿死台城,其次则将对他登基为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包括兄弟萧纶、萧纪,侄萧誉、萧詧等)一一剿灭,等到所有潜在对手基本被铲除之后才发兵勤王。

其次,可以说他是葬送南梁的祸首之一。为了铲除对手,他逼走萧詧使其投靠西魏,又勾结西魏共击萧纪,由此引狼入室,丢失了益州,即位三年后又丢失江陵,自己也葬身于此。从此南梁失去西部大片国土而一蹶不振。其次,平定侯景之乱中,得萧绎重用的陈霸先正是后来代梁而立的陈武帝,巧合的是,正是他的儿子萧方智先被陈霸先扶为傀儡皇帝(梁敬帝),后又禅位与他。所以,萧绎与梁朝的覆灭有着极大的关系。

另外,萧绎还有一事不得不说。他一生勤奋读书,并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图书,但在江陵被攻陷之际,他却命人将这十四万卷的图书尽数焚毁,引发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成为中华文明遭受巨大破坏的千古罪人(这样大规模的文化破坏事件后世并未绝迹,且离我们并不久远)。

既爱书集书,又焚书毁书,这也是他人性复杂的一个表现。

据史料载,天嘉元年(560年)六月,陈文帝陈蒨诏令依梁典归葬萧绎于江宁萧氏祖茔。也许专家正是据此将方旗庙石刻墓主归于萧绎,而且,据《梁书·后妃传》记载,萧绎的生母文宣阮太后(名令嬴)死后葬于江宁“通望山”,而据专家考证,通望山实为江宁镇建中村方旗庙的一座高岗。在南朝,皇帝死后与母亲葬在一起,屡见不鲜,合乎情理,故而似可作为石辟邪主人为萧绎的佐证。

不过,根据南朝规制,陵前之石兽,王侯墓前无角,称为辟邪,帝后墓前则均带角,且双角和单角分别称为天禄和麒麟(常统称为麒麟)。

既为辟邪,又何来墓主为梁元帝萧绎之说呢?

对此疑惑,六朝史专家王志高解释为,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与梁元帝既非正常死亡、也非正常埋葬有关。萧绎原葬于江陵的津阳门外,由后朝的陈文帝将其迁葬南京,葬仪上自然不会很严格认真,要打些折扣。

这样的解释和推测是否言之成理?似乎还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石辟邪的主人到底是谁,应该依然是一个待解之谜,还需要更有力的实证。

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对石辟邪只能被称为“方旗庙失考墓石刻”。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拉东扯西,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