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开国第一大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一个与常胜将军连在一起的名字,革命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他率领人民军队打赢了多场气吞山河、摧枯拉朽的经典战役,无愧“战神”美誉。

粟裕临终时,曾向夫人楚青留下遗愿:等他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将他的骨灰撒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和牺牲的英烈们永远在一起......

楚青遵从粟裕的遗愿,只举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然后将粟裕的遗体拉去火化。尽管时间仓促,粟裕的战友、老部下、各部门领导人还是接踵而至,前来为粟裕将军送行。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有四位首长走到粟裕的遗体前,伫立良久,面色悲怆,久久不愿离去。

那么,照片上的这四位首长是谁?他们与粟裕有着怎样的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的侠客梦:为百姓伸张正义

1907年,湖南省会同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一名男婴降临世间,正是后来的开国大将粟裕。粟裕从小衣食无忧,是家里的小少爷。

粟裕家有一个长工,名叫阿陀,他踏实能干,憨厚老实,却崇尚绿林之道,有一些武艺。没事的时候,阿陀总会来到粟裕身边,绘声绘色给他讲述绿林好汉的故事。阿陀说,有一个名叫“一枝梅”的好汉,行侠仗义,经常抢夺地主官员的财物,惩恶扬善,“作案”后在墙壁上画上一支梅花。

粟裕听得着迷,忍不住想:长大后也要像“一枝梅”大侠一样,凭借一身武艺行走江湖,飞檐走壁,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粟裕缠着比他大十多岁的阿陀教授武艺。他先练习的是“飞毛腿”,在小腿上绑上沙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浑身冒汗却永远不知疲惫。粟裕练得怎么样我们无从考证,但实际效果却十分理想。在南方进行游击战期间,国军士兵们常常感慨,说粟裕有“三头六臂”,能飞檐走壁,怎么抓也抓不到。

后来,粟裕又学会了使用兵器。他最佩服凉山好汉里的“霹雳火”秦明,也学会了使狼牙棒。寒来暑往,一段时间后,他把琅琊榜耍得有模有样,功夫终有所成。

可粟裕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一次逛街时,他看到大兵手里的枪,知道这种武器威力就大,又缠着阿陀给他弄一把。阿陀是个机灵人,他在土匪山下转了一圈,捡回来一些子弹壳,在弹壳里装上沙子和火药,做成简易枪送给了粟裕。粟裕专心练习枪法,百发百中,据说比许世友枪法还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胜将军,无愧战神美名

粟裕天资聪明,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北伐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实现了从学生到军人的转变。1927年,粟裕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参加南昌起义,后来跟着朱老总上了井冈山。

红军初期,粟裕曾在红四军当参谋长,协助毛主席工作。1934年,他作为红七军团参谋长率部北上,转战闽浙赣。中央红军长征后,粟裕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1937年加入新四军。

抗战时期,粟裕的功绩不算突出,但也是百战的将领。1944年,粟裕率领千余人的部队发起车桥战役,消灭日伪军金前任,摧毁敌碉堡50座。捷报传到延安,毛主席大喜过望,颇有预见性地说:“粟裕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能指挥四五十万大军。”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迎来了革命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在苏中七战七捷,在一个半月时间里歼敌5.3万人,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粟裕升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在孟良崮消灭国军王牌部队74师,击毙敌师长张灵甫。一年之后,粟裕到西柏坡汇报中原大战作战部署时,毛主席鼓掌说:“你们在孟良崮打了一场胜仗,有两个人没想到,你说是谁?”

粟裕笑着回答:“一个是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如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那另一个呢?”主席含笑问他。

粟裕疑惑,难道是陈诚?何应钦?白崇禧?主席说:“这些人不足挂齿,另一个没想到的人是我!

1948年,粟裕作为华野代司令,指挥17个纵队在淮海作战,歼灭国军44万余人。毛主席再次送上夸奖:“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下第一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冕之帅,授第一大将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历任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授大将,排十大将第一位。有传言说,粟裕没有评上元帅,很不满意,还哭了,然而真相恰恰相反。

新中国首次授衔时,资历、山头、战功、职务是主要考量依据。论资历,粟裕参加革命不算早,可他是“老井冈山”,战功卓越,有着“战神”的美誉。同时,他担任总参谋长,是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应该评元帅。

可粟裕不在乎功名利禄,对待军衔更是高风亮节。他将自己的功劳全部归功于党的英明领导,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因此,他两度上书中央,请求辞去元帅军衔。

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说:“中央讨论粟裕军衔时,毛主席坚持授粟裕元帅,在众人面前评价说:‘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他粟裕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粟裕请求辞去元帅呢!”周总理等人解释说。

毛主席笑了笑,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有些将领,打仗的时候不要命,现在却要争肩上的一颗星,有什么意思?”

随后,主席感慨说:“难得粟裕!他不当元帅,大将还是要当的。”主席随后又补充:“而且是第一大将!”

因此关于粟裕没评上元帅,被批哭了的事情,完全是谣传。毛主席提到的“对军衔不满流泪”,指的是一些闹军衔的人,属于张冠李戴。

1955年授衔结束,毛主席找到粟裕,再度肯定了他的功绩,说:“你担的是大将衔,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病逝,四位首长前来送行

1984年2月5日,“战神”粟裕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77岁。噩耗传来,粟裕的老战友、部下、各位首长不愿相信这一消息,匆匆赶到追悼会现场,和粟裕将军作最后告别。

照片中,站在粟裕遗体前左边第一位的是,是杨尚昆同志。他低垂眼眸,凝视着粟裕的遗体,只为看粟裕最后一眼。

革命年代,杨尚昆与粟裕没有多少交集,但早已听闻粟裕的大名。他后来回忆说,粟裕指挥部队在苏中七战七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他,亲耳听到主席对粟裕的赞美。进行重大战役前,主席也常说,“发电征询一下粟裕的意见”。

1984年粟裕逝世后,杨尚昆亲自出面,为粟裕料理后事,并协助粟裕遗孀楚青,完成了《粟裕回忆录》的撰写、发表。

左边第二位,是“独臂将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同志。粟裕养病期间,余秋里多次代表中央前去探望。他深情地说:“你现在身体不好,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们一定全力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位是粟裕的湖南老乡杨得志上将。他和粟裕有着许多相似经历,都是井冈山的老同志,都曾担任总参谋长。1978年访问朝鲜时,粟裕是代表团团长,杨得志是副团长。粟裕对这位“小老弟”很照顾,专门组建了代表团临时党支部,推选杨得志任书记。

排在右侧第一位的,是粟裕将军的老部下张爱萍上将,也是四位首长中,与粟裕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

新四军时期,张爱萍任四师师长,粟裕是一师师长,二人属于平级。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和张爱萍同为华中军区副司令,二人密切合作,也有过分歧。不过粟裕尽打“神仙仗”,很快超过张爱萍,成为华东地区军事主官。

1949年初,张爱萍养伤归来,是粟裕找到他,希望他出任三野参谋长。不过后来张爱萍旧伤复发,到苏联养病去了。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任副总参谋长,成了粟裕的助手。后来张爱萍深情回忆说:“粟裕不仅会打仗,更会搞团结,1954年到1957年,是总参最好的时期。”

在粟裕将军的告别仪式上,以上这四位首长纷纷出席,在粟裕将军遗体前留下一张珍贵照片。尽管照片是黑白的,但四位首长的悲戚之情清晰可见,悼念粟裕这位绝世战将的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