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的拓本——王中亮个人展”于2023年12月6日在首尔韩国雕塑家协会KOSA画廊举办。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王中亮在博士学习期间关于“记忆”为主题的雕塑创作作品,这是他继“抒情的忧郁”个人展之后在首尔举办的第二场个人展览。

导师评语

导师丨王志刚(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看王中亮的作品,可以体会出一种空间距离感,一如他自己从切身体验中抽身出来,似旁观者一般审视着那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记忆,摆在眼前的仿佛是别人的作品。尽管如此,金箔与石膏材质的隐喻,阳光与易逝两难的困惑,终究还是显示了作者王中亮对记忆的珍视与对现实的审视,或许这就是他创作时的态度。

“记忆的拓本”是王中亮继“抒情的忧郁”之后的又一次个人作品展,连贯起来可以看出他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线索,但在作品的叙事方式上,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个人化印记。作品采用拟像手法,以物易物,将往事思绪投射于眼前日常生活的普通物件中,通过拓印、打散、重组等手法,使其脱离具体所指而显得既熟悉又陌生,传达了一种舍近求远的期望与执念。

从记忆的拓本到拓本的记忆,很好的诠释了“我”与“环境”互为因果的社会寓意,以及在此影响下自我更新的积极意义。王中亮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过去与现实的交替带入生命的轮回,使这一命题有了超越自身感悟的内涵。我祝贺他的个展圆满成功,并为他在创作方法论层面探索中的突破而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 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开幕式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开幕式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开幕式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王中亮与张旭熙教授、金成馥教授、赵慧玎教授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前 言

忧郁与哀悼的雕塑

王中亮的抒情性忧郁

文丨赵慧玎(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诚信女子大学雕塑系特聘教授)

“抒情”性忧郁

忧郁,一词原本指人类基本的情感之一,如悲伤、忧愁,但现在它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原有的范畴,包括了抑郁、疾病、沉思、天才性等多种含义。有趣的是,直到18世纪,人们还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认为是体内某种体液过量导致的身体疾病和一种疯狂。同时,也有人认为忧郁是特殊且卓越的人才能体验到的特别情感,是“创造性能量”的源泉。波德莱尔的诗、阿尔布雷希特·杜勒的版画、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等人类文明的伟大作品都展示了忧郁不仅是简单的情感,而是人类存在的根源。王中亮的雕塑也重新定义了忧郁。他添加了“抒情性(lyrical)”这一形容词,将忧郁超越了简单的恐惧和悲伤,展示了包括“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希望与绝望”、“活力与无力”在内的多重含义。

失去的对象雕塑再现

王中亮的作品源自于对失去他人可能认为微不足道但对自己却珍贵的记忆的遗憾。他在目睹家乡村庄在“城市化发展”这个时代进程中迅速消失的现实,并感到了无力。中国的城市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快速推进,据统计,城市化率(城市居民人口比例)从1980年代初的不到20%上升到2021年底的64.72%。人们渴望更好的生活而迁往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乡村荒废,这是城市化、工业化经历的国家和城市中普遍现象。1990年出生、亲历这一变革的王中亮,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城市化的思考和反思,《擎声》(2016)、《潮汐》(2019)、《无人之境-城》(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汐》200×200×450cm,回收钢板,2019

虽然离开乡村已有17年,但他从未想过家乡会消失。回到久违童年时欢乐奔跑的地方,只见曾经热闹的街区变成了冷清、无人的村落。记忆中鲜明的红砖墙已被枯萎的树枝穿透,预示着早已荒废。代替人类占据建筑的树木在屋顶上挺立,营造出一种超现实和怪异的气氛。《地平线》(2023)、《逐渐消失的记忆》(2023)是表达当时矛盾和混乱情感的作品,使用易碎的石膏作为材料,最大化了荒废之美和作者所感受到的情感空虚。无论多么怀念,都知道无法再回到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因此对失去的家乡感到更深的怀念。艺术家通过如“悬挂在墙上的屋顶”等陌生的视觉组合,表达了他当时所面临的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不确定边界、模糊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平线》57×11×21cm,石膏、树脂,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逐渐消失的记忆》22×10×52cm,石膏,2023

“怀念家乡的心情”,“对过去时光的思念”意味着“怀旧”。“怀旧”一词最早由瑞士医学生约翰内斯·霍弗(Johannes Hofer)在1688年的论文中用来描述长期远征的雇佣兵的心理状态。它曾被认为是一种致命的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消沉、无力,甚至自杀,但在现代,这个词已经被用来表示一种抒情的怀念。简而言之,怀旧是一种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情感,是关于“纯粹的积极时刻”的记忆。王中亮因为生活离开家乡,但在陌生的城市中生活时每天都靠怀旧来支撑。然而,人类沉浸在对过去的怀念中,持续怀念过去,可能是对当前不安和缺乏的反映。当他感到现实中的疏离和孤立时,家乡成为他寻求心理安慰的地方,简而言之,激发了他的回巢本能。在《地平线》和《逐渐消失的记忆》中,融入了作者意识到再也回不去的虚无和失落感。

