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一旦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或肝衰竭,将会严重危害健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也难免会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

而很多人一提到乙肝,首先想到的就是传染病,避之唯恐不及,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女朋友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会被传染上乙肝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明确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区别

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乙肝携带者只是人体携带了这个病毒,但并未对肝脏造成伤害,肝功能还处于正常状态,人体也没有相关症状。

而乙肝患者,顾名思义就是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并且正在发病,肝脏处于受损状态。

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都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没有发病的人群,而乙肝患者是已经发病需要治疗的人群 ,两类人群可以互相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传染性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要根据乙肝病毒定量指标来确定,乙肝病毒DNA定量越高,传染性越强,这个病毒定量越低,传染性弱。

如果身边人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家还是需要检测自身有没有抗体,若没有则需要接种疫苗了。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个:母婴、血液 (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 和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譬如你的手有伤口,而且恰巧又碰到乙肝患者的血液,那就要引起警惕。

母婴传播:多数是胎儿在分娩过程中被感染或宫内感染。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婴儿出生后需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和高价效的免疫球蛋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性传播:没有防护的性行为,实际也有微量的血液暴露,导致乙肝传播。

另外乙肝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所以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正常生活,或者在工作、学习上的接触,如一起吃饭、握手等正常社交,是不会感染乙肝的。

哪种情况下需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只要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为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排除其他原因),就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丙氨酸转氨酶正常,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患者存在高危风险因素,或肝脏出现炎症、肝纤维化,也要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病毒药物中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为首选的NAs药物,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炎症,安全性较好,总体的耐药率发生较低,长期应用可显著减低肝硬化并发症和 HCC 的发生率,减低肝脏相关和全因死亡率。

(特立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作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升级产品,耐药性更低、副作用更小,能更集中的“靶向”肝脏,减少对肝脏的损害,在美国被批准用于HIV-1暴露前预防(PrEP)。

避免乙肝病毒感染,平时如何做好预防?

1. 注意个人卫生,禁止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2. 禁止在非正规单位使用未经消毒的器具,进行创伤性操作,如洁牙、纹身、打耳洞等。

3. 使用注射器时,应一针一管一用,不共用注射器。

4. 禁止使用未经严格检测的血制品和输血。

5. 杜绝无保护的性行为。

6. 对于高危人群提前预防性接种乙肝疫苗,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查。

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忌刺激性,辛辣,阴寒的食物。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放轻松,少熬夜,注意休息,多吃水,适当的运动。饮食生活的无规律,外邪入侵,体内寒气增加,胆汁减少,食物在肠胃很难消化,并且胆汁逆行入胃与胃酸作用对胃黏膜凭障产生破坏,形成胃的不适,继续上行对食管黏膜凭障也产生破坏,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胆汁和毒素是肝分泌和分离出来的,通过胆囊收缩排出体外,胆不好,就会使得部分胆汁和毒素滞留肝内,影响肝的正常代谢,继而导致肝的局部损伤,短期是感觉不到的,其会自行修复,根源在胆,胆调养好了,肝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生了病尽量选择中药,西药对肝的伤害很大。有时间到乡下挖点灌南苦菜回来烧汤喝,用时加红糖哦,原产地连云港灌南,叶子背面有白色絮状物,晚上尽量不要熬夜,早点休息。经常舒展舒展筋骨,有利于强身健体,也有利于祛除心中的郁闷之气。

总之,大家对待乙肝不要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只要正确认识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完全可以与乙肝患者正常接触、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