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四十多了,行业积累小二十年,圈内响当当,今年老板给他安了个二十出头的英国一年制海归硕士给他当他总监。

这就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在单位,我招一个清华的sem本科当实习生,hrd大姐跟我说,咱单位看重能力和背景,实习生本科不要,最后给我推了个格拉斯哥的硕士一个月给人家7500。

那时候回去就是一头汗,再一打听,我是全单位唯一一个本科生。然后就背起书包一边996一边考研,看了一个月书上岸。去年新加坡大姐孩子来京,我跟他说读书的重要性,他还没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读书本身不重要,学历只是一种社会评判机制,如果能力真的足够强大完全不需要在其他附加条件下寻求别人的所谓认可。但存在欠缺,就会存在一种基于能力不足的“求不得”的怨念心态。

比如说,如果我是本科,批评研究生学识不够,总会有点欠缺说服力,因为没有实践经历不知道人家的培养进程。但如果你研究生毕业,经历过全程,再批评研究生教育体系,就显得很客观。

#试图正经说#但还有一点我需要自我检讨,就是逢人就劝学也不是负责任的状态。因为不同人的家庭背景,出身环境,学习能力,经济压力以及各种原因。可能并不一定适应和符合一定层面的教育培训体系和考试系统。我们国家的教育考试是一种筛选机制,他跟真实的学习读书没有半毛钱关系,再加上教育资源有限。理论上80%的人确实是没有书读的,这些人再努力也没用,就犹如小镇青年进大城市,各种触目可及而求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还是比较认同,摩根大通的我的一个老乡老庞。他经常会朋友圈提到天赋的各种重要性。虽然有时候絮絮叨叨的,但是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方式。每个人基于其天赋,总会做成或者做不成一些事情。比如你非让一个胖子去跑步,非让一个瘦子去举重,难度相对要增加一些。传统有句老话,是“这个人就是吃这碗饭的。”其实就是说明职业选择和天赋的匹配有多重要。简单的重复努力,可能并不会真实的再来改变。更多情况下是所谓的自我感动。就如同考试这样的筛选机制也是如此。
有钱人可以通过购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交换,比如弄个MBA、DBA,各种商学院也高兴,因为大家都知道,事实上学术活动也没有办法带来多大的社会回报,所谓的产学研一体以及市场价值都是空话套话废话,尤其在社会科学的层面下。有权利的就更容易了,随便一个县处级干部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班体系,实现自己的权力换学历的方式,学历跃升这个已经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是秘密。
但是彻底躺平是否可行,我们也不理解。年轻人一般都是在努力的,没有几个人天性是想躺平的,因为都想要获得额外的权利和利益,这是基于资源是稀缺的导致的人性使人。除非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社会分配机制趋向于公平,才会开始出现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机制下的人民生活充满向往。但在发展中国家要求每个个体的发展权利,这个明显不切实际。

但是简单的努力上进也是值得鼓励的,比如买个中专大专自考学历,去考个驾照,去学个潜水,哪怕去新东方考个厨艺烹饪,对自己的生活有帮助,对自己的家人有助益就足够了。

不必苛求每个人都去创造新世界,善良和公正也是相对有条件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没有绝对的平等。秉持心地善良,杀伐果断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