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而废除了古代实行千年的丞相制度,但他忽略了两点:
1、他的子孙后代并不都会像他那样认真工作、当好劳模
2、他之后连三世都没到,就出现了懒政、怠政的皇帝。
而内阁首辅张居正却在1572年至1582年全权处理军政事务,实际上就是可以代表皇帝。
我非相,乃摄也,是张居正在接受幕僚、部下吹捧时,非常认真、严肃地说出口的。
壹:张居正摄政——最大的功绩是改革
隆庆元年即1567年,张居正是内阁次辅,首辅为高拱。
隆庆六年即1572年,这一年隆庆皇帝去世、万历皇帝准备登基,因为高拱乱说话:十岁的孩子(指万历皇帝)怎么能管理天下呢?
本就伤心(失去丈夫)、惶恐(孤儿寡妇怎么办呢?)的李太后听说此事后,异常愤怒。结果高拱致仕退休,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十年改革正式开始。
不必用“张居正改革不彻底、有明显的局限性”等套话、空话来形容这场改革,就当时看,这场改革就是颠覆的、巨大的、成功的。
经济方面,重新丈量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结果"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为濒临破产的明朝重新注入资金活力。
政治方面,推行“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官场为之肃然,后又推行裁汰冗员,本已腐朽堕落的明朝官场为之一震。
军事方面,任用戚继光等、李成梁等防范北部边疆,任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张居正在世时,明朝真正实现了每战必胜、没有外患。
贰:张居正摄政——高调跋扈的为人处事
宫内有李太后、大太监冯保全力协助,外有能臣名将驱使,大权在握的张居正也做不到像周公那样谨慎谦虚。
“我非相,乃摄也”,既是张居正的严肃自评,更是他的心里话。
《万历野获编》记载:曾有客人当面奉承张居正是“相业至伟”,而张居正则不以为然,反而一本正经地纠正客人说,“我非相,乃摄也”。
还有一次,为了讨好这位“摄相”, 跑官要官之徒曾经送张居正一幅黄金打造的对联,上书: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诵太岳相公。张居正,字太岳。
至于张居正偶尔生病的时候,大小臣工莫不公醮私醮,御史朱琏暑月马上首顶香炉,暴赤日中,行部畿内,以祷祝奉斋。
这俨然是群臣拿出对待皇帝的作法,“孝敬”张居正。
叁:张居正摄政——糟糕的师生关系
公元1572年发生了很多事:隆庆皇帝去世、其妻李氏荣升太后、10岁的万历皇帝登基、高拱下台而张居正成为首辅等等。
除了把握军政大权,张居正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做万历皇帝的班主任,全心全意教导和约束他,使他成为明君。这也是李太后苦苦拜托张居正的一件大事。
万历皇帝的文化课肯定不错:张居正自己的学问就很好,而且还找了多位名师一起教,甚至还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万历单独编教材。
最终却形成了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之间异常糟糕的师生关系。
日常读书,迟到、早退、打瞌睡、背不好等等,万历皇帝会被训斥甚至罚跪。
重要讲习,万历皇帝不小心读错字句,张居正会毫不客气的当众呵斥和纠正。
闲暇之余,大太监冯保会将万历皇帝的一举一动向张居正汇报。
这就是万历皇帝从十岁到十八岁的主要生活和学习状态。
到了万历皇帝十八岁成年成婚,情况不仅没有变得宽松,反而更加严峻。某次因为万历皇帝醉酒后打骂宫女,张居正和李太后竟准备废掉万历,改立潞王为帝。
饱读诗书的万历皇帝当然知道历史上所有废帝的下场,于是苦苦哀求李太后和张居正,甚至写下《罪己诏》公开检讨。
这样的师生关系,走到最后就成了:老师没有把学生当皇帝,而是真当成了学生甚至儿子;学生无法记住老师的恩情和教诲,反而深深刻下了屈辱、仇视的心理烙印。
肆:张居正摄政——奢靡的个人生活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生活只有一个要求:勤俭节约、成为天下臣民表率。但张居正自己的个人生活,实在奢侈糜烂得有些不像话。
三十二人大轿、鸡舌羹、海狗肾……还有边关名将经常进献财物、美女等等。正史避讳,野史和家史却事无巨细。
仅就三十二人大轿而言,背后是多少官场溜须和民众心酸。张相公从京师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境内),就是坐着这种轿子既休息又办公。
行路千里,为了能让这种超级轿子通行,修路、扩桥就成为各州县官员阿谀逢迎的方法之一,民众的房屋甚至祖坟皆不可保。那时候,征用就是征用,可不会有什么拆迁补偿款。
伍:张居正摄政——悲惨的身后子孙
万历十年即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张居正去世后数月就开始被明神宗万历皇帝彻底清算。
这种彻底的程度,寄托了万历皇帝强忍积压多年的愤怒和委屈。张居正所有的封号被收回,所有财产被抄没,而且还出现了封锁张宅、饿死多人、长子自杀等各种惨剧。
随着张居正后人的惨剧不断发生,文官集团由支持万历皇帝清算到劝阻他适可而止。这才让万历皇帝那颗疯狂报复的破碎心灵得以收敛,否则张居正的尸身就会不保——挫骨扬灰本就在万历皇帝的计划之中。
余恨未消的万历皇帝用十二个字对张居正做了最终定论: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
同一时期的清官名臣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工”与“拙”都是相对的,无关智商,重点要看情商高低和自控能力。既要有大权独揽方能锐意改革的霸道,还要有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谦逊,都做到真是太难了。
至于张居正的智商和学问就不用说了,他6岁就被誉为神童。 论聪明才干,整个大明朝300年文官无出其右。
结语
对于张居正而言,所谓的平反昭雪,既迟到、又无奈。
天启二年即1622年,天启皇帝朱由校为张居正复官复荫,那时的明朝,距离国破身死还有22年。
崇祯三年即1630年,崇祯皇帝朱由检恢复张居正后人官职,授予张居正曾孙张同敞中书舍人一职,那时的明朝,距离国破身死还有14年。
天启帝与崇祯帝之所以为张居正平反,原因其实是共同的:
(1)文官集团越来越腐败与失控,他们便想起了严厉整顿吏治的张居正。
(2)国内土地兼并进一步恶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财政捉襟见肘,他们便想起了控制兼并、扩大财政的张居正。
(3)北部边境尤其是辽东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便想起了张居正在时任用名将、重视边关、整顿军事、逢战必胜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