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健康的指甲
平滑有光泽
但事实上经常可能出现白斑、竖纹等
这些能预示身体的健康情况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答导航
1.物体做垂直落体运动,回弹的高度有可能超过初始的高度吗?
2.手指甲上有竖条纹是缺维生素吗?口腔溃疡是缺维生素吗?
3.共振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4.从一包抽纸中抽出一张纸后,为什么会自然地带出下一张纸?
5.为何人发烧时会出现异常反应?
6.能否把场看做一个小型的空间的扭曲?
7.为什么光速不变性在物理学中有没有更本质的解释?
8.为什么excel的行数最多是1048576行而不是1000000行这样的整数?
9.众所周知现在的数系已经扩展到了虚数,那数系还能不能继续扩展呢?为什么?

Q1 物体做垂直落体运动,回弹的高度有可能超过初始的高度吗?

by 匿名

答: 如果物体的初始速度为0,那么其做垂直落体运动的回弹高度不可能超过初始高度。一方面,物体运动遵循能量守恒原理。物体在做不受外力干扰的垂直落体运动时,其动能(恒为正)和势能之和守恒。相同高度处,势能相等。回弹的高度不可能超出初始高度,因为这样意味着整体势能的升高,能量将不守恒。另一方面,物体做垂直落体运动时存在能量损耗。在物体下落和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会消耗一部分能量;在物体与地面碰撞时,一部分能量会以声音和热量的形式散失。运动过程的能量损耗导致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减少,最终无法回弹到初始高度。 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可能误以为一些过程违背了这一运动规律。比如说,篮球运动员手中的篮球,似乎总是能够回弹到原有高度,甚至超过初始高度。这是因为,篮球运动员在拍篮球时,初始过程就会给篮球一个力,这个力对篮球做功,使得篮球向下运动时具有一个初速度。这个初速度让篮球的势能和动能之和超过初始高度处的势能。于是乎,最终的回弹高度就有可能超过其初始高度。由这个例子推广,如果真出现了违背这一运动规律的现象,那么我们可以从外界或物体内部是否引入能量(如爆炸、弹性释放)的角度进行解释。 by 鱼非我 Q.E.D.
Q2 手指甲上有竖条纹是缺维生素吗?口腔溃疡是缺维生素吗?

by 金黄色葡萄求君

答: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一个来吧。 手指甲上有竖条纹是正常现象,看不出来缺不缺维生素。另外不要迷信指甲看健康,除非是灰指甲这种甲床的真菌感染,其他情况指甲并不能很好指示你当前的健康状态。因为指甲和毛发一样只是皮肤的附属物,而且你能看到的指甲,往往已经是一两周甚至更久之前形成的,即使少数情况确实反应了身体情况,那也是之前而非当下的身体状况,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口腔溃疡 ,学名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病因不清楚,口腔损伤、压力、特定食物的摄入都是易感因素,部分患者补充维生素B族可以降低发生概率。 by 某大型裸猿 Q.E.D.
Q3 共振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是微观粒子的运动产生的吗?为什么会导致有规律性的振动而且不同性质的物体频率也不一样?还有就是所有东西包括宏观微观的物质是不是都有共振现象?

by 保持好奇心

答: 当物体上施加的外力频率等于或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物体在该频率下的振幅变得更大,这就是共振。物体的固有频率是什么呢?我们从谐振子说起,一个小球连在弹簧上,置于光滑的水平面,那么小球的运动方程是 不难解出小球的运动方程是 其中 , 这就是小球和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没有外力时,小球会以这个频率振动,如果我们在小球上施加一个周期性变化的外力,那么当外力周期性变化的频率恰好等于小球和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小球的振幅达到最大。 事实上,真实系统总有阻力存在,阻力的作用在于:当外力的频率不等于小球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小球也会以外力的频率进行周期振荡(没有阻力情况下如果外力频率不等于固有频率,小球不会运动),小球的振幅与外力频率之间呈洛伦兹函数的关系,仍然是外力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这是牛顿力学的结论,是宏观效应。 对于更复杂的系统,如玻璃杯乃至大桥等,它们的几何形状决定了其振动只能选取特定频率,这是因为物体上的声波只能是驻波。那么当外力频率恰好与某个固有频率接近时,就会发生共振。 在关于微观粒子的研究中,我们依然使用“共振”这个术语。处于缓慢变化的电磁场(电磁波)中的二能级原子,两个能级分别是基态、激发态,当电磁波的频率等于原子的两个能级的差值时,我们称之为共振情况,原子的状态在两个能级之间振荡,这称为Rabi振荡,当电磁波的频率不等于能级差时,我们称之为失谐,原子的状态仍然会振荡,但是不能达到激发态。 by 利有攸往 Q.E.D.
Q4 从一包抽纸中抽出一张纸后,会自然地带出下一张纸,这与摩擦力有关吗?

