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其规范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

据中国法院网消息,近日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判决了一起原告聊城某公司诉被告茌平某供热公司的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案,涉及金额高达330余万元,系全国首例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案件。该案的判决结果对于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聊城某公司与茌平某供热公司均系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按照生态环境部公布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它们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然而,在2021年10月29日,因茌平某供热公司经营困难,双方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达成了一份《指标转让协议》。协议约定,茌平某供热公司将包含2019年配额和2020年碳排放配额(尚未清缴)在内的排放指标转让给聊城某公司,聊城某公司按照协议支付价款。然而,这份看似普通的商业合同却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由于案涉碳排放额交易未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中进行,导致当事人双方无法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确认交易。聊城某公司支付了价款,却无法取得茌平某供热公司转让的碳排放配额的所有权。这对于聊城某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它不仅面临着无法取得碳排放配额的风险,还可能因此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于是,聊城某公司毅然决定将茌平某供热公司告上法庭。

聊城中院在审理此案时,首先确定了本案碳排配额转让的约定是否合法有效。法院认为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初创阶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激励排放实体低成本完成碳减排目标。而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部门规章,是当前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中明确规定,重点排放单位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并要求碳排放权交易应当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如果放任重点排放单位在场外交易,则会导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虚化,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也会影响碳排放权的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进而不利于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基于上述理由,聊城中院认定原告聊城某公司与被告茌平某供热公司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外私下交易碳排放配额,属于违背公共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双方于2021年10月29日签订的《指标转让协议》中关于碳排放配额转让的条款无效。同时法院还认为,双方均系全国重点排放单位,应当知晓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中进行交易,原被告对本案场外交易导致不能过户的后果均有过错。因此对于原告的损失被告应承担50%的赔偿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件影响与启示

这起全国首例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案件的判决对于规范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敲响了警钟。

首先,该案件凸显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初创阶段存在的监管漏洞。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尚不完善,一些企业或个人可能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违规操作,从而损害市场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该案件提醒我们要重视碳排放权交易的风险防范。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时,交易双方应充分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同时,交易双方还应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避免因法律意识淡薄或违规操作而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之中。

此外,该案件还引发了我们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发展的思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市场机制、提高交易效率等措施,推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全球领先的交易平台之一。

企业责任与担当

在这起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案件中,原告聊城某公司和被告茌平某供热公司均系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作为国家重点监控的企业之一,它们不仅承担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的法律责任,还肩负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担当。

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节能减排等措施,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清洁化。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员工培训和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体之一,企业应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公平竞争。通过参与市场交易、购买和销售碳排放配额等方式,实现企业自身的减排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双赢。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完善。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支持政府环保政策等方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发展动态和国际合作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