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首次全军大授衔,在这盛大仪式后,共诞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和798位少将,这是无上的荣光和功勋的证明。

在这些职衔当中,最高者莫过于元帅了,他们无一不是家喻户晓、名垂青史的人物。

但就在几天之后,另一个大家并不那么熟悉的名字,却得到了毛主席及中央特批,给予政治、生活上国家副总理级别待遇,经济上行政三级待遇,这样的标准其实已经与元帅无异。

此人便是郑位三,一个在国家、党内似乎都不那么出名的人,但他却是一位极传奇的革命元老,有着赫赫的功勋与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2年,郑位三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原名郑植槐,红安可是大名鼎鼎的革命摇篮。

而郑家虽然是一个地道的贫农家庭,可是革命气氛煞是浓厚,郑位三的父亲郑维翰后来比儿子更早投身了共产主义,还曾长期担任乡里的苏维埃主席。

有这样的一个思想先进的父亲,郑位三自然没有错过上学读书的机会,他先在乡里念私塾,然后到县里上小学,在此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十分优异,所以在1918年的时候一举考入了由张之洞创办、湖北境内首座高等学府,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

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

而说来有趣,正因为在这次考试中他名列第三,所以才就此改名,从郑植槐摇身一变成了“位三”,意思是位列第三。

此时的马克思主义之风已经蔓延开来,尤其是在全国的各大学校当中更加广泛,甲种工业学校自然也不例外。

而郑位三的老师郑锡云又恰好是一名深受共产主义影响的人,这让他也很快迷上了这些红色思想。

在学校中,郑位三积极阅读马列名著,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校外,他不断参加革命活动、游行示威,积累革命经验。

由于其杰出的表现,到了1925年的时候他便经人介绍、获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郑位三不仅革命热情高涨、参与运动积极,而且能力颇为突出,文化程度又较高,很快脱颖而出并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中共黄安县(原红安)县委委员和县委书记,在这里兢兢业业工作了好几年。

而到了1927年的时候,汪蒋二人一起发难,革命形势发生巨大的逆转,白色恐怖在全国蔓延开来,无数党员群众惨遭杀害,局面对我党极其不利。

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与上级已经失去联系的郑位三跋山涉水一路抵达武汉找到了党组织,而后在中央的指示下再度返回黄安,与所有同志一起,开始策划一次惊天动地的起义。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黄麻起义”, 而在黄麻起义之前,正是由郑位三领导,先举行了黄安秋收起义,而后各处才群起响应,攻入黄安县城。

这不但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起义,而且揭开了土地革命和创建苏区的帷幕,而且在反革命风暴下,为党保存了极为重要的军事有生力量,意义非常重大。

此时的郑位三不过年仅二十五岁,但对于土地和农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经验了,当国民党大军反扑而来时,他带着黄麻起义军一路撤退,在抵达黄陂县的时候,队伍已经有些难以支撑了。

黄麻暴动

面对后有追兵、前路迷茫、补给困顿的现状,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唯有郑位三结合当下的情况以及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最终作出了一个开辟性的决定——以此处为中心,建立起一个革命根据地。

郑位三说干就干,而且他并非空想,而是围绕这一点推出了很多详实的策略,比如降低对地主的全面打压,处罚那些极其顽固的大地主,但对中小地主显示宽容态度,缓和矛盾,同时争取农民工会、团练组织,甚至包括土匪、流氓,对他们进行教化等等。

这些政策极大地稳固了共产党在当地的政权,也最大程度孤立了那些敌人,还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崭新的根据地蓬勃发展起来。

这便是著名的鄂豫皖苏区,而郑位三毋庸置疑也成为了它的主要创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一系列优良政策,红色的火种迅速在这片大地生根发芽,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长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郑位三也先后担任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代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长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等重要职务,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不幸的是,随着193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国焘抵达鄂豫皖苏区,并开始推行他的左倾主义思想后,整个苏区很快陷入鸡犬不宁的境地,革命力量也受到了很大打击,最终导致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

郑位三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鄂豫皖苏区已经无法保住,可是当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的时候,他还是毅然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上,走马上任鄂东北道委书记兼游击总司令,率领少数人继续以游击的方式抗敌。