by 匿名

答: 这个过程当然与摩擦力有关系,下一张纸巾主要靠与上一张纸巾之间的摩擦力带出来的。但应该强调的是,纸巾的叠放方式才是让这种摩擦力能够产生效果的关键。如下图所示,在制作一包纸巾时,厂商会刻意得用机器将一张张纸巾以U形的方式交错叠放在一起。于是乎,在抽出一张纸巾的过程中,摩擦力通过前后两张纸巾交叠的面将下一张纸巾带出。 图源:b站up主制造原理 为了能够让纸巾能够顺利抽出而不打滑,我们可以基于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获得一些小妙招。首先,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角度来看,将整包抽纸压实可以显著防止抽纸打滑。压实后的抽纸会增加前后两张纸巾的接触面积和压力,使得下一张纸巾受到更大的摩擦力。其次,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角度去考虑,厂家会刻意在纸巾上增加一些印花。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增加前后两张纸巾的摩擦力使得抽纸不易打滑,还可以增加纸巾的美观度。 参考资料: by 鱼非我 Q.E.D.
Q5 为何人发烧时会出现异常反应?

by 生活发现者

答: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热(发烧的更科学说法)只是许多疾病进程中的一个共同的临床症状(通常是感染和肿瘤),患者所感受到的异常反应和发热一样,只是疾病的结果。 真正属于发热本身所引起的机体反应其实很少并且比较一致,包括:体温上升、畏寒、心率上升(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约18次/min,基础代谢率增加10%~12%,有兴趣可以在流感发热的时候测一下)、呼吸加快加强、高热幻觉(可以想想自己高热时半梦半醒的诡异梦境)、高热惊厥(这个症状通常只出现在小儿高热的情况下)。 不难发现,发热的身体反应,除去神经系统的改变,其他的其实和你跑完5km长跑之后的情况差不多,因为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体温也会上升,只是会很快恢复正常而已。 极端情况下,异常反应还会增多。比如体温上升到40℃以上(赶紧吃药看医生吧),身体有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能会有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的异常反应。 而其他的异常反应,比如头痛、鼻塞、流涕、乏力,其实都是感染引起的(肿瘤引起的发热这里不做讨论)。 感染引起的发热机制简介,热源通常是细菌的脂多糖和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发热机制是IL6-COX2-PGE2轴(IL6是白介素6,COX2是环氧合酶2,PGE2则是大名鼎鼎的前列腺素E2),布洛芬、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非甾体解热镇痛药都是作用于这一个通路(所以解热镇痛药通常不能混用),体温调控的神经中枢则是下丘脑视前区。 发热的意义其实非常大,基本所有动物在面对感染时都会产生发热,并且低热可以很好的降低感染死亡率。主流观点认为发热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动物选择发热最主要的原因),并且可以抑制少数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多数微生物都被证明温度小幅上升不会影响其生长繁殖)。 by 某大型裸猿 Q.E.D.
Q6 能否把场看做一个小型的空间的扭曲?

by 花卷

答: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诠释,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万有引力场就是由物质分布所引起的时空扭曲,不过鉴于目前四大作用力还并未在理论上实现完全的统一(万有引力恰好就是没被统一的那一个T^T),所以严格地说目前只有引力场可以被这么看。 by ArtistET Q.E.D.
Q7 为什么光速不变性在物理学中有没有更本质的解释?

by 当当

答: 光速不变性实际上是作为原理被接受的,就像欧氏几何中的公设一样被接受。解真空麦克斯韦方程组我们就可以得到电磁波(也就是光)的波动方程,而其中的光速有真空介电常数和真空磁导率给出,是一个常数,这就引出了真空光速的问题,如果要保持经典的时空观,那么就必须说明解出来的这个光速是在哪个参考系给出的,或者我们必须舍弃物理规律在所有参考系中相同的原理。 历史上,在这一问题出现后,有许多科学家都做了不同方向的尝试,而最终的结果我们也已经知晓——爱因斯坦舍弃了经典的时空观,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得到了相对论,也被实验与观测验证了其正确性。 by ArtistET Q.E.D.
Q8 为什么office excel的行数最多是1048576行而不是1000000行这样的整数?

by 匿名

答: 这个数是2的20次方,在存储时,电脑会将输入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的信息,在存储信息时电脑会给这些信息一个地址,这个地址也是一个二进制数,存储信息时会根据地址进行读写(即寻址),一般而言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分配到的寻址空间,容量上限也是2的整数次幂。 by ArtistET Q.E.D.
Q9 众所周知现在的数系已经扩展到了虚数,那数系还能不能继续扩展呢?为什么?

by 名匿

答: 当然可以!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元数,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 , , , 为实数,定义 , , 的乘法为: , , , , , , , , 的平方都为-1。 四元数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三维空间中的旋转(就像复数也用来描述二维空间的矢量性质),而如果接触一些群论,我们也可以用群元素为基形成群代数……不过遗憾的是他们的应用范围都不如虚数广。 by ArtistET Q.E.D.
#投票

#本期答题团队

某大型裸猿、利有攸往、ArtistET、鱼非我

#上期也精彩

编辑:Gyoku

1.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