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开完,明确是只聊技术、造势、秀肌肉,并不发布产品和价格。

不过在我看来,小米汽车很明显注定就成不了价格屠夫。

起码第一辆SU7是这样的。

因为电车行业,不是当年的手机行业,供应链端没有那么大的可整合空间,竞争也早已经足够激烈,零跑之类的品牌其实也早就把价格打下来了。

只有普遍价格虚高的行业,才有把价格拦腰砍断,拿出爆品的空间。

目前电动车,显然不是这样一个赛道。

但是截至目前,小米的第一台新车,基本上已经非常清楚了。

不出意外,这台车就叫“小米SU7”。

苏7,有点战斗机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外观呢,现在网上的图片和视频已经非常多了:

无伪装上路视频也是传遍互联网,小米的热度是没话说的。

之前很多人说SU7的外观线条流畅优雅,江湖人称保时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看上路的实拍效果,还真有点贵气逼人的感觉。

但是吧,你搞得这么壕里壕气的,小米到底还能不能成为年轻人的第一辆发烧的电动车?

1

先说结论,很难,很难,很难。

小米的成本和他定位的品牌调性,注定了SU7,这个屠夫不好当。

从配置信息看,小米SU7对标的是中高端轿车,供应链的成本能降,但是物料的硬成本很难降下来。

它堆料堆的太猛了,奔着C级车的市场,一脚刹车就冲过去了。

从小米SU7目前的参数信息来看,一个非常好的对比,就是前段时间刚刚发售的智界S7。

都是S辈的。

车身尺寸都是C级:

智界S7的Max版,长宽高分别是4971*1963*1474mm,轴距2950mm。

而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小米汽车Speed Ultra7 整车长宽高分别为4997*1963*1440mm,轴距为 3000mm。

这兄弟俩,基本上差不多。

三电系统的对比,虽然有些具体参数还没曝光,但在很多方面也能对应上:

低续航版本,SU7用的是襄阳弗迪电池的磷酸铁电池,这是比亚迪的部将。

高配版,用的是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包,而且有可能是定制版的麒麟电池。

智界S7全版本搭配了800V快充,小米SU7据说高配版也是800V快充,不过低配用的是400V。

再加上智驾版本堆的激光雷达。

小米汽车关键参数基本已经确定差不多了,这些硬件堆上去,高低配之间的差距可能比较大,低配版应该能把价格的下限打下来一些。

咬咬牙,开始的时候低配亏本卖,等产量上来之后把成本摊薄达到盈亏线,也是有可能的。

但一款中大型纯电轿车,物料成本摆在这里,再下探,也有限。

现在供应链的竞争程度其实已经非常透明了,小米这个供应链屠夫来了,能砍的也有限。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没准要等到红米SU7了。

2

既然很难延续小米价格屠夫的传统打法,为什么小米还是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电动车领域,来趟这蹚浑水呢?

其实,我觉得小米这个时候做电动车,并不算晚。

从国内市场来看,确实玩家有些过饱和了,蔚小理三家造车老势力,加上比亚迪、上汽、五菱传统巨头老老势力,还有哪吒、零跑、智己、阿维塔这些新新势力。

还有和小米老冤家,恐怖大魔王,订单收割机大嘴华为。

确实,但从国内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不算早了,但是别忘了,电动车,还有出海这条路。

虽然小米在印度栽了大跟头,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但是,小米的国际化,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还是做的非常凶悍的。

这是我一个越南的朋友,给我的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动汽车,绝对不仅仅是国内这点市场,如果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很可能是一个比智能手机还要大的机会窗口。

这可能才是雷总,愿意赌上身家,再次创业的核心原因。

日韩德,长期以来全球汽车出口的三大王。

但是,今年2023年,我们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他们凭什么站稳自己发达国家的地位,凭什么可以给国民超高的收入维持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行销全世界的汽车工业,是非常重要的支撑。

今年我去越南考察了很长一段时间,韩国的车企起亚,别看在国内一般,但是在越南可以说是非常强悍地头蛇。

投资,品牌,销量都非常厉害。

汽车工业,是非常强大的一只出海的力量。

而电动车这个赛道,我们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上汽是国内整车出口最多的企业,其中卖的最好品牌的是名爵,在欧洲市场的认可度非常高。

同时,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和理想出海的成绩也不错。

之前去广州比亚迪的工厂调研的时候,比亚迪在闭门会上谈过出海的一些规划。

而理想,自从俄乌战争之后,中国新能源车可以说在俄罗斯卖爆了,甚至连二手车都要加价才能买到。

这些是明摆着的趋势了。

而小米,在国际化上,靠着手机已经把第一网络建立起来了,这是它最大的优势。

同时,手机行业的老对手华为,也在新能源赛道打好了样,拿到这么好的成绩。

你大嘴做得,我雷军凭啥做不得?

我雷中带电,军里有车,是新能源的天命注定。

所以,小米肯定是要下场的。

至于小米是不是太晚了,其实小米最擅长就是在一个市场的中段切入,不管是当年的手机,还是后来拿下统治地位的智能家居。

现在入场新能源,其实也是在它的熟悉的商业路线作战。

毕竟,太早下场,要做的技术投入和试错成本太高了。

等大家摸个差不多,看准了再入场,是我米的一贯策略。

现在的新能源战场,虽然很多技术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了,但远谈不上尘埃落定,各种底层技术还在探路。

智驾才刚走了一半,雷达路线和纯视觉还在吵架,超高压快充和换电打的不可开交。

所以,小米此时进入,并不算晚。

至于后续能走多远,能不能让年轻人再次发烧,能不能把这烧发到全世界去,这就要看雷总水平了,可以拭目以待。