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恢弘的场面,如果脱离了历史的本质,都会变得索然无味,华而不实。电影《开国大典》这部电影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能够展示出人的真情实感与内心的隐秘。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对于历史人物的性格追求的不止是形似,更得其神肖。其中,对于蒋介石败退之前与李宗仁的较量尤为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蒋介石的下野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圣诞晚宴,高层政要齐聚一堂,桌上摆着水果,周围点着蜡烛,中间摆着中山先生遗像。这一片愁云惨淡的场景,乍一看还以为是“孙中山先生追悼会”。

也难怪南京方面如此愁容满面,前线兵败如山,后方派系倾轧,蒋介石又借机搞出了“下野”骗局,打算以时间挽回败局。

在手下宣读过“下野诏书”后,蒋介石侧过光头问道:德邻,你对这篇文告怎么看?

李宗仁的原话是:“我与总统,并无不同看法”。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论职务,你老蒋是总统,我是副总统,大家都“总统”。总统怎么看,我就怎么看。这句话既点明了要与总统“共进退”,又强调了自己的总统身份。同时,也为后面自己当“代总统”埋下伏笔。

老江湖一出口,便知有没有。电影《开国大典》对于台词的提炼程度与人物的把控程度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蒋在三大战役中输个精光,此时急需一名“背锅侠”来缓和糜烂的战局。多年后电影《建国大业》出现了相似的一幕,蒋介石戴手套为李宗仁鼓掌的一幕同样成为经典。

李宗仁前面在“选举”大会上做手脚,为自己争取到了“副总统”的位置。后面蒋介石一败涂地,此刻李宗仁就是现成的“白手套”。

无怪乎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坦言:我们可以说是替蒋先生谋划了一辈子,可他当总统越久,别人的话就越听不进耳朵里去了。

二、白手套李宗仁

蒋介石亲自上门“探望”李宗仁,言谈之间尽是刀光剑影:白崇禧又来了第二封劝我隐退的电报,德邻兄不知道吗?

他派黄少兄去香港联络李济深到武汉,你一定是知道了吧?

现在他又在联系程潜,你晓得吧?

面对这夺命三问,李宗仁表现出一问三不知的架势。

众所周知,李宗仁、白崇禧那可是桂系出来的铁杆兄弟,怎么会对老白的所作所为一概不知?此老白并非我白羽居士,而是小诸葛白崇禧。

镜头一转,切到李宗仁官邸外面。原来,四周布满了保密局的眼线,沈醉向毛人凤报告:他的一切活动规律我们都搞清楚了,只要总统一声令下,毒弹就会要他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话被监听,住所被监视,李宗仁还能活着完全是老蒋此刻需要派李宗仁这个白手套去跟我党“和谈”。

在屋内,老蒋的话风依然是熟悉的“打一巴掌,给一颗甜枣”。

“我退休,由你顶起这个局面”。

老蒋的言外之意,只要你去和谈,你就是“总统”。

面对老蒋抛出来“诱饵”,李宗仁笑了笑“你尚且不能讲和,我就更不行了”。老蒋不由分说道:我看,你还是出来一下。只要缓和他三个月到六个月,我就能训练出300万兵员。

老蒋往前凑了凑:德邻兄不是被司徒雷登大使看成是开明和民主的代表吗?镜头中,老蒋手中手握拐杖的姿势,像极了“权杖”。

特别是老蒋图穷匕见的那句“舍你其谁?”明显带由胁迫的杀意和嘲弄的意味。

这一段镜头,把蒋介石对于李宗仁既猜忌又利用,既防备又拉拢,既疑虑又警惕的感觉演绎的入木三分。不止是李宗仁,就连张治中、于右任、汤恩伯、卫立煌哪一个不是在老蒋的威逼利诱下讨生活。

难怪手握重兵,坐镇北平的傅作义感慨的说:现在还能活着就已经不错了。

三、叶落归根

傅作义起义后,北平和平解放,老蒋在南京直接慌了。在会议上,他忙不迭的宣告了自己的“隐退”决定,由李宗仁顶上。李宗仁当然知道自己要被当成“白手套”,却又不能傻乎乎被当成“傀儡政权”。

毕竟自己此刻是“代总统”,不是要当“末代总统”。

但是,老蒋虽然走了,军统的特务却留下了。如果李宗仁此刻“不识相”,立刻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李宗仁跟蒋介石的贴身男秘书吴中信玩起了“文字游戏”:这文告颇有些不妥,蒋先生辞职,我就不是“代行”而是“继任”。

两人僵持不下,张群只能将请示电话打到老蒋在杭州的居所。

蒋介石接到电话后的表现也很绝:遵照李副总统的意见,修改到他满意为止!

电话一撂“哼,他还当真了”。最后一句真是入木三分,精准地把握到了此刻老蒋的情绪。

老蒋匆匆忙忙离了南京,剩下所有人倍感轻松。李宗仁的腰板也直起来了,口气也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蒋介石亲口答应过的,文告按照我的意思修改。

吴中信也很无奈,老蒋带着嫡系全跑了,他也成了“弃子”。趁着四下无人他跟李宗仁交了实底:你身边的卫士,都是蒋先生的人!你还争什么呢?

恰在此时,张治中也跑来拱火:立青兄,你也太不够朋友了,文告改改吧?

白崇禧更是在电话中直言不讳:要做就做“真皇帝”,切不可做“假皇帝”。

李宗仁得到了吴中信的提点,几乎马上就转变了态度。在电话中他对白崇禧说:多谢关照,你也好自为之。

多年的老友,一瞬间就完成了暗语交流。双方都被监视,电话被监听,即使电话内容被老蒋拿到,他也找不到杀李宗仁的由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宗仁也只能放下架子,派张治中去北平和谈。镜头一转,张治中与顾问屈武依然是去溪口,找蒋介石汇报“和谈方案”。

谈判桌上,周总理舌战群儒,张治中步步为营,在双方多次的较量与磋商下,张治中的头发明显秃了一大块。谈到最后,老蒋的电报仍然是“拒绝签字”。

我军突破长江防线之后,李宗仁在汤恩伯的“护送”下坐上了飞机。看着天上盘旋不去的飞机,汤恩伯不耐烦的问:他还绕什么圈子?属下回答:蒋总统那时候绕了一圈,他绕了两圈。。。

画外音响起:李宗仁无限依恋的告别了南京回老家。此后,他飘零至广州、至香港至纽约。最后,叶落归根,1965年7月他回到北京。

据拍摄《开国大典》的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介绍:拍摄这部电影时,他们除了查阅各种资料、纪录片、老照片之外,还通过各种方式采访了许多经历过这一时期的老人。

其中就包括蒋经国的同学、张治中的副官、儿子、秘书,他们还赴重庆实地考察,体验生活。后来拍摄电影《决战之后》,他们夫妇还采访了国民党在押战犯,直接去“功德林”采访了不少当事人。

这对“伉俪导演”对于《开国大典》中的人物塑造,往往是虚实结合。立足真实,不限于真实,他们夫妻习惯在真实历史事件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加工和处理,在情节上用尽巧思,让影片中每个人物形象都饱满鲜活,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