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有望再创新高。截至12月28日午间收盘,今年退市的46家公司中有44家强制退市,1家吸收合并退市,1家主动退市。

记者结合Wind数据以及上市公司公告统计,被强制退市上市公司2021年有17家、2022年有42家、2023年有44家。

2023年以来,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持续推进和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逐渐让基本面的好坏成为决定公司是否应该退市的重要判断标准。资本市场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有进有退”的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11家,广东上市公司最多退市企业也最多

记者注意到,2023年A股退市公司共涉及23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广东作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共有11家上市公司退市,深圳3家,东莞、广州、潮州、梅州、惠州、珠海、阳江、汕头各1家。广东一省退市公司数量就占到了全部退市公司的1/4。

北京也有5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经纬纺机是主动退市,中航机电是合并重组。

此外,江苏、上海、四川各有3家上市公司退市;福建、吉林、浙江各2家上市公司退市;甘肃等各1家上市公司退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wind 制图:大众新闻客户端)

Wind数据显示,2023 年退市公司中除去上述提到的经纬纺机、中航机电外,其余均为强制退市。

从退市前总市值看,有1家公司市值超百亿元,中航机电(416.35亿元);12家市值超十亿元,分别为经纬纺机(63.16亿元)、*ST庞大(40.91亿元)、 *ST中天(28.02亿元)、ST阳光城(15.32亿元)、*ST金洲(15.29亿元)、ST美置(14.31亿元)、*ST搜特(12.85亿元)、*ST海投(12.16亿元)、*ST蓝光(12.14亿元)、山航B退(10.92亿元)、ST泰禾(10.70亿元)。

从退市前股东户数看,8家公司股东数超10万户,*ST庞大(25.3524万户) 、*ST中天(18.8203万户)、中航机电(15.3941万户)、*ST蓝光(14.5953万户)、ST美置(14.5222万户)、ST阳光城(14.2536万户)、 *ST搜特(13.2247万户)、*ST紫鑫(10.9369万户)。

“1元退市”多达20家

强制退市分为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等四类情形。

从2023年的退市原因可以看出,2023年交易类退市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其中交易类退市数量从2022年的1家增长至2023年的20家,与财务类退市数量相同。同时,重大违法类退市数量也有所增加。

根据《股票上市规则》,交易类强制退市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2023年已被强制的退市20家企业均为“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可见,“1元退市”已经成为A股落实市场化退市机制的重要手段。

开源证券研报称,这意味着退市新规的持续推进使得A股多元化退市渠道逐渐畅通。

除20家交易类强制退市公司外,还有20多家公司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而退市。其中,触及年报“非标”(即年报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标准的公司最多;还有年报被年审会计师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净资产标准和营收+净利润组合标准的。退市新规实施后,新增的“非标退市”情形,已经成为触发上市公司退市的重要指标。

房地产行业退市企业数量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wind 制图:大众新闻客户端)

从2023年退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年内退市数量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房地产行业成为重点退出领域,有*ST 海投、ST阳光城、ST泰禾等9家上市公司退市。

这是房地产行业首次出现大面积“退市潮”。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2023年房地产行业出现大面积退市,是应退尽退的市场化退市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开源证券研报称,这是因为2021年以来,部分经营不善的房地产企业在二级市场被投资者“用脚投票”,最终触及“1元退市”情形而退市。一些大型知名房企的退市意味着“应退尽退”的市场化退市机制正在A股市场持续发挥作用,未来处于衰退期行业的、欠缺战略性眼光和可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会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

3家公司已锁定“面值退市”

记者注意到,*ST华仪、*ST柏龙已发布公告称,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事先告知书》公告,因公司已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被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此外,12月28日*ST泛海也发布公告披露退市风险,截至12月27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已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2.1条规定的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公司股票自12月28日(周四)开市起停牌。

目前,上述三家公司正在等待交易所最终决定。

记者注意到,还有多家公司股价已经临近1元/股,ST鸿达、*ST爱迪等股票收盘价已跌破1元。

科创板迎来首批退市企业

*ST泽达、*ST紫晶因涉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多项违法行为,触发重大违法类情形而被强制退市,其也成为科创板首批退市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退市紫晶成立于2010年4月,于2020年2月登陆科创板,于2023年7月终止上市,公司是一家的光存储高科技企业。公司《招股说明书》存在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2017-2019年上半年,退市紫晶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2189.47万元,累计虚增利润8599.00万元。上市后,退市紫晶继续通过财务造假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利润。2019年虚增利润1.45亿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的94.55%。2020年虚增利润1.69亿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的150.21%。并连续多年存在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

退市泽达成立于2013年1月,于2020年6月登陆沪市科创板,于2023年7月终止上市,公司是一家用数据赋能医药健康产业的企业。退市泽达同样在其招股书中编造重大虚假内容,2016年-2019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2亿元,虚增利润1.87亿元。上市后,退市泽达继续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签订虚假合同、开展虚假业务、隐瞒关联交易,并且还在2021年年报中虚增在建工程,涉及金额3632.06万元。

市场普遍认为,科创板首批企业退市巩固了我国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中的法治化原则,标志着科创板也正式进入常态化退市阶段,既反映了监管部门贯彻“零容忍”要求,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的立场和决心,又有助于优化科创板上市公司结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帮助科创板加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随着退市改革成效不断巩固,促进常态化退市机制也应更加成熟。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未来“退市股票的场外交易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着重关注信息披露与监管,努力形成更为完善的资本市场退出体系;也应进一步拓宽退市渠道,提升退市效率。”

(大众新闻客户端 戴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