众所周知,长征开始后,那些留在过去苏区的人们,处境都极为艰难,然而郑位三不仅尽全力带着战士们继续斗争,同时还保护群众、地下党组织,甚至于让军队人数不断扩充,在红军主力危难的时刻,多次为他们补充兵员,也籍由此重建了红二十五军。

因此,在1934年时,中央特派员前来传达了上级首长的指示:让郑位三带队进行转移,随同长征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此时的郑位三已饱经风霜,在斗争时期,他失去了双亲、失去了自己的二弟、妻子、女儿,他和军民同吃同睡,平日里常叼着烟,穿着一身破衣烂衫,留着两撇浓密的胡须,看起来就像一位最朴实的老农。

但他却在鄂豫皖地区拥有着无人可及的影响力,工人、农民、群众、军队,没有人不尊重这个伟大的革命斗士,以至于年不过三十的他被尊称为“位老”,这个名讳也伴随了他后来的一生。

在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郑位三随部队一路抵达了陕西境内,充当着二十五军的军政治部主任,继续展现着自己强大的组织能力,在抵达陕南后,中央对他的能力和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直接任命他为鄂豫陕根据地特委书记。

不过那个年代,升官可不意味着发财,当时的鄂豫陕根据地不断收到敌人突袭、围剿、扫荡,在好几次战争中都面临着崩溃的风险,还是郑位三站了出来,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带着红七十四师这一支孤军,进行了整整两年的游击战争,把自己的身体都拼垮了,战士们却安然无恙,部队甚至扩充了近三倍。

到了抗战爆发后,郑位三重新回到了他最熟悉的鄂豫皖根据地,手到擒来地指挥当地军民协同抗日,另外还大搞经济建设,解决了党内、军内的许多开销问题。

在这段时间内,郑位三还成了李先念的恩师,对他非常关照,让后者受益良多,这份情谊后来让李先念始终没有忘记,一直对郑位三非常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1946年,郑位三的肩上迎来了更重的担子:此时抗战已经结束,而国民党想要发动内战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时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和军区政委的郑位三受命组织一场浩大的突围。

而巧的是,此时的中原军区总司令正是李先念,这对良师益友在通力协作之下,中原军区的解放大军被分成了八路开始迅猛突围,由此,全国解放战争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便是著名的“中原突围”,但也是郑位三最后的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台前,因为他的身体在长年累月的消耗下终于垮了,很快被安排到后方养病了。

中原突围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政协也相继成立,在最初的十八名中共代表名额里,中央仍然毫不犹豫给郑位三留下了属于他的座位。

可是在深山中打游击的那些漫长岁月极大摧毁了郑位三的健康,一直到建国后他都长期处于修养状态,因此,他辞去了全部职务,中央迫于他的状况也只好同意,但一直都希望他尽快康复,出山担任领导工作。

就这样到了1955年授衔结束后,毛主席、周总理以及中央还是觉得对位老过意不去,因为根据评定的标准来说,郑位三虽然没有领导过大军团作战,但他既是老革命,又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苏区创始人,而且对根据地各方建设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皖北和陕南的游击战争也功勋卓著,且长期担任着大区最高领导人职务。

因此,经过商议,最终由毛主席亲自批准,给予了郑位三国务院副总理级的实际政治身份和待遇,到后来国家公务员工资第一次推出工资标准后,又给了他行政三级的工资待遇,各方面与元帅基本一致。

按这个标准,郑位三每个月能获得的补贴是非常之高的,但这些钱除去生活必要开销之外,全部被他送回了黄安县和鄂豫皖老区,用来解决人民、政府以及烈士后代的困难。

但不官居要职,并不意味着郑位三隐居世外了,恰恰相反,他一直利用所有养病之外的时间来发挥自身价值:

由于常年居住武汉,时任湖北省军政最高长官的李先念将自己老师的住宅安排在了自己的隔壁,时常向他讨教解惑,而郑位三从无拒绝。

于是从建国后,湖北省陆续在他的建议下作出了三类重大改革,包括对大批旧职人员进行区别对待,合理善用其中一部分,到加强工农干部教育,从基层选拔人才,还是经营革命大学,提高知识分子的马列主义教育,无一不是很大的贡献。

1975年7月27日,郑位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邓小平与李先念一同主持了他的追悼会,纪登奎、徐向前、王震等诸多国家领导人、将军抵达现场致敬。

所有人对位老一生不求名利,只为民族解放事业燃烧生命、奉献自我的行为,都感到由衷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