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主服刑40年后,致信王震:“还记得那年冬天1000担粮食吗?”
红尘故事汇
2023-12-28 22:33河南
声明:本文真实事件,情节略有改编,旨在弘扬正能量,不忘先烈。VIP用户可免费阅读。
1991年,开国上将王震收到一封署名“马希良”的信。
马希良这个名字,王震并不陌生。
马希良原名“马兴”,抗战时期,就已经在延安的中央级日报上发表过文章,是王震当年在中原军区率领的部队359旅中小有名气的“秀才”。
王震自己因为小时候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经常自嘲自己是“粗人”。
他对有才华的人格外重视,非常欣赏马兴的文笔,就把马兴调到了359旅教导连,并鼓励他好好学习,早日成为359旅的“大笔杆子”。
建国之后,马希良转业到地方,离休前一直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
此后40多年,王震再也没有见过马希良。
现在突然收到马希良的来信,王震颇感意外。
王震以为是马希良生活遇到困难求助于他,但打开信后,马希良却对自己的生活境遇只字未提。
他在信中问了一个问题:“老首长,您还记得1945年李实从廖家借来1000担救命粮的事情吗?”
马希良在信中所说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王震依然记忆犹新。
当年如果没有廖家慷慨出借1000担粮食,359旅全体官兵要么被敌人困死,要么活活饿死。
但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马希良为什么现在突然提起这件往事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一切还要从1945年那场大雪说起。
01 359旅遭大雪围困,陷入粮荒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和我党签署了《双十协定》,其实就是个缓兵之计,目的是忽悠我党,为内战作准备。
1945年底,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调集几十万军队大举进攻中原军区,而当时我军驻扎在中原军区的总兵力只有不足7万人,形势万分急迫。
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的王震,带领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359旅,与几十万敌军在双沟、唐河等地多次交手,并接连打了不少胜仗。
连续的战斗,使部队疲惫不堪,王震决定带领部队到随县洛阳店休整。
部队进驻环潭镇时,刚好赶上下大雪,气温已经低到滴水成冰的程度,进出环潭镇的几条道路全部被大雪封死,外面的军需物资根本进不来。
屋漏偏逢连阴雨,偏偏这时,部队的粮食快要见底了。
359旅旅长郭鹏和政治委员王恩茂连续多日为筹粮的事情犯愁。
他们眼睁睁看着部队就要断炊了,环潭镇外围进入县城的道路已经被敌人封锁了,环潭镇周围的路也被大雪封上了。
再这样下去,根本不用敌人进攻,整个359旅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
郭鹏和王恩茂向王震汇报了部队断粮的事,王震也犯了难。
如果是和敌人真刀真枪干,王震一点儿也不怕,但后勤补给的事情,王震却并不在行。
王震紧急召集359旅的干部开会,商议筹措粮食的事情。
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有想到好办法筹集粮食。
这时,突然有人提议:“实在不行,就找地方上的同志想想办法吧。”
这个提议一下子提醒了王震。
是啊,地方上的同志比我们更加熟悉当地的情况,也许他们会有办法。
王震马上安排人去找地方上的同志想办法筹粮。
359旅旅长郭鹏和政治委员王恩茂亲自出面,找到了时任鄂北行署专员的李实同志帮部队筹集粮食。
李实同志也是一个老党员了。他1925年底加入党组织,曾多次被捕入狱,但从来没有当过叛徒,是个信仰坚定的党员。
但当时的鄂北行署也穷得叮当响,连专门的办公机构都没有,更没有专门的财产,办事人员也只有3、5个,常常是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办公。
李实听到郭鹏和王恩茂的来意后,马上说:“部队和地方本就是一家,部队遇到困难了,地方上应当提供帮助。”
李实向对方拍着胸脯保证:“你们给我几天时间,我一定帮部队解决这个问题。”
郭鹏和王恩茂看李实如此表态,向他表达谢意后就回了部队。
02 李实借粮,廖家慷慨解囊
李实虽然答应帮部队解决粮食问题,但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实在是“压力山大”。
他派人到环潭镇周围的村庄向村民打听,看看能否每家借一点儿,凑给战士们。
然而,反馈回来的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气候异常,收成不好,又赶上大雪,平常人家也仅能勉强吃饱饭,要解决几千人的吃饭问题,根本是天方夜谭。
李实正为筹粮的事情犯难时,手下有人提醒他:“何不到环潭首富廖家去试试?”
李实一拍脑门:“对呀,我怎么忘了他们家呢。”
环潭镇水上运输发达,逐渐成为方圆百里的商贸枢纽,有“小汉口”之称。
廖家祖上凭借卓越的商业眼光,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
廖家在环潭镇有土地、商铺,还在应城经营盐矿,在环潭镇富家一方,当地无人不知廖家。
但对去廖家借粮,李实心里还是没有底。
廖家向来不喜欢参与政事,敌人多次想收编廖家,但廖家对敌人的所作所为十分厌恶,拒绝与敌人合作。
但在抗战时期,廖家曾经多次向新四军捐钱捐物,帮助新四军抗日。
现在抗战结束了,廖家还愿意站在哪一边,李实也拿不准。
但眼下解决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迫在眉睫,李实没有时间仔细思忖这件事了,只能硬着头皮去廖家碰碰运气。
李实踏入廖家大门时,廖家家主廖复初还在应城盐矿上没有回来。
家里只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在家。这位老太太正是廖复初的祖母毛氏。
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头脑思维非常清晰。
李实说明来意后,毛氏说道:“我们廖家向来是爱国明理的。你们是为穷人做主的,现在老百姓都愿意支持你们,我们廖家也义不容辞。”
李实对毛氏的态度大感意外,同时又有些迟疑,毛氏看出了李实的担心,对他说:“廖家的事,我老婆子还是能说了算的。”
毛氏又说道:“只是有一件事,将来廖家寨解放了,莫要亏待了廖家族人。”
李实赶忙答应:“一定一定,廖家对党的支持和帮助,党一定不会忘记的。”
毛氏问道:“你需要多少粮食?”
李实答道:“只需大米1000担。”
毛氏叫来管家,吩咐道:“打开粮仓,有多少拉多少,再宰杀几十头肥猪,多拿一些蔬菜,让他们好好过个年。”
李实赶忙对毛氏说:“我给您写一张借条。”说着,从公文包中取出纸笔,写下“向廖家借粮1000担,他日一定如数奉还。”同时盖上了鄂北行署的公章。
李实把借条递给毛氏,毛氏接过借条,三下两下撕碎借条,对李实说:“这些粮食是廖家对你们的支持,不用还了。”
李实对毛氏的举动感动不已,再三感谢,然后和管家一起到粮仓取了粮食、猪肉、蔬菜,押运着这些物资冒着漫天大雪向359旅驻地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