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8年正月,乾隆宴请群臣,77岁的张廷玉见皇帝心情不错,便道:“臣快80岁了,请辞归乡。”没想到退休之路非常艰难,还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
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为官一生,深谙臣道,但也担心哪天因年老糊涂犯下过错落得结局悲惨,因此想辞官回乡。但有时,人越怕什么,就来什么。
当张廷玉向乾隆请辞时,乾隆竟然不批。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回答张廷玉:“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张廷玉一心想激流勇退,马上回答道:“配享太庙的大臣不见得都要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也许,张廷玉越想尽快全身而退,就越容易犯糊涂,他的话明显触及了乾隆的逆鳞。乾隆闻言,脸色大变!
要知道,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朱元璋过河拆桥让他退休,但又暗中派人毒死了他。这让乾隆认为这是在借典故讽刺自己对忠臣不够意思。
乾隆大为恼火,也引经据典,拿大道理压人:“为人臣者,当法如终如一之荩臣。如诸葛亮,尽忠一生,此乃人臣之表率,人臣不可存图逸之心。”《清史稿》
就是说,你要学忠臣,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提前退休,说明你贪图安逸,不是荩臣,对朝廷不够忠诚。
张迁玉一听,不敢接话了,皇帝说这话太重了!他委屈极了:我辛辛苦苦为你们家干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落了个不够忠诚,不禁“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
一个年近80的白胡子老头,跪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乾隆也实在不忍心再说什么了。
乾隆是史上对臣节要求最严的皇帝,张廷玉却被皇帝批评不忠,这令他心惊胆战。而自1748年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性情大变,令张廷玉日夜提心吊胆,1年后张廷玉的牙齿几乎掉光,脸上布满老年斑,走路也要人搀扶了。
这一年来,张廷玉老得太快了,乾隆有次特地关心了下张廷玉的身体,张廷玉趁机说自己得了几种老年病,还说自己实在干不动了。
乾隆动了恻隐之心,同意他退休。
张廷玉大喜,看来自己这辈子能善终了。原本这一切尘埃落定,张廷玉也能回乡安享晚年,但也许是年老糊涂了,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张廷玉一听说同僚向乾隆进谗言说自己没资格配享太庙,就跑去求乾隆做保证,让自己死后还会配享太庙。这怎么能让皇帝给自己写保证书呢?张廷玉此举甚为不妥,乾隆无奈,只得发文保证会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谁知,不知张廷玉是否是老糊涂了,第二天来谢恩的竟是他的儿子,这让乾隆很恼火,命军机大臣写圣旨问张廷玉“明白回奏”,也就是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来亲自谢恩。
不料,这人却事先通知了张廷玉,而张廷玉竟也先于圣旨前跑去乾隆面前请罪。军机大臣竟敢泄露机密?这恰好撞在乾隆打击朋党的枪口上。
乾隆发誓要将张廷玉一党彻底打散,因此削去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还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又写信将张廷玉羞辱了一顿。
1750年春,张廷玉灰头土脸回到老家,闭门谢客,休整了一个月,才有心情拄着拐杖出门散步,几个月后,故乡的山水也让他心情好转,但是他的厄运又再次来临。
这时,朝廷传来一件事:张廷玉的儿女亲家朱荃犯了贪 污罪,被乾隆抓起来了。而朱荃是由张廷玉举荐而上位的,显然张廷玉举荐有误。
乾隆决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以示惩罚,但是他的做法却令人心惊!
乾隆派钦差大臣德保执行任务时,德保却命200多士兵进张家,不由分说,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张廷玉的家。所幸,张廷玉为官清廉,抄了半天也没抄出什么财产,事实证明,张廷玉是清官。连书籍、文稿及写条等都被带回了北京。
这显然是乾隆的小心思,目的是看张廷玉有没私下骂他,对他有否不满之词。但德保将这些东西带回北京细查了半个月都一无所获,不禁对阁老佩服之至。
张适玉素以谨慎闻名,不过令德保没想到的是,张阁老竟谨慎到这种地步,简直成精了。而正因如此谨慎,令张廷玉逃过一死。否则真查出什么,很可能会身首异处。显然,乾隆这是想置张廷玉于死地!
虽然张廷玉逃过一劫,但名誉彻底扫地。这场问罪张党完全被击垮,从此无人敢登张廷玉的门。
张廷玉修了一辈子臣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最后还是一败涂地。经过此次打击,他彻底心灰意冷,每天呆傻坐在家里。在回家苟活了5年后,张廷玉于1755年病逝,终年85岁。
令人些许欣慰的是,乾隆得知张廷玉死讯后,还是有些动容,毕竟君臣相处了14年,张廷玉还为大清奉献了一辈子,回想张廷玉的一生,他觉得自己有点苛刻。
于是宣布宽恕张廷玉一切过失,仍命他可享太庙,但不知张廷玉是否泉下有知?
这场乾隆与张廷玉君臣之间的相爱相杀,令人五味杂陈。常言,伴君如伴虎,但如果君臣都恪守为君为臣之道,是否会少一些人间悲剧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