悼念的雕塑

“悼念”(deuil)这个词源于拉丁语“dolere”,意为痛苦。悼念通常与爱人的死亡有关,但当失去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如“家乡”这样的无形抽象事物时,同样需要悼念的过程。对于所有有意义的失去感到痛苦和悲伤是一种完全正常的身体反应,通过接受和接纳失去的过程,自我可以实现更大的成长。然而,如果一段时间过后仍然无法摆脱对失去对象的执着,持续的失落感可能会导致抑郁和悲哀。弗洛伊德将悼念分为成功和失败,认为通过将对失去的对象的专注转移到其他对象上,逐渐走向遗忘,这被定义为“成功的悼念”。另一方面,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仍然不消失的悼念被视为不正常的悼念,即失败,其结果就是“忧郁”。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王中亮在失去家乡这个对象后,似乎还没有达到正常的悼念阶段。他无法摆脱怀旧情绪,摸索着模糊的记忆,试图“重建”已消失的家乡村庄。《消逝与重建》(2023)和《清晨》(2023)隐喻地展示了他尚未完全接受失去状态的心理。小羊如何独自爬到那么高的地方?虽然费劲地爬到了顶峰,但因为必须过去的桥已断,所以无处落脚。被困在狭窄的空间里,无法迈出一步,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手能够到梯子的起点就可能自己爬到更高的地方,但无论怎样踮起脚尖伸展双手,都无法触及,因此感到沮丧。他试图重建已消失的地方,但意识到建筑和自己的记忆都已不完整且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逝与重建》25×7×52cm,石膏、金属,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晨》15×5×40cm,石膏、金属、树脂,2023

王中亮的雕塑作品中充满了深深的情感。他无法完全接受“失去”,进而梦想着根本无法实现的对象的“复活”,这是因为证明那是“现实”的痕迹并没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于眼前。面对已经失去生机和荒芜的土地,他仍然保持着最后的希望和未知的可能性,不放弃直到最后。海德格尔曾说,我们看到他人之死并感到悲伤,实际上是在痛苦地面对自己的死亡。因为通过他人,我们意识到终将迎来同样的死亡。难道艺术家不轻易接受“失去”,是因为感觉它就像是否认自己的存在一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间日记》200×9×3cm,石膏,2023

对他而言,家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休憩之地,更像是精神的摇篮。在快速变化和动荡的城市生活中,当感到一切都不完整,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不存在时,他靠着“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的想法支撑每一天。因为以为家乡,那个地方仍然原封不动地存在,所以当发现它已经不存在时,他陷入深深的抑郁和失望中。王中亮的雕塑作品是他在这种现实矛盾中感受到的复杂微妙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对失去的家乡和自己的悼念的象征。他回忆起已经模糊的记忆,在不完整的记忆形态中表达了他的思念和焦虑。“即时记忆保存” 他不由自主地迎来了与家乡的别离。由于外部力量的影响,失去了宝贵的记忆和回忆,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和悼念方式,称为“即时记忆保存”。他从古代印刷技术“拓印法”中获得灵感,复制原型表面,并将每一块碎片拼接成浮雕或雕塑。通过这种方式制作的被称为“拓本”,他使用可以即时复制的柔软材料——石膏,记录并保存周围生活的痕迹。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和“实践”,表示他不会再被动地看着珍贵的事物在眼前消失。经历了意外的分别后长时间沉浸在忧郁中的他,开始收集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并专注于“现在,这里”的感知和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子》65×34cm,石膏、金箔,2023

在以前的作品中,通过将失去的对象视觉化并再次面对自我,进行了一种“확인 사살确认射杀”。尽管这些记忆在头脑中并不清晰,艺术家还是努力回忆,尝试以不完整的形式进行重现,只是增加了悲伤的情感。而在近期的作品中,他不再是强行召唤已消失的对象,而是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副产物和足迹的痕迹,组合起来。他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创造了自己的空间,想象中的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即使它们消失,也可以轻松放手,艺术家用手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制造了自己的避风港,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轻松到达,而对家乡的记忆则原样保存在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处的北汉山》40×20×30cm,石膏、金属,2023

通过王中亮的新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对失去的对象的态度,对悼念的变化态度。他一直无法完全吸收对家乡的记忆,也没能将其释放,将自己困在忧郁和悲哀中。他运用修复破碎和裂开的陶器的传统工艺“金缮”技法,用金箔填补石膏拓本中的裂缝和角落。据艺术家解释,这是象征性地表达了一束光线,“希望”。尽管他的作品中仍然内含长期累积的抑郁和无力感,但同时也清晰地显示出他想要摆脱这些情绪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尽柱·咖啡日记》10×5×60cm,石膏,2023

罗兰·巴特在失去母亲后的两年间,面对悲伤的情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他说这样做是为了“克服遗忘的痛苦”。曾经拒绝承认失去的王中亮,通过记录每一刻的情感,正在忍受和适应“缺席”。用巴特的话说,就像他意识到我们必须习惯与“缺席的存在”永远生活在一起一样。

(本文根据韩文原文翻译)

展览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处的北汉山》

40cm×20cm×30cm,石膏、金属、金箔,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助的莫兰迪》

100cm×20cm×40cm,石膏、金箔,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黑暗中穿过》

40cm×30cm×25cm,石膏,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雪》

40cm×20cm×30cm,石膏、木,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尽柱·咖啡日记》

10cm×5cm×60cm,石膏,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子》

65cm×34cm,石膏、金箔,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痕迹的诞生》

23cm×23cm×50cm,石膏、金属、金箔,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间日记》

200cm×9cm×3cm,石膏,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瑟的记忆》

尺寸可变,石膏、枯叶、金属,2023年

艺术家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中亮

WANGZHONGLIANG

1990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

2017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2020年硕士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为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双导师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